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是我們感知外部世界極其重要的方式,它排在「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第一位。
視覺已經成為我們的本能。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光和影像,以至於往往忽略了視覺的器官 -- 眼睛。
仔細想想,我們的眼睛,其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傑作。
它需要角膜,虹膜,晶狀體,視網膜,視覺神經,肌肉群,更要有大腦複雜的神經網絡來解析圖像。
它遠複雜於任何由人類智能製作的儀器。
因此,有人認為,人類的眼睛不可能是無意識進化的結果。
要想知道眼睛及視覺究竟是如何產生和進化的,我們需要跟隨生物學家穿越時間,回溯到大約40億年前的世界...
水中的原始微生物
那時,地球上的水中已經出現了原始微生物。
這些原始的生命是沒有視覺的,
-- 眼睛還未出現。
...
幾億年過去了。
某一天,在一個細菌的DNA中,產生了微小的複製錯誤。
這個隨機突變,使這個微生物產生了一個吸收陽光的蛋白質分子,
-- 對於光敏感的細菌出現了。
突變繼續隨機發生,正如在任何生物種群中所發生的一樣。
另一種變異,使一種深色細菌可逃離強烈的陽光。
發生了什麼事?
黑夜和白晝。
那些能分辨明暗的細菌,有了決定性的優勢,超越了那些不能分辨明暗的細菌。
為什麼?
因為白天強烈的紫外線會損傷DNA。
敏感的細菌逃離強烈的光線,在黑暗中安全地交換它們的DNA。
相比留在表面的細菌,它們更多地存活下來。
左:在更高級的單細胞生物體上,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了一個色素點;右:視覺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在更高級的單細胞生物體上,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了一個色素點。
這使尋找光亮成為可能,對於獲取陽光製造食物的生物,這是一種巨大優勢。
隨著多細胞生物的產生和進化,那些感光蛋白質集聚成的色素點逐漸進化出一個小坑。
碗狀的凹坑使動物能夠區分光亮和陰影,粗略地辨認出它附近的環境,包括那些它要吃的和可能要吃它的,又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隨後,影像更清晰了。
凹坑加深了,進化成了一個有小開口的窩。
...
歷經數千代,自然選擇慢慢地塑造出了眼睛。
開口收縮成一個小孔,覆蓋著一層保護性的透明膜。
只有少量的光能進入這個小孔,但已經足夠在眼睛敏感的內表面上繪出模糊的圖像。
這提高了清晰度。
更大的開口會讓更多的光進入,產生更明亮的圖像,但卻沒有對焦。
這一發展引發了一場視覺的軍備競賽。
競爭者們需要跟進才能生存。
但隨後,眼睛的一個精妙的新特徵進化了 -- 可以同時提供亮度和清晰焦點的晶狀體。
在原始魚類的眼中,小孔附近的透明膠質形成了晶狀體。
與此同時,小孔擴大了,可進入越來越多的光。
這樣,魚就有了高清晰度視覺,遠近都可看清。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順利...
你注意到一杯水中的吸管在水面處看起來是彎折的嗎?
那是因為光發生了折射,當它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比如從水到空氣。
眼睛最初進化是為在水中觀察。
眼睛裡的水狀液體巧妙地消除了那種折射效果的變形。
當我們的兩棲祖先從水中登陸時,它們的眼睛,已經精細進化的水中的視覺,在空氣中卻很糟糕。
光及圖像是從空氣進入到它們含水狀液體的眼睛裡,光線發生了折射,造成全面的失真。
從那時起,我們的視力一直不好。
也許有人以為我們的眼睛是最高級的,但在3.75億年後,我們依然不能看清就在我們鼻子前面的東西,也不能像魚那樣,在昏暗的環境中辨別精微的細節。
當我們從水中離開時,為什麼大自然不再重新開始,使我們進化出一雙新的眼睛,最適合在空氣中視覺呢?
大自然不是那樣運作的。
進化會重塑已形成的結構,歷經世代交疊更替,隨著微小的變化使其逐漸適應。
它不可能重新開始,從頭再來。
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進化中的眼睛功良好,足以為生存提供選擇性的優勢。
在當今現存的動物中,我們發現處在所有這些發展階段的眼睛。
而它們都很實用。
人類眼睛的複雜程度,對自然選擇的進化沒有產生任何難度。
事實上,沒有進化,眼睛和所有的生物學都無法解釋。
有些人聲稱進化論只是一種理論,仿佛它只是一種觀點。
進化論,就像萬有引力理論一樣,是一個科學事實。
進化確有其事。
承認我們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親緣關係,不僅是嚴謹的科學。
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崇高的心靈體驗...
...
編譯︱E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