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中國導演中沒有天才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這半年,編劇蘆葦突然「火」了。他的新書《電影編劇的秘密》一經推出即受到熱議,近日他又推出了自己未被採用的《白鹿原》劇本,據出版社透露,接下來不少蘆葦寫作但沒有拍出來的劇本都將陸續出版。日前,吳天明導演去世,定居美國的蘆葦特地趕回國,足見這位恩師在蘆葦心中的位置之重。

  蘆葦身材瘦削高大,鬍子稀稀拉拉。三次見到蘆葦,他都戴著一頂帽子,穿著圓口黑布鞋,哪怕是在聚光燈烘烤著的舞臺中央,帽簷兒的陰影也遮住眼睛。這次長聊,他聊到興起,不知什麼時候摘了帽子,露出凌亂的白髮,才讓人想起這位「第一編劇」已經是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了。

  批評是克服弱點的藥劑

  記者見到蘆葦的時候他重感冒,嗓子幾乎沙啞,說話間不停喝水,每到憤慨處,依舊字字鏗鏘。認識蘆葦15年的王天兵這樣形容他:「蘆葦有莊稼漢的結實,但無農民的習氣;像工人一樣純樸,卻沒有體力勞動者常見的粗魯;又不同於某些不修邊幅的腦力勞動者,他衣著隨意卻不邋遢,既不吸菸也不喝酒,仿佛既屬於又不屬於芸芸眾生。」

  王天兵看來,蘆葦最特別的是,他是1950年生人,卻有著完全不同於那個年代人的氣質和想法。蘆葦有著西化的好萊塢式的電影技法,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拍出《瘋狂的代價》這樣類型商業片,可是他又熱衷於中國的鄉土故事,寫出《霸王別姬》的蘆葦對崑曲、老腔、京劇和民歌情有獨鍾。

  蘆葦多年的朋友、畫家劉小楓告訴記者,蘆葦批評導演是對事不對人。「我們好多朋友也都怕他得罪人,昨天蘆葦跟我說,敢說他就敢當,說點真話怎麼了?」

  蘆葦面對爭議,倒呵呵笑了:「我這人嘴上沒閘,想哪兒說哪兒,既然要說,咱們就說真話。如果我不了解的我不說,既然說就不說假話。我沒覺著自己大膽啊,是不是我該換個方式拐著彎說?太費勁了,沒必要。」

  劉小楓告訴記者,面對媒體記者的一片稱讚和大量報導,目前蘆葦「最想聽些對他的負面意見,對他的觀點和《白鹿原》劇本的指責,他覺得有爭議、有辯論是好事情。」蘆葦本人也直說,面對爭議,他認為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你克服弱點的藥劑,是淨化環境的,它讓你乾淨起來。」

  價值觀不認同的電影我不接

  蘆葦是個強勢的編劇。《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找到蘆葦想再度合作《風月》,被蘆葦拒絕了。「我不寫自己不認同的劇本,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虛假的,我做個功課,跑到上海去翻了一遍各種資料。」蘆葦說,他只寫自己價值觀上認同,並且對內容感興趣的劇本。現在的蘆葦正在寫《佛朗索瓦》,一個法國的傳教士提著一臺盧米埃爾的相機來中國拍照片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初的雲南,所以蘆葦在雲南閉關寫作。

  與諸多知名作品相比,《電影編劇的秘密》最後一頁列出了長長的一串蘆葦已經完成的、然而卻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拍出來的劇本。其中有蘆葦為陳可辛導演寫了14年的電影劇本《等待》因為涉及軍旅題材遲遲沒有過審,有為吳天明導演寫的心血之作《歲月如歌》剛剛開拍,吳天明就因病去世,還有他頗費心力寫成的《杜月笙》因為人物敏感也沒有人敢拍。

  蘆葦給不少編劇專業的學生講過課,對好萊塢的類型片有著技術性的研究,然而他卻說,自己最想談的並不是寫作技巧,而是價值觀問題。他對中國電影的價值觀感到失望。「中國電影現狀就是娛樂至死,通過電影來思考生活這個功能基本上廢了。」蘆葦說,「中國電影的傾向很危險,電影人都變得有點賤皮賤臉了,我們到電影院裡很少尋求感動、尋求交流,只是去消遣,變得跟娛樂場所一樣了。」

    對話

    《白鹿原》失敗是註定的

    北晚:當初是你推薦王全安做導演的,為什麼後來又覺得他不合適?

    蘆葦:我是看了他的《圖雅的婚事》後邊兩部電影《團圓》和《紡織姑娘》得出了一個結論:他不合適。如果說他繼續拍這類小題材的電影,我依然認為他是個好導演。但是如果他要拍《白鹿原》,一定是個不稱職的導演。這就跟打拳擊一樣,你讓輕量級和重量級的拳手打 ,必敗無疑。不是說他不努力,他拿不下來這個電影,他沒有這個實力。

    北晚:你覺得中國目前能夠駕馭《白鹿原》這部電影的導演有哪些?

    蘆葦:張藝謀、吳天明都勝任,但是現在這倆人都不可能拍了,所以這個事兒我還得好好再思考一下。中國始終是一個鄉土社會,最近二十年變成了一個都市林立的國度,但是鄉土和農民依然是主體。可是他們歷來是被遺忘、被輕視的一群。在中國電影裡,農民拍得好的有幾部呀?《老井》算是一部、《黃土地》算是一部,這非常不對等。《白鹿原》是個機會,很可惜地被錯過了。

    北晚:什麼原因讓導演們拍不好鄉土?你說《白鹿原》拍成了偽情色電影?

    蘆葦:從畫面上看是導演不懂鄉土,沒有能力理解和表達鄉土,這是電影告訴我們的。《白鹿原》是個鄉土歷史小說,結果給拍成田小娥的土炕了,成了土炕電影了。它裡邊沒有動人心魄的情色,就是一個支離破碎、蒼白無力的情色形象。我是看了《白鹿原》三個多小時的版本後,回來琢磨了一下,不對勁,就退出了。

    北晚:你說的「不對勁」是指什麼?

    蘆葦:拍得不好,拍得很爛啊。也可能是我太挑剔了,因為我是關中成長起來的,太了解那地方,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當時我就跟他們說,我退出來算了,我的劇本你們要用就用吧,白送。別人救不了你們的電影,我也覺得丟人。把這麼好的資源拍成這樣,有點丟大發了,我還有張老臉呢。最後是用了我寫的24場戲,結果不就是一片口水麼,不過我至少在江湖上沒挨罵,這是我的幸運。

    北晚:在自己的劇本被否定時,你並沒有和王全安導演達成妥協?

    蘆葦:在2007年我就說,王全安不適合當《白鹿原》的導演,他要是導,這個電影兇多吉少。我跟所有的製片人說,換人吧,王全安也知道這事,等於合作的大門就被關上了,他也就不找我了。他跟我從2007年以後就沒有再就《白鹿原》說過一個字兒,彼此心照不宣。

    對自我膨脹充滿警惕

    北晚:你對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有褒有貶,你對他們的看法是什麼?

    蘆葦:導演和運動員一樣,人都是狀態的產物,狀態好時能創造奇蹟,不好時和所有的庸人一樣。中國導演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獲得成功以後都把它歸為己有。舞臺一大,真正讓你單練的時候,就像皇帝的新衣,到底有幾斤幾兩就都出來了。《霸王別姬》的成功是合作的成功,不是哪個天才的成功。我反覆說,中國導演中沒有天才,組合好了,互相激發出一種創作力,各自貢獻了各自的優勢,就成了。反之,十有九敗。

    北晚:怎麼能避免電影成功後的自我膨脹?

    蘆葦:自我膨脹不是導演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魯迅有句名言,人一闊,臉就變。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合作的導演很多都成功了,也有一些人膨脹了。我能夠跟你談這個話題,說明我對它是有警醒的。我就要思考自己會不會犯這個錯誤,會不會走到自我膨脹的泥潭裡去,這對我來說是個拷問。對我的批評一直有,我希望自己對批評能夠保持冷靜的心態。

    北晚:現在很多編劇在「訴苦」,認為地位弱勢,很多時候在做命題作文。你寫過按別人要求完成的劇本嗎?

    蘆葦:我的劇本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都是我自己願意寫的,不願意的活兒我不接。編劇是個很艱巨的創作過程,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寫,肯定寫不好。奧斯卡關於編劇的獎有兩個,相比之下,我們百花獎有幾年乾脆把編劇獎取消了,這是嚴重的歧視編劇,不重視編劇在電影工業裡的位置。編劇是解決電影的結構和靈魂的問題,把編劇不當回事兒,匪夷所思,這基本就要了電影的命了。

    北晚:看過《白日焰火》嗎?

    蘆葦:還沒看,一定會去看,而且要研究它成功的原因。廖凡的成功和這部電影的成功非常重要,說明只要有堅守,電影還是有質量的,廖凡的戲我看過,在《讓子彈飛》裡很有張力。中國好演員其實很多,只要給他們好戲,就能出彩。中國好戲太少,都掙錢呢,不太考慮別的。

    中國為什麼沒人拍《狼圖騰》

    北晚:你這次擔任《狼圖騰》的編劇是和外國導演合作,溝通有問題嗎?

    蘆葦:我和阿諾倒是合作非常好,溝通一點障礙都沒有。《狼圖騰》的故事意義重大,它其實講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中國北方草原退化的問題,它發出了危險的信號。特別遺憾的是,這麼重大的話題,只有法國導演來拍。這部小說問世已經這麼多年了,幾乎是一代人的時間了,中國導演沒有人要拍。

    北晚:《狼圖騰》的劇本寫的時候和原著作者姜戎交流過嗎?

    蘆葦:我連提綱一共寫了三稿,寫得還很愉快。我和姜戎聊過三次,最長的一次聊了一個禮拜。談劇本怎麼弄,每場戲推敲。這是一篇很長的小說,篇幅浩瀚,我看中的是什麼,我想表達的是什麼,這需要下點功夫。 本報記者 陳夢溪J226   

    連結

    中國第一編劇蘆葦

    蘆葦1950年生於北京,長在西安。做過工人、炊事員、美工、導演,後專職編劇,他編劇的電影屢獲國際大獎。

 

 

相關焦點

  • 庫布裡克,導演中的天才異類
    如果說一些電影大師能被稱為天才的話,庫布裡克絕對是,不僅如此,更確切地說他是鬼才,怪才。一些導演和他的作品很偉大,你非常敬仰,但你發現通過在自己的人生中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經歷,觀念,視野,以及某種水平上的職業素養,這些導演的成就看起來並非後人望塵莫及,至少從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來是這樣。但庫布裡克不屬於這一類,他看似剝離了正常的人類共情,或者說不屬於人類。他的電影不乏情感,但與其他電影的兒女情長都不一樣,他的情感怪異至極,總是能讓人看完倒吸一口涼氣,並綿綿不絕地迴蕩在頭腦中。
  • 異形4部曲中窺見四位天才導演的風格?
    答|百度派 @赫赫《異形》系列4部曲,導演分別是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讓-皮埃爾·熱內。在這部電影的系列劇中雲集了四大天才巨匠導演,這種案例已經前無古人,也幾乎後無來者,仔細品味四部曲,它們完全詮釋了4位超導的掌控實力和藝術傾向。大多數演員不願重複自己的經典熒幕角色,正如大多數導演都不想拍電影的續集。
  • 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榜上有名
    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每年評選各領域20名至25名傑出人士,並在5年中給每人提供總額62.5萬美元的獎金,讓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探索。2020年麥克阿瑟天才獎,有21位各行業研究者及學者入選,其中,美籍華裔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是唯一一位華人面孔。圖片:John D.
  • 《橡樹與蘆葦》:做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橡樹象徵強悍、力量和不屈不撓,德語中就有諺語說「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樹」。80年代末,中國朦朧派詩人舒婷有一首題目叫《致橡樹》的愛情詩,從此橡樹成了中國女性心目中高大偉岸、英俊瀟灑的男神的代稱。蘆葦很柔弱,遇風即倒。但關於蘆葦,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可見,在世人的眼中,蘆葦是有思想的。
  • 「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蘆葦叢中飛舞的美麗精靈
    它是蘆葦中飛舞的美麗精靈,是中國大陸的稀世珍寶,它就是震旦鴉雀。震旦鴉雀震旦鴉雀,顧名思義,它是一種鳥,分布在西伯利亞及中國大陸的長江下遊、黑龍江等地,常見於江邊的蘆葦地。它以蘆葦杆上或蘆葦表面的昆蟲為食。夏季它主要吃昆蟲,冬季也吃漿果。震旦鴉雀體型嬌小,體長只有大約20釐米,體重則為18-48 克。
  • 英語毀掉了中國許多天才:中的沒有兩全的辦法了嗎?
    英語這一門功課,真的毀掉了許多中國天才。目前英語是一門需要的學習,中高、高考佔比的分數巨大,同時在研究生考試中也佔據重要的位置。而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為什麼要把英語加到對學生的篩選行列中來呢?中國人絕大部分在踏入社會之後是不會用到英語的,英語給大家帶來的作用非常的少。
  • 綻放的荷花,搖曳的蘆葦 就在那道夜景中
    浙江在線10月17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孫晶晶)最近路過杭州的浙大路,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沿街建築牆面上那些帶有杭州元素的定製燈具,或是綻放的荷花,或是搖曳的蘆葦,扮靚了街頭的夜景。  浙大路上有家全季酒店,最近「畫風」變了:建築的頂部是一圈蘆葦造型的LED燈,大約有60盞左右。
  • 這不是蘆竹,這是蘆葦,邕江邊的蘆葦
    )007曾經寫過一篇《這不是蘆葦,這是蘆竹,邕江邊的蘆竹》,介紹蘆竹。本文就專門寫蘆葦,而且介紹的也是邕江邊的蘆葦。靈龜山公園靠近邕江的溼地,就長有一片蘆葦。蘆竹的莖稈比手指還粗大,而蘆葦的莖稈只比筷子粗一點;蘆竹的葉子也比蘆葦的寬大得很多。
  • 原來芭茅不是蘆葦
    我一直以為長在家鄉河邊,山坡,從小叫到大的植物——芭茅就是蘆葦!芭茅只是我們家鄉土話的叫法。如果不是為了寫芭茅的文章查資料,我可能就會這麼一直誤會下去。親,如果我說明,你能一眼認出芭茅和蘆葦來嗎?> 雖然芭茅和蘆葦看起來象孿生兄弟,但它們還是很有區別的。
  • 2020中國天才計劃入圍影片展映 Day2
    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NOWNESS China New Talent Awards)意在挖掘優秀的中國新生代影人,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以國際平臺資源展映他們的作品。  從9月15日至11月2日,第二屆NOWNESS中國天才計劃收到了近五百部參賽作品,經過了緊張的初審和覆審,我們特別策劃了線上展映內容,從12月7號至12月10號的4天時間裡,為大家介紹這12部入圍影片。今天呈現給大家的是入圍影片《往河流裡愛》《浮浮》《丟失的未來》。
  • 震旦鴉雀現身黃河灘蘆葦叢 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我省是白頭鶴在中國的主要分布省份之一,豫北黃河故道溼地有不少白頭鶴的身影。玉帶海雕玉帶海雕又叫黑鷹,體長90釐米,遷徙時經過我國的東北至江蘇地區,其中就有河南。它們於每年11月~翌年3月間交配繁殖,一夫一妻制。它們的尾羽名為「腰玉」,是非常貴重的飾物,現存2500~10000隻左右。
  • 圓明園割蘆葦 大葦鶯鳥巢受擾
    「它們一般都在蘆葦蕩和水田裡生活,這個季節正是藏在蘆葦裡邊兒孵小鳥的時候。」據「讓候鳥飛」公益機構的志願者何先生回憶,6月16日他到獅子林正看到工作人員在湖裡割蘆葦,幾番勸說幾人都沒有停下手中的鐮刀。「大葦鶯的鳥窩就拳頭大小,我眼睜睜看著他們把蘆葦割了,架著的鳥窩和鳥蛋掉進水裡。」這一幕讓他十分心疼,他說被割的那一片蘆葦附近有五六個鳥窩,「幾乎都在孵小鳥呢,結果小生命還沒出生就死了。
  • 主要水生植物運用及其文化屬性——蘆葦
    在《本草綱目》中區分初生的蘆葦為「葭」,開花前為「蘆」,花後結實為「葦」,因此,葭、蘆、葦均指蘆葦。蘆葦在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中是比較早出現的植物,《詩經》和《楚辭》裡多次提到蘆葦。1)蘆葦具有節氣物候的意義。
  • 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溫故 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本報記者 王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20    [列印] [關閉]     12歲的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這個人的腦袋中實在有太多的真空!」在給荷蘭科學家惠更斯的信裡,笛卡兒語氣輕率地寫道。    不過臨別前,好心的笛卡兒,倒是告訴了身體欠佳的帕斯卡一些養生之道。他勸告帕斯卡可以像自己一樣,每天在床上躺到11點,除了牛肉汁其他什麼也不吃。    或許是因為這些忠告來自笛卡兒,帕斯卡並未接受。從17歲起直至逝世,他一直飽受病痛之苦。
  • 《霸王別姬》的那些臺前幕後:張國榮有沒有搶尊龍的角色
    對於這段經歷,蘆葦曾笑言:"那時候,我跟人家跳舞,被公安機關帶去審查,關了一段時間就出來了,並沒有被逮捕和入獄一說。" 讓蘆葦沒有想到的是,被關了11個月出來後,他成了名人,十裡八村的文藝青年見了他都要叫一聲"哥"。
  • 杭州大江東上萬平方蘆葦燃燒,消防員仍在處置中
    今天中午12點多,杭州錢塘新區大江東六工段(杭州市蕭山區青六線東側100米)有萬平方蘆葦起火,現場產生大量濃煙。 隨後,杭州江東中隊消防站立即派4車23人趕赴現場處置。目前,消防員仍在處置中。
  • 中國天才科學家放棄中國籍加入美籍,他說:科學沒有國界
    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中就出現過許多的天才人物,而通過他們的努力,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雖然說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我國曾落後於其他國家,並成為了軟弱無能的代名詞,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一些高端人才的幫助,現如今,中國也有了更高的國際地位。在中國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特殊的神童,他被譽為天才科學家,而在科研領域的道路之上,他所展現出的才能也讓許多人為之震驚。
  • 流金歲月中綿亙記憶--中國第三代導演的黃金時代
    回溯世界電影的發展史,在中國卷中,必定有以謝晉為代表的第三代電影人所書寫的濃墨重彩之筆:成蔭的《南徵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中國的第三代導演在自己的時代,用充滿愛國主義的知識分子的電影語言,構成了新中國電影的重要基石。
  • 堅韌不拔的蘆葦:一叢一叢,宛如畫
    夕陽西下,蘆葦和著微風在陽光下搖曳生姿,放眼望去,好像金色的波浪,每一個鏡頭宛如一幅畫。蘆葦別稱:蘆、葦、葭、兼,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禾草,根狀莖十分發達。農村蘆葦特別多,小時候喜歡用它來做玩具,大人們用來做掃帚賣,補貼家用。用途蘆葦杆中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以用來造紙和人造纖維。
  • 蘆葦,蘆竹,蘆荻傻傻分不清楚?
    龍棲百鳥園裡面雖然沒有什麼楓葉,因為是溼地,所以種植了很多荻花。(😊其實很多是野生的。)現在正在秋風中搖曳,煞是好看!這些天,很多來遊玩的小朋友問家長,這是啥,這又是啥?結果家長也一頭霧水,所以今天很有必要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蛇老闆也不擅長的植物。如今城市公園中,蘆葦和蘆竹(一般用變葉蘆竹)均有人工栽培,用以營造水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