出門旅遊還能拿著個相機拍照的,都是有追求的人,如果要求不高,手機拍照它不香麼?
而人一旦有追求就容易陷入無止境的狀態,特別是能夠一年出門旅遊幾次,還有閒情逸緻帶著相機的,應該家裡條件不會太差。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鏡頭都必須是光圈2.8,價格大幾千元起步了。
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品牌廉價套機的配套鏡頭大多成了被拋棄的對象,有的一開始就和機身分了家,有的因為使用者承受不了誘惑和壓力,用了幾次就賣掉了。而套機鏡頭則被冠以狗頭的稱號,因為出售的人多了,價格自然越來越低,成了性價比最高的鏡頭。
老牌攝影論壇色影無忌中一直流傳著一句名言——性價比高的都是垃圾。
這句話在若干年前是成立的,那時候廉價鏡頭素質是真的差,就是現在也有很爛的套頭,比如索尼的16-50mm。
上圖上半部分就是索尼16-50mm裝在索尼A7機身上拍攝所得,下半部分是佳能百微在1000D機身上拍攝,不知道壓縮之後能否看出差異,反正在電腦上看,原文件索尼16-50差到不能忍。
但是近年來一些新出的套頭,素質還不錯。別的品牌不了解,佳能的套頭以狗頭的價格可以獲得不錯的成像質量。當然索尼的16-50除了自己的鏡頭設計能力問題之外,也與其商業策略有關。
下面我們就以佳能EFM18-55mmSTM這枚常見狗頭來分析一下,對於旅遊應用來說,它對於哪些人是真香,而又對於哪些人不那麼香;如果不香,解決方案又是什麼。
對於旅遊攝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對於旅遊攝影來說最重要的是能拍到,不論是到此一遊的留影還是美好風光的記錄,拍下來才是最核心的訴求。
有人會說,如果是這樣還用什麼相機,手機不就行了?
手機真的一定能拍到麼?好好想想,想不明白或者覺得手機全能拍的,這文章也不用看了。
因為對你來說,拍照用手機確實就挺好的。如果還是有那麼點不甘心,就請繼續往下看。
鏡頭拍得清楚與體積有關麼?
前面說了,旅遊還拿相機拍照的都是有追求的,對於和攝影有關的追求來說,拍得清楚是第一位的,不然手機搞上億像素幹啥?
那麼問題來了,配套鏡頭或者狗頭體積一般都不大,而鏡頭大小似乎也和價格有一些關係,小體積的鏡頭能拍清楚麼?
對於佳能M系列微單配套的EFM卡口鏡頭來說,這個問題更具價值,因為它們都是以體積小巧著稱的。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上對比圖。
從對比圖中可以看出,EFM18-55mm在最大三檔光圈上的解析能力還是不錯的。標準只是一個參照,它是開外掛得到的,不會有鏡頭能拍的這麼清楚。
拍攝標靶的橫長達到了1.6米,上面都是百分百的截圖,這個郵戳卡不在標靶中間而是下方邊緣,具體位置後面會有展示。
我們再看一下EFM18-55mm和蔡司產的康泰時50mm/1.4逐光圈對比。康泰時50mm/1.4號稱標頭中的標頭,在之前做12鏡頭測試中的表現也不辱其名號。
對比結果看,兩枚鏡頭在拍得清楚與否上旗鼓相當。當然康泰時50mm/1.8在光圈2.8開始就是這種成像質量,這個EFM18-55確實沒法比。但是旅遊拍照,用小光圈的機會遠遠大於用大光圈。就算拍人也不可能追求全開光圈的虛化效果,因為你把背景都虛化沒了,怎麼能證明你在旅遊呢?
就實際使用體驗來說,EFM18-55mm的解析能力足夠,不會讓我有明顯的差異性感覺,比索尼那枚16-50強太多了。
55mm端表現不錯,那麼18mm端呢?要知道廣角鏡頭的解析能力是比其它焦段鏡頭要弱的。
清晰度雖然下降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鏡頭體積與能否拍得清楚沒有關係,事實上著名的鷹眼鏡頭就是以小體積高解析而著稱的。
不過EFM18-55mm還是在廣角端暴露出了兩大問題,一個是顏色,另一個是變形。
這種變形不能忍?AI幫你解決
上圖左側是55mm端F8.0光圈拍攝,右側是18mm端F8.0光圈拍攝,可以看到18mm端有嚴重的變形和暗角。暗角還可以說是一種風格,變形卻只能是缺陷了。那麼有解決辦法嗎?
對了,郵戳卡在照片下緣偏右位置,看到了麼?
上圖是在PS裡面解開RAW格式文件時,選取了鏡頭校正後得到的結果。變形基本被消除了,雖然畫質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對於分享朋友圈完全沒有影響,列印大幅面的照片影響也很輕微。
需要指出的是,前景吊燈的變形是透視變形,不屬於鏡頭畸變,也無法校正。
EFM18-55mm在35mm和55mm也存在枕形失真,只是比較輕微罷了。比如上圖就是35mm焦距拍攝,一側校正過一側沒有校正,你能猜出是右側校正過了麼?
原本這種成像畸變是狗頭的大弱點,但依託強大的圖片處理軟體,這早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
其實類似技術在手機攝影裡面使用更普遍,修正的幅度也大很多,並且手機廠商還為這個功能起了高大上的名字——AI。
對於手機攝影來說,就是機器依據固定算法幫你調整修飾,結果你滿意最好,不滿意也沒有辦法。而相機則是可以幫你修正,也可以你自己來,修到自己滿意為止。
而現實中,很多人拿著相機拍照,機器內部修正未打開,自己也不修正,得出一個很差的結果,就說手機一統攝影江湖。
攝影大師的砒霜,旅行者的蜜糖
佳能為截幅相機配套的標準變焦鏡頭,先後推出了11枚。分別是EFS卡口不帶防抖五枚,帶防抖兩枚,再改為STM(一種對焦驅動方式,有利於視頻拍攝)又出了兩枚;EFM卡口,也已經推出了兩枚,最新的一枚甚至為了縮小體積修改了變焦範圍,並把結構改成了回收式,收納的體積大大減小。
如今,在官網仍有資料列出的是如下四枚。
從它們的鏡頭結構,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先增加素質再減小體積的過程,到最後這枚EFM卡口鏡頭,收納時前方突出的部分會縮回去,體積已經和餅乾頭類似了。佳能在這樣一枚狗頭之上如此「斤斤計較」步步升級,顯然是和其產品戰略相關。
與之相對應的,佳能在早期曾經推出過一枚口碑極好,號稱沒有紅圈(佳能專業鏡頭標誌)勝似紅圈的EF-S 17-55mm f/2.8 IS USM。此鏡在2006年年初上市,沒有任何改進換代地賣到了現在。為什麼市場口碑極好的鏡頭,不再更新了呢?
佳能把截幅相機定位為面向大眾的消費產品,全幅相機定位為面向發燒友和生產者專業產品,一枚定光高素質的截幅鏡頭有破壞產品定位的嫌疑。不再更新、後續也再無類似產品出現,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此種定位其實反而解放了截幅鏡頭,因為有機身、非定光圈、自己體積這三重限制,其它方面再提升也不會威脅到全幅系統。大膽創新、提升鏡頭素質、豐富鏡頭品種,可以博得更多消費者的口碑,宇宙第一副廠鏡頭的名號就這這麼來的。
佳能EFM28mm微距鏡頭的回收式結構示意圖,而15-45mm回收後的長度比它還短。
而近來佳能對於鏡頭體積的孜孜以求,以至推出創新的回收式結構,則是對卡片機市場被手機吞併的應對舉措。佳能其實正在用M系統,降維攻打數位相機市場,並以此構築對手機的防線。
從上圖兩枚佳能RF卡口鏡頭結構對比,可以看出專業級鏡頭和消費級鏡頭的明顯差異。專業級鏡頭光路更通暢、鏡片更多、特殊鏡片(有顏色的)也更多,從而獲得更大光圈、更小色散、更輕微變形,當然還有更大的體積。
而除了光圈大小之外,色散和變形都可以在後期用軟體修正,而光圈在手機那裡好像也可以用AI任意修改了。這相當於早年很多專業晶片達到的效果,現在已經被軟體替代了,硬體的修飾成本顯然比軟體大很多,其中差別之於專業的攝影大師敏感,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卻根本不會在意。
而對於旅遊這一消費者最普遍的相機應用需求來說,體積小巧、攜帶方便、大多數情況下能拍出清晰豔麗的照片的相機和鏡頭就是好東西。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低價狗頭或者相機套頭都有高素質,很多鏡頭特別是年代久遠的大變焦鏡頭,哪怕是專業鏡頭,成像素質也並不好,還是需要仔細辨別和選擇的。
MTF曲線越高、越平直、虛實線重合度越高,鏡頭成像素質越好
具體到佳能標變,如果是M系列機身,可選的鏡頭確實很多,旅行實驗室推薦的是EF-S 18-55mm f/4-5.6 IS STM和EF-M 18-55mm f/3.5-5.6 IS STM這兩枚。如果是佳能單反或者用其它品牌機身轉接,EF-S 18-55mm f/4-5.6 IS STM就是唯一選擇了。
EFM15-45mm雖然體積更小,但回收結構的穩定性有些讓人擔心,成像素質也比前代產品有所下降,因此就不推薦了。至於普通的IS版本甚至不帶防抖的版本,完全沒有選用的價值。
兩枚鏡頭的解析能力和色彩應該都差不多,差別除了卡口就是體積和變形的大小。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收齊了測試一下。
最後提醒一下,由於視頻無法像圖片那樣準確的畸變修正,因此有套頭拍攝的視頻變形會較明顯,特別是在廣角端。解決辦法也有,本文字數又超了,就不展開講了,下篇再繼續吧。
好了總結一下,為什麼對於旅行需求來說,套機鏡頭這麼香?
因為旅行是遠方和自由,應該輕裝上陣,而不是負重前行。
因為大多數人不應該讓攝影這種業餘愛好成為經濟負累,特別是當前這種動蕩的經濟大環境之下。
因為套頭同樣可以獲得高素質影像,你也不是攝影大師,不需一個巨大的鏡頭裝點排面。
旅途已經足夠精彩,你不需要一套唬人的相機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