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數學筆記曝光:全英文工整如印刷體

2021-01-08 環球網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80年前大學數學筆記曝光:全英文工整如印刷體)

80年前的超級「學霸」如何記筆記?近日,東南大學檔案館收到校友、「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家人捐贈的一批遺物,其中一本微分方程課堂筆記不僅用全英文記錄,字跡工整如印刷體一般,很多年輕人看了感覺「自愧不如」。黃緯祿院士高中畢業於揚州中學,1936年,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東大能源與動力學院與電氣工程學院(前身為「電機工程系」)。

「微分方程」筆記走紅,工整得如印刷品

4月13日,東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李宇青向記者展示了黃緯祿院士的數學筆記——一本練習冊,封面用英文標註了課程名稱「微分方程」,翻開筆記本,裡面是用全英文做的微分方程式筆記,大概有二十多頁。

「挺震撼的!」李宇青跟記者形容了見到筆記時的直觀感受。不僅如此,檔案館一些年輕的工作人員都認為,黃院士的數學筆記字跡清晰工整,像印刷體一般!還有東大校友看到筆記感嘆,「連運算符號看上去都像是列印的一樣,吾不及院士之十一。」

黃緯祿院士的女兒黃道群告訴記者,父親去世後,家人在整理資料時,才發現了這本筆記本。對黃院士的家人來說,這本「微分方程」筆記非常珍貴,是父親在大學學習期間唯一一本寫有自己名字的全英文筆記本。黃道群說,考慮到這本筆記對東南大學意義特殊,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檔案。雖然難以割捨,但他們最終還是將「原本」捐贈給東大檔案館,並接受檔案館製作的「複製本」,留作紀念。

通過黃緯祿的家人,記者還看到了兩張他學習專業課時的手稿,文字同樣整齊工整,就像印刷出來的一樣。

年輕時就是「學霸」 考大學總分第一

「父親寫字一直都是這麼工整。」黃道群介紹說,父親是安徽蕪湖人,高中考入當時全國知名的揚州中學。當時揚州中學的數、理、化課程都是英語授課,父親當時所在的班級,因為基礎差跟不上,排在年級倒數。後來,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全班奮起直追,英文水平大幅提高。高中畢業時,黃緯祿的「英文關」基本過了,上大學後,他的英語水平比很多同齡人高一截。黃緯祿還曾經去英國留學,回國工作後,英文雖然用得不多,但和從國外來的朋友用英文交流、開玩笑都很流利。

黃緯祿的「學霸」潛質從考大學時就顯露出來了。1936年,黃緯祿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從40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取大學。黃道群告訴記者,父親的數學成績尤其突出,考了滿分,數學系還曾為此和電機工程系「搶」這個「好苗子」。

在大學期間,黃緯祿的數學成績好也是人盡皆知的。快畢業時,很多低年級學生向他請教微積分題目。黃道群回憶說,當時電機工程系對學生的學習抓得很嚴,父親畢業時四年均分是88.8分,位列專業第一。

「印刷體」筆記引思考:踏實是成功基礎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曾發表文章《讓記筆記成為人生的必修課》,提倡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要拾回課堂記筆記的傳統。金陵晚報曾對南京高校學生做過調查,高校課堂上,用手機拍PPT(電腦課件)的學生越來越多,還有學生乾脆不做筆記,就等著拷貝老師的講課課件,然後坐在電腦前,一頁頁整理複習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記筆記只是形式,如果複習的時候「用心」,那和上課記筆記效果差不多。

研究生小吳學的是經濟學,他告訴記者,同學之中,拿筆記本專門記筆記並且整理歸納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將重點記在書上,還有人喜歡用活頁紙,回去再裝訂。是否記筆記,還要看課程難度,像高等數學、高級微觀經濟學這些比較難的課程,記筆記的人會多一些。

很多網友認為,院士的印刷體筆記能夠引發更多年輕人思考,該如何做課堂筆記。李宇青認為,黃院士的這本數學筆記的意義在於,「讓現在的學生懂得成功建立在勤奮、踏實、不浮躁上。」

字跡工整的學生成績更好?中小學老師:沒有必然聯繫

除了院士的筆記、曾經流傳出的一些歷史名人和學術牛人的筆記,不少都具備「字跡工整,清爽乾淨」的特點。

難道字跡工整的學生成績會更好?多位教育專家表示,目前還沒看到過相關研究,能說字跡工整和成績好壞具有必然聯繫。

長期在教學一線的中、小學老師向記者談了自己的想法。金陵中學一位語文老師說,二者存在正相關性,也有例子可以體現。

比如,2013年,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金陵中學學生費欣意,她的課堂筆記就和教科書一樣工整,簡直可以用「嘆為觀止」來形容。翻開小姑娘的筆記本,不僅字寫得好看,對不同的內容還用不同顏色的筆作區分,例如英語單詞用黑色筆抄寫,引申出的詞組就用藍色筆抄寫。

「字跡工整的學生對自己要求嚴,有恆心,有毅力。」該位老師說,但不能說字跡工整的孩子成績就一定好,這個推論不成立。

南京金陵中學仙林小學校長林慧敏告訴記者,她長期觀察發現這樣一種趨勢,那些字跡工整的孩子,不僅寫字認真,還會把這種「認真勁兒」遷移到其他方面,比如他們審題時會更細緻一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習效果確實更好。

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他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寫字上,筆記、作業看起來不算工整。「這不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林慧敏解釋說,有些孩子更願意動手實踐,思維也能得到發展。所以,字跡工整和好成績之間存在一定規律,但沒有必然聯繫。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80年前大學數學筆記曝光:全英文工整如印刷體
    黃緯祿院士。  李保平 圖80年前的超級「學霸」如何記筆記?近日,東南大學檔案館收到校友、「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家人捐贈的一批遺物,其中一本微分方程課堂筆記不僅用全英文記錄,字跡工整如印刷體一般,很多年輕人看了感覺「自愧不如」。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大樹成長營」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中科院院士按照學部來增選,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其中將數學學科與物理合在一個學部,但長期以來,數學領域的院士相對較少。中科院院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總名額在70位左右,從近三屆數學領域的增選的院士來看,人數並不多。
  • 中科院院士廈門開設「實驗班」:讓數學變得容易
    中新網廈門11月19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中科院院士張景中在廈門設立的教育數學思想研究實驗基地學校19日晚舉行授牌儀式。張景中通過視頻雲端,與廈門教育界師生代表共同見證揭牌儀式。這是全國首個以張景中院士命名的數學實驗基地學校。
  • 手寫英文印刷體太規範 樂山學生的斜體行書也很美
    前段時間,一組由衡水中學學生手寫的英語作文的照片躥紅網絡,作文中的英文字跡工整,堪比印刷體,讓不少網友直呼太「逆天」了!並且「手寫印刷體」還一路火到了英國,引來不少外國網友膜拜。近日,記者也走進樂山城區多所高中,雖沒見到真正的英文「手寫印刷體」,但卻看到學生們手寫的英文「斜體行書」、花式英文等多種英文體,依然字跡漂亮、規範。
  • 錢學森筆記曝光 字跡工整堪比印刷—新聞—科學網
    圖為錢學森關於「五觀」(漲觀、宇觀、微觀、宏觀、渺觀)的筆記。每次觀看他的筆記,都好像是在與一位科學巨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科學沒有捷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份全英文講義手稿,是他與P.E.Duwez合作,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的研究生開設的「High Temperature Design」(高溫設計)課程教學筆記。
  • 中科院院士陳木法加盟江蘇師範大學,擔任數學研究院院長
    中科院院士陳木法加盟江蘇師範大學,擔任數學研究院院長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10-12 19:27 來源:澎湃新聞
  • 只有工整如「印刷體」才叫學霸筆記?這位美女學霸可不同意
    一直以來,「學霸筆記」在網友們心中有了固定印象:字跡工工整整,整潔得就像印刷出來一般。但在南京財經大學國貿院,績點高達4.47的學霸居瀟凡表示了不同觀點。她向記者展示了一本頗為「坎坷」的筆記本,清楚的底稿被多種螢光筆有序「畫重點」,還配合折線和解說。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64人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內附全名單)
    來源:中國能源報今日(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 中科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新增院士64名
    來源:人民日報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今天,中科院公布64名新院士具體信息,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 丁夏畦:熱愛詩書的數學院士
    當然,最著名的是丁夏畦(1928—2015年,桃江灰山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9月22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科院文聯舉行科學與詩歌研討會,丁夏畦院士發言,說到「老一輩科學家常講,數學是無聲的音樂。」 網絡資料圖)丁夏畦1940年考入育才學校。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 2017年,顏寧獲得中科院院士增選的入圍資格,然而最終卻遺憾落選。
  • 在滬中科院院士增至102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部院士最多
    摘要:人事關係在上海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02人,佔中科院院士總數的12.24%。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揭曉,64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人事關係在上海的有5位科學家,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5位上海新晉院士中,有2位是女性,她們是馬蘭和朱美芳;年紀最輕的是樊春海,45歲;年紀最大的是馬蘭,60歲。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楊振寧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
  • 香港學者謝作偉滕錦光當選中科院院士
    據香港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11月28日公布2017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名單。香港中文大學的謝作偉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的滕錦光教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據了解,謝作偉教授研究領域為d- 和 f- 族過度金屬有機化學、硼籠、碳硼烷和金屬碳硼烷化學、均相催化、小分子活化和聚合物合成化學。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輸入「魏於全」三個字進行搜索,會發現 「魏於全假論文」、「魏於全作假」這類搜索詞出現很多。從3月份一直持續到現在,西安交通大學司履生教授質疑四川大學魏於全院士學術造假的公開信,已經成為學術圈裡的熱點話題。
  • 中科院院士林群:從事數學研究69年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施 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06 版)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
  • 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出爐 六成來自高校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近日公布,通過對增選有效候選人的通信評審,157人入選,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學部30人。按照慣例,中國科學院將於年底公布最終增選名單,最終增選院士不超過65名。
  • 2019年中科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
    今天,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42歲,最大67歲;女性6名。另外,還有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當選。
  •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
    、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