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曾經一首牧羊曲讓少林寺紅遍了大家南北,同時也讓世界人民了解到了中嶽嵩山的魅力。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2004年2月,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巖齡古老,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運動的產物。在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連續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巖石地層序列,地學界稱之為「五代同堂」。
新生代地層
新生代底層屬於嵩山地區第五代,為6500萬年以來的陸相沉積物。
中生代地層
嵩山地區第四代,區內僅出露三疊紀地層,為一套紅色為主的砂巖、泥巖,年齡2.5-2.05億年,由內陸湖泊沉積形成。
古生代地層
嵩山地區第三代,分上下兩套,下套為寒武奧陶系,已有5.43——4.9億年,由海洋沉積形成,主要巖石為石灰巖,含豐富的動物化石,三葉蟲最多;上套叫石炭二疊系,形成於3.54——2.5億年間,為濱海、湖沼沉積形成的砂巖、頁巖、並含鋁土礦和多層可採煤層,動植物化石豐富。
元古宙地層
嵩山地區第二代,分下部和上部兩套,由海洋沉積物固結而成,代表巖石為砂巖、頁巖、石灰巖等。下部叫「嵩山群」,上部稱「無佛山群」,後者含豐富的微古生物化石——疊層石。
太古宙地層
嵩山地區最老的一代,已有約27億年的高齡,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和海洋沉積物固結、變質而成,代表性巖石為片麻巖和片巖,叫做「登封巖群」。
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時期,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經歷了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三次大的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形成了山脈,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在中國的版圖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因為特殊的地質構造,嵩山吸引著眾多地質愛好者。如果你也想領略一下嵩山的自然美景就要注意一下時間了。每年的3月-5月、9月-11月遊玩最佳。嵩山地區四季分明,寒暖適中,山上山下溫差年均為4~5度,年平均氣溫10.2度。春天百花齊放,秋天滿山紅葉。因為秋季雨水相對較多,可以觀賞到壯觀的盧崖瀑布,這兩個時節嵩山不冷不熱,出行方便,氣溫溼度都會讓人異常舒服。夏天也可以看見瀑布流水,但是雨水多,氣溫高,旅遊過程相對辛苦。冬天的嵩山寒冷、乾燥,除了少林寺可以遊玩,而一些自然風光像三皇寨等的風景都會大打折扣,禪宗音樂大典也在這個時候會停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