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導演中的天才異類

2020-12-06 odd奇趣雜談

如果說一些電影大師能被稱為天才的話,庫布裡克絕對是,不僅如此,更確切地說他是鬼才,怪才。一些導演和他的作品很偉大,你非常敬仰,但你發現通過在自己的人生中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經歷,觀念,視野,以及某種水平上的職業素養,這些導演的成就看起來並非後人望塵莫及,至少從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來是這樣。但庫布裡克不屬於這一類,他看似剝離了正常的人類共情,或者說不屬於人類。他的電影不乏情感,但與其他電影的兒女情長都不一樣,他的情感怪異至極,總是能讓人看完倒吸一口涼氣,並綿綿不絕地迴蕩在頭腦中。他似乎不屑於關注人的表層生活和日常情感,他在意的東西是一種全局,一種平靜水面下的暗波洶湧。

一個導演,尤其是一些作者電影的導演,總是有非常清晰的思想內核,他們的作品之間有明顯的線索聯繫,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小津,甚至包括萊昂內,北野武,到非常商業化的諾蘭,麥可貝……莫不如此。庫布裡克是個異類,他嘗試過各種類型的電影,戰爭片,犯罪片,科幻片,史詩片,恐怖片,倫理片,並且幾乎沒有重複的題材。可怕的是他不僅嘗試各種類型片,而且一拍就要顛覆以往,拍出這種類型片裡最好的一部。前些日子諾蘭的《星際穿越》上映了,雖然我還沒去影院觀摩,可能還沒有很充足的資本拿這個片子出來比較,但是從身邊人的口碑和網上的影評中已經了解了個大概。

自從《2001太空漫遊》上映後,幾十年來但凡有優秀的太空科幻片上映,總會有各種人將其與《2001太空漫遊》做對比,去年的《地心引力》到今年的《星際穿越》也是如此。說實話,這兩部片子在技術上的確超越了前者,畢竟如今的好萊塢特效水平與四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呈現在畫面上差別不大,庫布裡克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竭盡了全力,並且很好地做到了揚長避短),但就宏觀的電影本身來說兩部片子依然無法企及這部1968年的電影,核心問題在於《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就像我前面說到的,只是把講述兒女情長這類故事的舞臺搬到了太空。

而《2001太空漫遊》幾乎是站在一個形而上的高度, 回顧和預言了人類的進化過程,是大銀幕版的尼採超人哲學。電影裡面又同時展現了人工智慧可能帶給人類的危機,加上完美的音畫設定,這是一部幾乎脫離了語言,純粹電影的電影。這種大情懷簡直叫人咋舌,以至於再也沒有出現過能與之比肩的科幻片,尤其在今天這種市場環境下,因為像《2001太空漫遊》這樣的電影並不是普通觀眾下班後想走進電影院觀看的,它的主題過於極致了。

同樣的包括作為黑色喜劇的《奇愛博士》,恐怖片的《閃靈》,戰爭片的《全金屬外殼》,無一不是由於其誕生將其所屬的類型片推上一個可怕的高度。

為什麼庫布裡克對各種類型片都能拿捏得如此恰到好處呢?難道他的大腦真的異於常人?總有一個思路在指導他的電影吧。我曾對庫布裡克的電影內核感到困擾,現在我大體認識到,他的電影表現的幾乎都是一種對人類這一物種面臨的種種危機的擔憂。其中包括對核戰的擔憂,對科技的擔憂,對暴力的擔憂,對不可知精神的擔憂,實則就是一種對人性的懷疑和擔憂。但他又用他的天才,把這一內核置入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影形式中。

庫布裡克電影的另一大招牌是他獨特的視覺美學。眾所周知庫布裡克並非科班出身,他也沒有接受過本科教育,但他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是一名十分出眾的攝影師,並為《LOOK》等雜誌工作。多年的圖片攝影經驗培養了他良好的畫面構成感和對鏡頭的直覺,形成了標誌性的單點透視美學,使得他後來的電影中攝影及其出彩,張力十足。同時他的電影布光也很有意思,很少有非常戲劇化的好萊塢式布光,比如經典的三點布光。他經常將光線與場景結合,創造出一種光的氛圍。比如《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巴裡·林登》中的一些場景,光源即是場景中的一些自然發光體,也許為了拍攝加大了照度(即使不是,也非常好地隱藏了起來,不單單指光源的隱藏,也指曝光效果的隱藏)。

這樣的布光方式也解放了調度,便於呈現《發條橙》中Alex在女富婆家打鬥的那場戲,攝影師可以360度旋轉拍攝而不至於擔心穿幫。他從不使用讓·皮埃爾·熱內或王家衛那樣風格化的影調處理,他的電影總是以一種看似簡單的純白 平衡 影調呈現,其實這對攝影和美術的要求更是要高,一切精華和糟粕都會暴露無遺。

回到庫布裡克電影的故事上來,他鬼斧神工的視覺語言是建立在優異的劇本之上的。庫布裡克的劇本幾乎都是改編自小說,他對故事有一種如饑似渴的追求。他的閱讀速度驚人,據說他會花一天坐在屋子裡,身旁放一大堆書,看完一本接一本,不滿意就摔在面前的牆上,直到碰到一個故事讓他覺得『就是它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改編過程。庫布裡克說過,有些時候,他會同時想拍好多故事,那他就先放一放,等過五年,十年,當他心裡一直耿耿於懷其中某個故事的時候,他會決定去實現它。

的確他耗得起,在庫布裡克職業生涯的後期,幾乎是每十年才出一個片子,一出來就成為無可爭議的精品載入影史。並且在現在這個充滿『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政治爭議的時代,庫布裡克的電影顯得尤其難能可貴,他是少數幾個能把所謂商業片和藝術片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的電影人之一,他總是能在商業片的經典故事模型中揉和進藝術片的深度,給那些淹沒在『要藝術還是要市場』的口水大戰中的電影人一記記耳光。我想這點,是庫布裡克留給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啟發的財富。

相關焦點

  • 庫布裡克的奴隸
    ,請到胖鳥電影網站搜尋)電影誕生125年來最偉大的導演中,庫布裡克的名字,一定會是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之一。▲導演託尼·齊鐵拉(中)與利昂·維塔利(右一)絕大部分的影迷不曾親歷過庫布裡克的黃金時代,更多地是一步一步的跟隨大師的足跡仰望。
  • 在今天,還有多少導演像他那樣在真正閱讀?| 庫布裡克逝世20周年
    斯坦利·庫布裡克,獲得過12次奧斯卡的提名,被電影界公認為成就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導演之一。關於他,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案語: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庫布裡克。20年前的今天,1999年3月7日,庫布裡克逝世。
  • 華晨宇,做一個「異類」,做一個孤僻的音樂天才
    2013年,《快樂男聲》的海選現場,導演高喊了好幾次08042號,華晨宇才穿著大褲衩,撘著人字拖慢悠悠地出現。這是華晨宇第一次站在觀眾們面前,當時的他,低著頭,甚至走路都顯得有些僵硬。他的歌就像他一樣,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像是「異類」一樣,甚至在演唱的過程中就被叫停,幸好當時在場的尚雯婕給了他機會,尚雯婕告訴旁邊的蔡國慶:「他是個天才,他天生會用音樂去表達情緒。」華晨宇也最終登上了冠軍的領獎臺。可能這就是「異類」,無法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接受,但內心中的情感確實最真切的。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驚悚片《閃靈》原著作者史蒂芬·金更是直言「我討厭庫布裡克的導演作品」,他認為謝莉·杜瓦爾演的溫迪形象是對女性的侮辱,基本上她就是個尖叫機器。謝莉·杜瓦爾因無法承受扮演角色的精神壓力而脫髮,與庫布裡克常因劇本中的對白和演技批評而爭吵。
  • 庫布裡克,50年前的太空預言
    本期簡介 作者:本刊記者 陳娟今年的春節檔一下子闖進來兩部科幻電影:一部是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一部是寧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1964年3月,庫布裡克給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寫了一封信,說想要「討論製作有口皆碑的科幻電影的可能性」。之後兩人相約見面,庫布裡克花費1萬美元買下了克拉克的6個短篇故事。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影片中,庫布裡克一共只用了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他究竟是如何偽造這些鏡頭的?Exopolitics的網站早在2009年就已進行過揭秘。好萊塢的把戲沒人知道庫布裡克嘗試了多少種技術,但最終他決定使用一種叫前幕投影的技術來完成所有的拍攝。這種電影技術的指紋遍布了庫布裡克導演的整個NASA阿波羅任務的圖片和視頻。
  • 《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在描述33年後的星際飛行時,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和他的合編人、廣受尊敬的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沒完沒了地探討太空旅行的品質,不幸的是,他們忽略了一些諸如性格和衝突等傳統因素。
  • 三部曲系列2: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
    庫布裡克是少有的幾乎沒有爛片的導演。在他的導演生涯中,共有16部出色的電影產生。而在這些電影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他的未來三部曲。1964年,未來三部曲的第一部《奇愛博士》上映。此片不僅拿到北美票房冠軍,還與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合稱科幻電影中的「雙瑰」,堪稱最偉大的科幻電影。1971年,《發條橙》,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上映。電影講述了無惡不作的亞歷克斯的故事。亞歷克斯因為犯罪被送進監獄,且接受了人格治療。治療出獄後,亞歷克斯卻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至此,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正式完成。
  • 異形4部曲中窺見四位天才導演的風格?
    答|百度派 @赫赫《異形》系列4部曲,導演分別是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讓-皮埃爾·熱內。在這部電影的系列劇中雲集了四大天才巨匠導演,這種案例已經前無古人,也幾乎後無來者,仔細品味四部曲,它們完全詮釋了4位超導的掌控實力和藝術傾向。大多數演員不願重複自己的經典熒幕角色,正如大多數導演都不想拍電影的續集。
  •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對外星文明持友善態度的原因
    科幻電影在10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從廉價的B級片,到整個產業的中流砥柱。有一部經典電影卻從來都是科幻愛好者的心頭好,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出現重新定義了科幻片。1964年的庫布裡克,還不到36歲。
  • ...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
    奇愛博士》,並且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這位年輕導演並沒有因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他腦海中已經開始琢磨自己的下部作品。最初,發現號的全體船員都會在冒險中倖存,直到臨近拍攝前,庫布裡克才決定戴夫成為星際旅行中的唯一倖存者,並在一個維多利亞時代布置的房間中醒來,最終化作人類的象徵回歸嬰兒,也就是星孩(star child)。
  • 蘆葦:中國導演中沒有天才
    其中有蘆葦為陳可辛導演寫了14年的電影劇本《等待》因為涉及軍旅題材遲遲沒有過審,有為吳天明導演寫的心血之作《歲月如歌》剛剛開拍,吳天明就因病去世,還有他頗費心力寫成的《杜月笙》因為人物敏感也沒有人敢拍。  蘆葦給不少編劇專業的學生講過課,對好萊塢的類型片有著技術性的研究,然而他卻說,自己最想談的並不是寫作技巧,而是價值觀問題。他對中國電影的價值觀感到失望。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半個世紀過去,這部由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已經成為全世界科幻影迷心中的聖經,影響了後世諸如《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星球大戰》等作品及其導演的創作。在電影和小說出版物中,他們的名字會顛倒過來,用以區分兩人在作品中的不同職業身份。克拉克曾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 牛X導演推薦——斯坦利·庫布裡克
    有一個導演一般不會被人提起,但是但凡提起他時都會讓大多數人肅然起敬。他是上世紀最低產高就也是最飽受爭議的導演,《洛麗塔》無疑是他最成功的電影,雖然《發條橙》使他獲得成就,但是也讓他受到爭議。不過我認為這部電影讓庫布裡克真正讓他展現了自己宣洩了自己內心 。
  • 在《2001太空漫遊》裡,被稱為眾神之神的庫布裡克究竟在講些什麼
    據說當年因為電影太過真實,一度讓國際社會認為美國阿波羅號登陸月球視頻是偽造的,而導演庫布裡克就是「幫兇」。這部除了真實,還有神秘。在2001之前,庫布裡克一直想創新電影的敘事方式。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較為成功的一次改動。整部電影下來,極具神秘感。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還有什麼比這位拍出了《星際穿越》的導演,更適合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來紀念庫布裡克的呢?  今年5月12日,《2001太空漫遊》的未修復70mm膠片版本首映禮,會是諾蘭第一次出席坎城。
  • 《盜夢空間》上映 好萊塢天才導演諾蘭作品盤點
    有人說他是當代的希區柯克,因為他們都是來自英倫的懸念大師;有人將他和庫布裡克相提並論,因為他們的作品都已超越電影本身,參透了對終極意義的探索。他有著獨一無二的敘事方法,他的作品如漩渦般讓人深陷其中,徹底癲狂。他就是:克裡斯託佛•諾蘭。作為當今好萊塢最具王者氣質的天才級導演,12年來,諾蘭已為我們帶來了6部驚豔的曠世傑作。
  • 逛店|一把從庫布裡克的空間站降落到地球的椅子
    在這部科幻巨製中,庫布裡克邀請了Hilton Hotel、IBM、Honeywell、Kodak、Nikon等眾多品牌參與道具定製,並將它們的logo植入電影裡上圖中,畫面近處的雜誌也是當時真實存在的,這本義大利語周刊《歐洲人》最初發行於1945-1995年。但那些出現在空間站大堂的奇特椅子卻並非特地為電影場景而作。它出自法國設計師Olivier Mourgue之手,名為Djinn Chair(Djinn一詞來自於伊斯蘭神話中「一種可以在人類和動物間隨意變換外形的能力」一義)。
  • 《2010漫遊太空》,沒有庫布裡克,卻仍然堪稱科幻佳作
    長久以來,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科幻片《2001漫遊太空》,就以立意宏大,同時又晦澀難解而被奉為影史上排位第一的科幻神作。影片最富有戲劇性張力的一刻《2001漫遊太空》大獲成功之後,原著小說的作者亞瑟克拉克就籌劃開拍影片的續作《2010》(也譯作《2010漫遊太空》《2010威震太陽神》),這次,他找來了《摩羯星一號》的導演彼得
  • 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榜上有名
    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每年評選各領域20名至25名傑出人士,並在5年中給每人提供總額62.5萬美元的獎金,讓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探索。2020年麥克阿瑟天才獎,有21位各行業研究者及學者入選,其中,美籍華裔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是唯一一位華人面孔。圖片:Joh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