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4月20日訊 (景璞/文 斌永/圖)我的童年時代,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雖然我們也上了小學,但是由於敵人經常從城裡下鄉騷擾,學校經常停課。學校停了課或放了假,我們除了隨大人下地幹些零活或者拾草、拾糞以外,也做一些文體遊戲。當時我們所玩的玩具除了從市集上買來的風箏、皮老虎、不倒翁、泥哨子以外,還有祖輩們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發明和創造的一些傳統玩具。這些自製玩具,輩輩世世傳承下來,彌補了孩子們玩具的不足,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增加了玩耍的情趣。僅舉幾例如下:
老鼠拉木線
萊州民間有句歇後語:「老鼠拉木鍁——大頭在後邊。」這是「老鼠拉木線」的口頭誤傳。「老鼠拉木線」城裡人叫「老鼠偷錢」。這種民間自製的玩具,有很久的歷史。所用材料:大杏核一個,竹棍一根,粗線繩一段,瓦片一塊。製作方法是,先把大杏核腹部上下的核皮磨穿成兩個對應的洞,把杏仁挖掉。再把杏核的左側面磨穿成一個洞。把瓦片打磨成一個直徑約5釐米,厚1釐米的輪子,中心鑽穿成一個洞。把長約15釐米上頭有竹節的竹棍(可從掃帚上取下一段)系上粗線繩,插入杏核的上下洞中,把線繩的頭從側面洞中拉出來,系上一個小鐵環或小竹棍。穿過杏核竹棍的下端插入瓦片輪的中孔裡,固定牢實。
「老鼠拉木線」的玩法是,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杏核的兩個尖端,右手捻轉竹棍,把線繩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在竹棍上,然後右手拉動線繩,使竹棍轉動起來,帶動瓦片輪也旋轉起來。竹棍轉動時,把線繩慢慢放開,放完。然後,瓦片輪轉動的慣性,會把線繩按逆時針方向,再纏繞在竹棍上。右手再拉動線繩,使瓦片輪再反方向轉動起來。此玩具把杏核比做小老鼠,它拉動的是一個大頭的圓瓦輪。名字形象生動,玩起來也很有趣味。此玩具是否好玩,關鍵在於竹棍要直,瓦片輪的大小、厚薄要合適,這樣瓦片輪才能轉得均勻、穩當,而且時間長。另外,竹棍和瓦片輪還要固定得牢靠。有的小朋友安裝的不牢固,一轉動,瓦片輪掉落了,惹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弄得小主人很尷尬。
竹蜻蜓
竹蜻蜓做起來比較簡單:用一支長約10釐米的舊毛筆筆桿做把手,在筆桿一端孔中插入並固定上一端長3釐米的鐵絲,做軸芯。再取同樣的長約4釐米的筆桿,把一端削出相對應的約1釐米高的兩個小圓柱,套在軸芯上,做轉軸,再把一根12×2×2釐米的竹板或木板的兩端,以相反的方向削出兩個斜面,並在中部鑽上與轉軸上的圓柱相對應的兩個小孔,做為竹蜻蜓。(如圖2)
竹蜻蜓的玩法是,一隻手握住把手,一隻手把線繩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在轉軸上,再用力拉動線繩,使轉軸轉動起來,把竹蜻蜓旋入空中。
此玩具的製作關鍵是竹蜻蜓的斜面要對應得準確。竹蜻蜓也可以用白鐵片製成,其形狀和原理同螺旋槳。玩竹蜻蜓可以相互比賽,看誰的升得快,時間久。另外,要注意安全。纏線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並把握杆手伸出去,這樣拉動後,竹蜻蜓向前上方升高。否則,竹蜻蜓會向自己的面部飛來,容易傷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