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說過很多關於海水魚飼養的話題,而大家最關心的往往都是健康問題,究竟買回來的新魚是否真的健康?又或者白點了怎麼辦?再或者閉口不吃東西是不是生病了等等。
其實究竟海水魚是否健康?海精靈認為這是個不太客觀的問題,並且沒有簡單的答案。
其實我們玩海水這麼多年,按照常規的劃分,海水魚是否健康可以這樣去定義: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有些蒙圈了?怎麼健康的定義有這麼多?魚缸裡的海水魚到底健不健康呢?
別急,繼續往下看。按照上面的分類:
NO.1所指的是魚體暫時沒有任何侵入型的疾病,比如寄生蟲、細菌等等,但周圍暗藏危機。
NO.2所說的是海水魚可能存在疾病的困擾,但可能處於亞健康狀態,還未表現出來。
NO.3所指某種原因讓海水魚的身體及情緒趨於健康的一種狀態。
NO.4很明顯是指海水魚不論是身體狀態及情緒都是健康的狀態。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如何判斷海水魚是否真正健康了吧。按照文字內容的解釋只有最後一項「身體及精神狀態都處於健康狀態」,才是真正的健康。
當然為了說明以上幾種「健康」狀態,我們通過海水白點寄生蟲來進步的舉例說明。
白點寄生蟲是一種可快速傳染的病原體,海水魚一旦感染,那麼身體會出現若干凸起狀態的白點,同時被寄生的海水魚也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比如呼吸急促,擦身、衝水等等。
不過海水魚感染白點後就可以立刻判斷不健康嗎?其實不是的,白點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分別是滋養體、包囊前期蟲體、包囊、子代幼體等階段,當滋養體成熟後,便會離開魚體進入包囊階段。此時的海水魚看似痊癒了,其實屬於亞健康狀態,通常幾天過後,會有更多白點出現。這也符合NO.1NO.2所形容的狀態。
再舉個例子,新冠肺炎也存在很多無症狀表現者,這些人是健康的嗎?不,他具有傳染性!
根據以往的經驗,海水白點一旦被治癒,那麼曾患病海水魚的免疫系統會產生短暫的抗體,通常為3—6個月不等,這個周期內會大大降低再次感染同種白點寄生蟲的風險。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感染過白點寄生蟲的海水魚其實比沒感染過的海水魚要健康呢?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們用人類來舉例。
看看手臂上那黃豆大小的疤痕,就是小時候接種疫苗所留下來的,而疫苗的工作原理就是將弱化的病原體注射到我們的體內,從而讓免疫系統產生抗敵,這樣一來如果之後遇到一種更致命的病毒株,接種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有更高的機率不會出現疾病症狀。從這個角度來看,接觸過寄生蟲確實提供了一種「有益於身體健康」和「降低患病風險」的條件。
暴露在魚體內的病原體,它的作用很像是一種持續的疫苗,魚的免疫系統雖然無法弱化病原體,但卻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抵抗力。正所謂我強敵弱的情況下,病原體也就沒有機會惡化成致命的疾病。
一條有病原體的魚如果和一條沒有病原體的魚進行比較,究竟誰更健康?這個答案其實很模糊,非要選擇我個人會認為沒有病原體的魚在各個方面都更健康,但除了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
這也印證了NO.4的說法。
上圖很好的展示了可能導致病原體轉化為疾病的關係。
一個是致病性病原體的兇猛程度,關乎到病原體的繁殖速度和可能造成的損害。
舉個例子:新冠肺炎就比普通肺炎的毒性強。
換到海水魚類身上,絲絨病就比白點病更加兇猛;革蘭氏陰性菌往往比革蘭氏陽性菌更具毒性等等。
另一方面是魚類對每種特定病原體的敏感性。比如說小丑魚比神仙魚更容易感染絲絨病,而小丑魚患白點的機率卻比吊類要低。
海水魚是否容易感染疾病除了自身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外界因素進行幹擾,比如是否受傷了?是否營養不均衡?又或者是否水溫忽冷忽熱?水質條件太差?飼養密度太大?這些都是導致魚類容易患病的原因。
減少魚類患病的風險,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每條進缸前的海水魚進行檢疫,或者從玩家手裡收購已經養定的海水魚。
我們經常會發現,從魚商那裡買來的新魚患病的機率明顯高於玩家手裡養定的老魚。
其次,我們需要給海水魚一個舒適、穩定的生活空間,飼養的密度不要太大,不要將侵略性強的海水魚飼養到一起,避免因為打鬥造成損傷及心理壓力過大,同時水溫和海水比重要恆定在合理的範圍內。
最後還有一點通常是大家容易忽視的,那就是腸道菌群對魚類免疫系統的影響,而且恰好是不可低估的一個因素。
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直接接從海洋中獲取新鮮的食物進行投喂,但這對於我們來說太難了,所以選擇添加了益生菌的高品質食物就成了非常不錯的選擇,這些吃下去的益生菌能很好的提升魚類的免疫能力,對抗細菌或寄生蟲的侵擾。
最後,推薦兩款不錯的海水魚飼料,您可以直接在海精靈優選商城進行購買,開業期間優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