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時,在奧森南園主山西北側的人工溼地內,十幾位工人手持割灌機進入蘆葦叢中,對園內百畝蘆葦開鐮清割,這一場景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拍照。
為了清割蘆葦,園區已提前三天降低水位。工人們沿著水岸線作業,目標是清理出與木棧道、岸邊等遊客親水區相隔5米的隔離帶。「奧森公園每年接待遊客1200萬人次,必須對可燃物把控,確保防火安全。」奧森公園園林工程部主任王軍說。公園每年要割三次蘆葦,分別在3月、4月底和12月初,這樣做除了防火需要,也可以保持水質清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
此次清割的蘆葦分四大區域,潛流溼地位於溼地北側,佔整個溼地面積的五分之二,蘆葦叢體量最大。隨著連片的蘆葦割倒,一個個水泥池子露了出來,最深處只有1.4米,池底鋪設著礫石等骨料。「奧森是一座人工公園,不與自然水系流通,水質屬於中水。公園設計之初通過管道讓南區主湖奧海的水向東流入窪裡湖,轉過山後,分別流經潛流溼地、景觀溼地,再回歸主湖,人工溼地就是這個環節上的『腎臟』,起著分解過濾的作用。」
王軍進一步解釋說:「潛流溼地池底的骨料起到物理過濾的作用,使水質保持清澈,而水中富含氮磷鉀等過剩的養分,多通過水生植物尤其是蘆葦吸收。既要防止其枯爛導致水質變壞,又要防止瘋長侵佔其他植物的領地,所以要定期收割。蘆葦蕩在人工公園裡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擔負了生態修復的責任。」
經過清割,潛流溼地還會留下幾片「葦芯兒」,容留棕頭鴉雀等鳴禽在此停留、過冬。「保持環境淨化力,也要給鳥類留『活路』,這兩件事並不衝突。」隔著150米左右的湖面,記者看到遠處幾隻起飛的蒼鷺。「這是蒼鷺出沒的地方,最多時到過40多隻!」王軍說,奧海西北角的灘涂和窪裡湖的小島是大型水禽活動區,工人們將圍繞著邊緣打出一圈隔離帶,同樣保留「葦芯兒」供鳥類棲身。
「初冬割蘆葦一定要考慮到給鳥兒留出容身之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專家、志願者也前來交流,「動植物共同形成生態整體,應相互提供合適的生態環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譚羚迪說。
據悉,此次割蘆葦預計需要一周時間。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