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科技 | 科學家研發非侵入式傳感器,可監測人體心肺健康狀況

2020-11-2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殷飛,36氪經授權發布。

**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來自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的科學家設計並構建了一種非侵入式傳感器晶片,其體積只相當於瓢蟲大小,可以記錄人體活動時心肺等器官發出的不同聲音。醫護人員通過分析這些聲音獲取患者的詳細信息。

該晶片是一種結合了加速度計的高科技電子聽診器,被稱為「加速度計接觸式麥克風」。它能監測人體體內發出的振動,同時過濾來自體外的幹擾雜音,如空氣傳播的聲音。

喬治亞理工學院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教授Farrokh Ayazi表示:「這款傳感器晶片不會對人體皮膚或衣服的摩擦聲音產生反應,但對人體體內發出的聲音非常敏感,因此,它能夠穿過衣服收集到有用的振動。」

硬幣上的黑色方形傳感器可以記錄非常細微的聲音,也可以監測心肺等器官的參數信息


該晶片的傳感功能來自兩層矽薄膜,其間隙僅為270納米,每層承載的電壓都極小。人體活動和聲音產生的振動通過晶片發送壓力波,使電壓產生可轉換為電子讀出的微小變化。晶片被密封在一個真空腔內,以防止氣流幹擾輸入的振動。Ayazi教授表示,這將噪音降低至一個超低水平,並使傳感器具有非常寬的帶寬。

儘管該晶片的工作原理很簡單,研究團隊還是花了十年的時間才使其正常工作並可製造。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縮小矽薄膜層的間隙。如Ayazi教授描述的那樣,如果將這款2 mm x 2 mm的晶片放大到約90 m x 90 m,其間隙大約僅有2.5 cm那麼厚。

研究人員使用了Ayazi實驗室開發的一種名為Harps+平臺(高縱橫比的多晶矽和單晶矽)的製造工藝進行批量生產,獲得巴掌大的晶圓再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Harps+是首個被報導的高產能製造工藝平臺,可在兩層矽之間提供一致的薄間隙,已被用於製造多種微機電系統(MEMS)器件。


該MEMS傳感器晶片可以很好地感測振動情況,在它旁邊是被稱為信號調理電路的ASIC晶片


該傳感器由電池供電,ASIC晶片將MEMS傳感器晶片的信號轉換為圖形輸出。

在人體測試中,該晶片清晰地記錄了來自心臟和肺部機械運轉的各種信號,當前的醫療技術還無法準確監測到這些信號。

Ayazi教授說道:「目前,醫生通過心電圖獲取心臟信息,但他們只測量電脈衝。心臟是一個機械系統,有肌肉的抽動和瓣膜的開閉,所有運轉都會產生心電圖儀器無法監測到的聲音。心電圖儀器也無法監測肺功能。」

該晶片的監測帶寬非常寬,可以檢測從輕拂運動到聽不見的高頻聲音。因此,這款傳感器晶片可同時記錄心跳的詳細情況,包括心臟通過身體發出的波動、呼吸速率和肺部聲音。它甚至可以跟蹤佩戴者的身體活動,如行走。


圖片右側展示的納米級間隙讓這個微型傳感器可收集圖片左側展示的各類聲音源和運動源發出的高解析度信號


信號被同步記錄,可以讓醫護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心肺健康狀況。例如,研究人員成功地監測到了一個「奔馬律」(Gallop),這是在常規的心跳「撲通」聲之後發出的微弱第三聲。「奔馬律」是表示心力衰竭的重要信號且難以被察覺。

多年來,醫學研究一直在嘗試利用人體的機械信號,但事實證明,機械運轉所產生的聲音在不同器官中是不一致的,而其它聲音,如對「奔馬律」的識別則依賴於多年的醫學臨床經驗。該晶片創造了高解析度、數位化的數據,未來的研究將結合病理學以識別這些數據。

研究人員設想在胸帶上安裝三個或多個傳感器,以對信號進行三角測量,從而精準地確定信號來自身體的什麼器官。隨著進一步的研究,該傳感器還將可能通過紊亂的血流識別心臟瓣膜問題,或者通過微弱的聲音識別肺部的癌前病變。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高性能植入式醫療傳感器 以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點擊查看 導言:在醫療過程中,對病人身體狀況進行監測是很重要的一環,而普通傳感器價格昂貴,在監測過程中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適甚至產生危險。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植入體內,並且在不再需要時,安全地進行生物降解,成為可被人體吸收的組分。
  • 非接觸傳感器監測呼吸情況方案
    呼吸率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徵象,有助於t解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和睡眠品質。呼吸率和呼吸方式也被認為是反映個人基礎健康狀況的良好指標。雖然目前市場中的技術都承諾能夠準確可靠地進行監測,但大多數並不理想——有的不夠準確而必須不斷地調整,有的則是用起來並不舒服。
  • 2030年糖尿病醫療支出將超7700億美元,非侵入式血糖監測是藍海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科技8日發布的生物技術研究報告,糖尿病為全球重要慢性病議題,因平均治療成本高昂因此各國積極從事衛教倡導,提高患者對血糖的自我管控,刺激血糖監測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TrendForce集邦科技生物技術分析師柯心卉表示,2014年全球血糖儀市場規模約89.8億美元,目前歐美地區仍為較大的全球血糖監測儀器市場,亞太地區則最具發展潛力。
  • 汗液動力燃料電池未來可用於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不過,科學家對新型生物燃料電池的探索從未停止。 近期,巴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推出了一款新型生物燃料電池,這款形似補丁的電池是利用汗液進行供電的。研究人員介紹,這款邊長僅為幾釐米的補丁電池是由柔性材料製成,可以貼合在皮膚上。同時它使用酶替代了電池中常用的貴金屬,這些酶依靠汗液為生,進而提供能量。
  • 如何利用非接觸傳感器監測呼吸
    呼吸率是一個重要的生命體徵,通過它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總體健康狀況和睡眠質量。呼吸率和呼吸方式也被認為能很好地反應一個人的身體基礎狀況。
  • 「Nature子刊」可在體內安全降解!科學家開發高性能植入式醫療傳感器 以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而普通傳感器價格昂貴,在監測過程中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適甚至產生危險。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植入體內,並且在不再需要時,安全地進行生物降解,成為可被人體吸收的組分。
  • 馬斯克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今年將在人體測試!終極目標是人機合體
    據外媒報導,該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其「非侵入式」腦機設備將商業化。近日,外媒曝出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的新進展:其「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今年將在人體身上測試。3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也進行了相關報導此前,Neuralink團隊已經在老鼠和猴子身上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 實時檢測人體狀況的「創可貼」傳感器
    韓國大邱慶北科技大學宣布,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的Hyuk-Jun Kwon教授開發了一種「基於補丁的健康診斷傳感器系統」,該系統與成均館大學的Sunkook Kim教授的研究團隊合作完成。這種傳感器就像貼上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上,並通過監視生物信號和某些動作實時收集各種健康信息,從而為各種應用帶來了巨大的期望。隨著健康時代的到來,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研究也得到了積極的開展。然而,由於收集諸如身體運動,汗水和分泌物之類的生物信息方面的障礙,產品開發面臨許多困難。
  • 人工智慧下一代技術,「BrainCo」問道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01來自哈佛,瞄準人工智慧下一代技術BrainCo(中文名:強腦科技)是一家專注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高科技公司,更是極少數掌握人機深度交互研發能力的華人企業看到未來腦科學發展的宏大面貌,韓璧丞決定投身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BrainCo應運而生。
  • Nature:可穿戴式石墨烯傳感器使用環境光監測健康狀況
    塗有納米顆粒的石墨烯已被用於製造可穿戴的光傳感器,該傳感器可測量穿過組織的環境光中的人體脈搏和血氧水平,從而為健康監護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平臺。可穿戴技術的普及已經大大增加,到2022年,美國市場預計將達到數百億美元(請參閱go.nature.com/33tcein)。
  • 馬斯克將公布Neuralink新進展,侵入式腦機接口或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宋子喬)訊,據國外科技媒體Teslarati報導,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將於本周五(8月28日)舉行發布會向公眾展示最新進展,預計將有現場直播。
  • 智能生物傳感器在健康監測方面如何應用?刷新智能給出參
    據此,動脈網對微型化健康監測系統構造者刷新智能進行了專訪。刷新智能是一家基於生物傳感技術的人體體徵監測技術平臺公司。刷新智能CEO顏丹介紹:「刷新智能之所以通過智能生物傳感器來實現人體健康管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預防醫學是未來健康管理的主要方式,預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過程的數位化監測和管控;第二、能一定程度緩解有限的醫院資源和巨大的病患健康管理需求間的矛盾。」
  • 華米科技推血氧飽和度監測技術,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華米科技將在6月15日舉行主題為"用 AI 解構未來"的AI創新大會,今天其官方微博再次公布了大會的倒計時海報,曝光了華米科技將在RealBeats™ AI生物數據引擎的基礎上,推出新的技術功能。隨後華米科技副總裁裴帆迪也在微博發表長文,與我們分享華米科技為用戶健康所做的努力。
  • 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器官晶片」中的含氧量!
    它能在體外模擬某個人體器官或者整個器官系統的活動、力學與生理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造器官。器官晶片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新藥研發、個性化醫療、毒性預測和生物防禦等領域都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接下來,我們以藥物研發為例,簡單描述一下器官晶片的作用。藥物研發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耗資的過程。一般來說,研究人員會用動物(小白鼠)實驗來模仿人體實驗。
  • 新型紋身:在皮膚上畫電子器件可監控人體健康狀況
    終有一天,人類可以僅憑用一支鉛筆在皮膚上畫生物電子設備,就可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況。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密蘇裡大學的工程師展示了僅使用紙張和鉛筆就可生成電子設備的研發成果,這些設備可以用來監控人體健康狀況。他們的研究已經在雜誌《美國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閆政表示,目前許多商業皮膚生物醫療設備包含兩個主要器件——生物醫療追蹤器件和包裹用柔性材料,如塑料,為器件提供架構支撐,讓皮膚上的設備與人體保持連接。
  • 跟蹤生物標記物監測用傳感器系統開發上的進展
    在飛速發展的醫療技術行業中,對於健康和醫療來說,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使放棄「一刀切」的方法成為了可能,轉而採用配備了生物標記物傳感功能的定製解決方案,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監測個人的生理情況。生物標記物是一類特定的生理指標,可用於確定各種病情或疾病的風險因素。可以為個人及其醫師提供重要的數據,更快的識別或者證實可能需要以治療的方式進行幹預的病情或疾病。
  • 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他們可以發現癌症或某些傳染病的徵兆,並為保護人體健康與這些危險做鬥爭。」 「而這套系統不僅可以監控患病出錯的身體部位;它還可以監控人的情緒,情感和想法。這意味著一套外部系統可能比本人更了解自己。」 恐懼、憤怒、愛情,或任何人類的情感,最終都不過是一種生物化學過程。
  • 潮科技 | 哈佛大學開發出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人體的手和手指是我們不同生理學指標的診斷窗口。手部活動和握力可以反應人體整體健康狀況。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安全、精確的力和應變傳感器,可以直接連接到手指上進行監測。這種傳感器可以長時間連續工作,幾乎沒有延時地測量力和應變。這是一項可喜的研究成果,因為之前開發的類似器件響應緩慢,並且輸出跟施加的力不能成比例地線性變化。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1、醫療級的小型肌電傳感器   作為一家以傳感器研發應用的科技公司,傳感器的質量決定公司的發展。此外,該機器還能夠應用到各種領域,比如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斷其對不同學習科目的喜好;監測司機大腦狀態,在其身體突然不適時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等。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 電子紋身利用PVDF壓電薄膜傳感器監測心臟健康狀況
    我們已經聽說過所謂「電子紋身」,這是傳統上用於監測心臟病患者心臟的剛性電極的一種更舒適、更長時間的替代品。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現在一種新的方法比其他方法更準確地追蹤心臟健康,因為它以兩種方式進行追蹤。該設備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Nanshu Lu領導的團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