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是如何產生和進化的?︱溯源

2020-09-09 E聞天下



視覺是我們感知外部世界極其重要的方式,它排在「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第一位。

視覺已經成為我們的本能。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光和影像,以至於往往忽略了視覺的器官 -- 眼睛。

仔細想想,我們的眼睛,其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傑作。




它需要角膜,虹膜,晶狀體,視網膜,視覺神經,肌肉群,更要有大腦複雜的神經網絡來解析圖像。

它遠複雜於任何由人類智能製作的儀器。



因此,有人認為,人類的眼睛不可能是無意識進化的結果。

要想知道眼睛及視覺究竟是如何產生和進化的,我們需要跟隨生物學家穿越時間,回溯到大約40億年前的世界...


水中的原始微生物


那時,地球上的水中已經出現了原始微生物。

這些原始的生命是沒有視覺的,

-- 眼睛還未出現。

...

幾億年過去了。

某一天,在一個細菌的DNA中,產生了微小的複製錯誤。

這個隨機突變,使這個微生物產生了一個吸收陽光的蛋白質分子,

-- 對於光敏感的細菌出現了。

突變繼續隨機發生,正如在任何生物種群中所發生的一樣。

另一種變異,使一種深色細菌可逃離強烈的陽光。

發生了什麼事?

黑夜和白晝。

那些能分辨明暗的細菌,有了決定性的優勢,超越了那些不能分辨明暗的細菌。

為什麼?

因為白天強烈的紫外線會損傷DNA。

敏感的細菌逃離強烈的光線,在黑暗中安全地交換它們的DNA。

相比留在表面的細菌,它們更多地存活下來。

左:在更高級的單細胞生物體上,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了一個色素點;右:視覺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在更高級的單細胞生物體上,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了一個色素點。

這使尋找光亮成為可能,對於獲取陽光製造食物的生物,這是一種巨大優勢。

隨著多細胞生物的產生和進化,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的色素點逐漸進化出一個小坑。

碗狀的凹坑使動物能夠區分光亮和陰影,粗略地辨認出它附近的環境,包括那些它要吃的和可能要吃它的,又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隨後,影像更清晰了。

凹坑加深了,進化成了一個有小開口的窩。

...

歷經數千代,自然選擇慢慢地塑造出了眼睛。

開口收縮成一個小孔,覆蓋著一層保護性的透明膜。

只有少量的光能進入這個小孔,但已經足夠在眼睛敏感的內表面上繪出模糊的圖像。

這提高了清晰度。

更大的開口會讓更多的光進入,產生更明亮的圖像,但卻沒有對焦。

這一發展引發了一場視覺的軍備競賽。

競爭者們需要跟進才能生存。

但隨後,眼睛的一個精妙的新特徵進化了 -- 可以同時提供亮度和清晰焦點的晶狀體。

在原始魚類的眼中,小孔附近的透明膠質形成了晶狀體。

與此同時,小孔擴大了,可進入越來越多的光。

這樣,魚就有了高清晰度視覺,遠近都可看清。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順利...



你注意到一杯水中的吸管在水面處看起來是彎折的嗎?

那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當它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比如從水到空氣。

眼睛最初進化是為在水中觀察。

眼睛裡的水狀液體巧妙地消除了那種折射效果的變形。

當我們的兩棲祖先從水中登陸時,它們的眼睛,已經精細進化的水中的視覺,在空氣中卻很糟糕。

光及圖像是從空氣進入到它們含水狀液體的眼睛裡,光線發生了折射,造成全面的失真。

從那時起,我們的視力一直不好。

也許有人以為我們的眼睛是最高級的,但在3.75億年後,我們依然不能看清就在我們鼻子前面的東西,也不能像魚那樣,在昏暗的環境中辨別精微的細節。

當我們從水中離開時,為什麼大自然不再重新開始,使我們進化出一雙新的眼睛,最適合在空氣中視覺呢?

大自然不是那樣運作的。

進化會重塑已形成的結構,歷經世代交疊更替,隨著微小的變化使其逐漸適應。

它不可能重新開始,從頭再來。

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進化中的眼睛功良好,足以為生存提供選擇性的優勢。

在當今現存的動物中,我們發現處在所有這些發展階段的眼睛。

而它們都很實用。




人類眼睛的複雜程度,對自然選擇的進化沒有產生任何難度。

事實上,沒有進化,眼睛和所有的生物學都無法解釋。

有些人聲稱進化論只是一種理論,仿佛它只是一種觀點。

進化論,就像萬有引力理論一樣,是一個科學事實。

進化確有其事。

承認我們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親緣關係,不僅是嚴謹的科學。

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崇高的心靈體驗...



...


編譯︱E聞天下

相關焦點

  • 視覺錯覺是如何產生的?
    視覺錯覺是如何產生的?視覺錯覺實驗,本質上反映了主體對於客體世界的分別認知的方式,那就是對於客體對象的同一種性質的兩個事物之間的兩相比較。簡單來說,長短比較時,以一個相對於另一個的量上的收縮、減少而認知其為短的,一個相對於另一個的延展、增加而認知其為長的。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視覺錯覺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現實的被動解碼器,而是主動的闡釋者。我們的眼睛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但是我們的大腦會欺騙我們。感知並不總是與現實相符。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 動物能產生哪些視覺錯覺?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視覺錯覺探索人類視覺感知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有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和我們一樣,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 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物種大腦中產生的位置,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人類和動物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 達爾文的困惑:生物的眼睛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他們無限放大眼睛的神秘,否認眼睛的進化規律。作為進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奇蹟,動物眼睛的進化也曾讓達爾文一再感到困惑。他在《物種起源》中甚至提到,眼睛簡直是自然界無與倫比的設計,他甚至覺得眼睛的形成很難用自然選擇來解釋。至今為止,科學家依然沒有找到眼睛進化的「中間形態」。他就像是一瞬間的爆發,卻改變了生命演化的規則。
  • 「詭異」的對應——電腦視覺和人腦視覺的共同策略
    >一項10月2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
  • 立體視覺是怎麼產生的?
    許多對生存至關重要的行為(如覓食、打架和逃跑),以及社交和娛樂行為(如握手或打網球),都涉及到身體運動和與三維空間中的物體進行互動。在許多這樣的任務中,大腦在自我運動中形成準確的深度感知對於成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獅子會根據與獵物的距離來決定是否去追趕,網球運動員會在夠不到球的情況下停止跑步。
  • 生物進化出水下視覺需要多久?海蛇用了1500萬年 科學家:太快了
    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海蛇用了1500萬年時間來進化,才得以適應海洋環境的變化,包括發展出適合水下生活的視覺。海蛇用1500萬年進化出水下視覺這項研究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領導並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提供了物種在何處、何時以及如何適應其顏色的能力的有力證據。
  • 3.85億年前,視覺進化引導遠古海洋生物爬上岸
    一項由西北大學和克萊蒙學院聯盟聯合進行的研究表示,引導遠古海洋生物上岸的不是肢體的進化,而是眼睛。遠古的海洋動物首先看到了岸上的食物,之後才逐漸進化出可以爬行上岸的肢體。此項研究是由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以及工程系教授Malcolm A.
  • 地球上是如何進化出像人的眼睛和大腦這樣複雜的器官的?
    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在大約8.5億年前, 領鞭蟲進化產生了動物。所以幾乎從一開始,早期動物體內的細胞就有可能通過電脈衝和化學信號相互交流。 這些原始的類魚生物類似於文昌魚,文昌魚的大腦與脊髓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其特殊區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後腦控制著遊泳動作,前腦則參與視覺。
  • 生物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礎之上嗎
    複雜的生物系統能夠通過隨機的微小變化不斷積累而產生進化嗎?微小的變異中有害的、有益的各佔多少,有害變異造成的危害如何消除。今天我們之所以存在,是一場又一場幸運的巧合嗎?在這種進化學說裡,重要的前提都是預先設定的、不證自明的,生物體就是這樣奇妙的、特別的存在。大家知道,人眼睛的結構非常複雜。
  • 色彩組合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平面設計中如何運用?
    本文由嫣然一悟原創,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和點讚,有問題歡迎留言討論。大家好,昨天嫣然跟大家介紹了在設計中帶給人們不同印象的色彩組合。今天我們來說幾種帶來不同視覺效果的組合方法。色彩組合後的奇妙之處很多,除了能喚起人們不同的印象之外,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也不容小覷。
  • 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所有靈長類動物在視覺系統中共享相同大小和組織的處理模塊,這表明這些模塊很可能出現在早期和某個特定的時刻(破壞性創新),而不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進化。」該研究通訊作者、日內瓦大學基礎神經科學系教授Daniel Huber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1.4億個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中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負責處理和解釋視覺數據以提供感知力並建立記憶。這是由於視覺的突然進化,引發了動物進化或死亡。也就是視覺激發進化大爆炸的方式。 大腦如何解決視覺問題?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他們認為,我們對進化和生命本身的看法同樣應該基於熱力學以及這些物理定律對能量和物質流動的描述。他們指出,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唯一可以創造秩序的東西。在整個宇宙中,能量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帶來了規則的結構,無論是恆星,晶體,流體中的漩渦,還是天氣 系統都是如此。而生物是迄今所了解的最複雜,最有序的系統,那麼它們可能是同一現象的一部分嗎?並且最終能通過熱力學語言解釋生物之間相互競爭帶來自然選擇過程嗎?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實際上,即使在西方美術所代表的這一學科,也沒有一個非常固定和科學的定義,就傳統的美術理論研究而言,西方傳統的美術史研究是以繪畫和雕塑作為主要的門類。二十世紀初期,一大批學者深受形式主義哲學的影響,產生了形式主義的美術觀念,以進化論作為解釋的模型,認為藝術的形式本身的發展變化,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和完善,是和世間萬物的進步和演化一樣,是一種線性的發展變化。
  • 研究揭示複雜光流運動視覺錯覺產生的腦神經機制
    這種信息轉化機制的闡明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視覺信息在不同等級腦區之間的傳遞過程以及從局部到整體的視覺信息整合的加工原理。  視覺錯覺,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的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
  • 人類的產生與進化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人是怎麼產生的,千百年來人們從神話故事到達爾文進化論,有著無限的想像。人類發展圖人是太空人的後代海陸雙祖複合說外星人與古代森林猿的結合人類是被製造出來的另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1.呼喚而出 2.原本存在 3.植物演變 4.泥土製造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 紫光華智的AI視覺進化論
    2020年,「華為安防」更名為「華為機器視覺」,緊隨其後紫光華智的定位也從「新安防」更改為「AI視覺」,不約而同地將智能安防的戰場拉伸至智能視覺上,讓平靜的市場湖面泛起層層漣漪。「針對此,紫光華智傾力打造體驗式營銷方式,希望實現凡是體驗過我們產品的用戶,都會產生新的情愫。」張江鳴表示。在商業世界中,新技術的成功研發並不難,難的是這種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的生產變革、組織變革,創造全新的生態系統。面對這個難題,紫光華智選擇了最直接的打法——直擊痛點。讓新技術與用戶的需求緊密連接起來:一是快。
  • 男人是視覺動物嗎?進化心理學告訴你,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
    作為一個女人的你,當然希望男人喜歡和欣賞你內在美麗和善良的本性。外表的美麗是短暫的,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導致女人普遍會比男人衰老得更快,只有內在的美才能令一個女人擁有持久的吸引力。男人是視覺動物嗎?進化心理學告訴你,其實很多男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就是這麼膚淺,因為大自然的進化已經把男人塑造成了一種視覺動物。當男人第一次和女人見面時,他們在沒有認識你的內在美之前會上下打量你的表面。
  •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夢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是如何產生的?
    夢遊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解釋?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個不解之謎。通過回想在夢境當中出現的場景和人,了解一個人在最近一段時間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然後再通過這些心理活動和現實環境相結合,判斷出在最近一段時間有可能會遇到哪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