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太空漫遊》裡,被稱為眾神之神的庫布裡克究竟在講些什麼

2020-12-05 小悝說電影

上世紀6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

剛拍攝完《奇愛博士》的斯坦利·庫布裡克找到了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兩個人商議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構思一部作品。

於是他們把目光放向了宇宙,歷時四年,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

而克拉克寫的小說版也跟電影一樣在1968年出版,所以兩者應該是同時進行創作的,而不是電影改編於小說。

克拉克與庫布裡克

這部電影,耗資上千萬,這在五十多年前是絕對的高成本巨作。

也正因為如此,影片才能高度還原太空環境,給觀眾呈現出十分逼真的月球。據說當年因為電影太過真實,一度讓國際社會認為美國阿波羅號登陸月球視頻是偽造的,而導演庫布裡克就是「幫兇」。

這部除了真實,還有神秘。

在2001之前,庫布裡克一直想創新電影的敘事方式。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較為成功的一次改動。整部電影下來,極具神秘感。簡短的臺詞對白,還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劇情,再加上貫穿影片的古典音樂和慢到發指的電影節奏,都給人一種無法看清的神秘感。

所以,第一次看這部電影,能堅持不快進看完,真的相當不容易。

豆瓣上8.8高分,入選TOP250

正因為電影內容的晦澀難懂,才讓這部科幻片裡具有開天闢地意義的作品,難以被大眾所接受,但這並不能影響它的經典地位。

庫布裡克的這部作品,除了對電影科幻領域的重大創新,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關於人類起源與進化等終極哲學問題的思考,也向世人證明了電影不僅可以娛樂,也可以像文學作品一樣傳遞哲理。

要想真正理解庫布裡克表達的意義,就必須把這部電影看懂。

這部電影分為三個部分:人類的黎明,木星任務,木星以及無限蒼穹。現在我們來一一詳解。

人類的黎明

在距今大約三百萬年前的非洲草原上,人類的鼻祖猿猴還是一群和貘爭食植物的種群。

這群猿猴和其他食草動物一樣,飽受食肉動物的生命威脅。同時,在種群內部也存在為了配偶和水源等問題引發的各種各樣鬥爭。

電影中,被同類奪去水源的猿猴們蜷縮在山洞裡,當它們醒來時發現洞口豎立著一塊黑色的石碑(這塊石碑貫穿電影始終,是電影的重要線索)。

猿猴的首領望月(電影裡沒有名字,這是小說的稱呼)在石碑的啟發下,學會了使用工具。電影中,這一段採用的背景音樂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激昂頓挫的旋律中,人類邁出了進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

庫布裡克設置的這個情節,體現了他本人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石碑的出現,無疑打破了人類自然進化這一理論。

學會了使用工具的猿猴,也完成了第一次進化,由食草動物變為了混食動物(會吃肉了)。並藉助工具,奪回了水源。

影片中,猿猴首領在爭奪水源勝利後,把骨頭扔向空中,然後就產生了電影史上經典的蒙太奇剪輯手法之一:骨頭變成了太空核彈,完成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時間跨域。

庫布裡克這個時間跨越的剪輯手法,後來被很多導演借鑑和模仿過。

國內電影裡,最有名的電影模仿就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將書包扔上天空,當書包墜下來時,馬小軍就完成了童年到少年的蛻變。

在一段完整的《藍色多瑙河》中,時間由遠古時期,轉換到了2001年的太空。

在背景音樂的襯託下,宇宙浩瀚無垠,讓人嚮往的同時也產生了無限幻想。

這一段劇情相對比較輕鬆,更多的是在展現人類的文明成果。就像很多影評人說的,這是太空歌劇。但要記住,這段月球之旅應該仍舊屬於「人類的黎明」,而不是另外一個部分。

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和遠古時期相同的黑色石碑。為了弄清楚怎麼回事,美國派出了佛洛依德博士前往基地調查。

這時候人類社會已經和遠古時期完全不一樣,但本質上,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同類之間的爭鬥(美蘇冷戰),還有見到黑石碑的好奇是和之前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猿猴們看到黑石碑,會產生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但身處20世紀文明社會的人類,卻只有好奇。

在佛洛依德他們試圖和石碑合影時,它突然發出了一股強烈的信號。這時候影片出現了月亮、太陽、石碑排列成一條線的畫面,這個場景在遠古時期也出現過,常預示轉折。

月亮、太陽、石碑成一條線排列

木星任務

月球上發現的黑色石碑,發出了強烈的信號,而這個信號指向木星。

為了探尋這中間的原委,美國政府派出了一艘宇宙飛船前往木星。

在一段BBC採訪中,我們可以知道船上一共有6名成員:分別是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博士,兩名太空人(大衛和弗蘭克),還有一位這部分最重要的角色,擁有人類思維的哈爾9000型電腦。

同人類精神的機械性不同的是,電腦哈爾則表現出對世界的濃烈興趣。也就是人類反倒不怎麼像人類,類人類卻更像人類。這也就為後面哈爾的行為埋下伏筆。

哈爾9000型電腦

在一次飛船正常運行中,哈爾突然告知大衛和弗蘭克有個零部件壞了,如果不及時更換,會導致很壞的結果。

第一次換零件,是大衛。他換完後,基地卻告訴他們更換下來的「問題」零件,是正常的,也就是沒有問題。

面對大衛和弗蘭克的質問,哈爾絕不承認是自己出了錯,而是基地人類的原因。

為了驗證哈爾到底有沒有出錯,大衛和弗蘭克躲避哈爾的監視,密謀把換下來的「壞零件」在重新裝回去,如果能正常運行,那就是哈爾錯了,就把它系統關閉。

他們自以為這段密謀成功的躲避了哈爾,卻已被熟悉唇語的哈爾知曉。

密謀的大衛和弗蘭克

為了「自保」,哈爾在弗蘭克出艙換零件時,運行輔助艙把他的氧氣管切斷了。

另外,哈爾終止了三名冬眠博士的生命系統,並拒絕為返回的大衛開艙門。

這時候的太空,充滿了危險,和之前「太空歌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冒著窒息風險回到艙內的大衛不顧哈爾的「求情」,憤怒地走向了它的中樞系統終止了運行,與此同時,最高機密的木星任務被公布……

對於哈爾的反叛,很多電影愛好者都抱著不同的看法。實際從BBC那段採訪中,它說道自己永遠不會犯錯就可以看出來,哈爾有著人類的傲慢和自負。從最後木星任務公布可以看出,哈爾是唯一知道任務的成員。

所以,在它心裡,自己自然成了這個宇宙飛船上最重要也最不可缺少的存在。

當大衛和弗蘭克試圖關閉它的主機,也就威脅著它哈爾完成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傲慢的哈爾選擇了殺死所有隊友,來保證自己對這艘飛船的絕對控制權。

冒著窒息風險返艙的大衛

人工智慧的反噬,這是現在很多科幻電影都會表達的主題,也是令科學家霍金十分憂慮的問題。

這充分體現了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的前瞻性,早在五十多年前,就預示了其對未來的隱憂。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

電影的英文名最後一個詞是「奧德賽」,這是出自《荷馬史詩》的故事。

奧德修斯帶領船員返航時,被吃人的獨眼巨人囚禁在山洞。他殘忍殺死了奧德修斯六個隊友,最後奧德修斯是用削尖的木頭刺瞎了巨人的眼睛才逃出來。

這裡哈爾紅色的攝影頭正對應了巨人的獨眼,另外,它也殺死了大衛的隊友,最後也是因為大衛用「尖物」才一一關閉了它的樞紐。

這是電影比較淺顯的一個暗示。

奧德賽

木星以及無限蒼穹

隻身一人的大衛,決定繼續執行木星任務。在進入木星時,和黑石碑擦肩而過。

在一片底噪聲的背景樂中,更體現了太空環境的死寂和危險。大衛駕駛著飛船,被吸入了時空隧道。

在經過了長達十分鐘詭譎的高速穿越,大衛的飛船降落在了一個布置精美,充滿巴洛克風格的房間。穿著太空衣的大衛朝著衛生間鏡子走去,這時候他已經明顯衰老。當他回頭時,又看到了一個穿著睡衣用餐的更為衰老的自己。

再借著更為衰老的大衛視線,我們看到了更更為衰老並瀕臨死亡的大衛。這時候黑色石碑重新出現,接近死亡的大衛伸出手試圖觸摸石碑,一轉眼,他卻變成了一個發光的球體,球體內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超級星孩。

電影的最後,這個超級星孩伴隨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背景音樂,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母星地球。

第一次衰老
第二次衰老
第三次即臨近死亡
超級星孩

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整部電影最晦澀的部分。

人類的毀滅,是死亡。但卻不是時間的結束,在這個沒有時間概念的房間裡,死亡意味著新生。

這個貫穿電影始終的黑色石碑,應該是更為高級的文明產物。它從遠古跨越到現代,幹預人類的進化,就像是在對低等文化族群做的一個實驗。

黑色石碑所代表的是擁有巨大能量,但卻沒有生命實體的類似上帝一樣的存在。它用黑色石碑,指引著人類從遠古來到現代。又在現代,指引著人類來到木星。最後將大衛吸入時空隧道,並圈在房間裡的,就是這個神秘力量。

它的這種行為,就像我們人類豢養小動物。布置了一個自認為寵物會很喜歡的環境,把它們豢養在裡面,方便自己觀賞和逗趣。

這部電影,有很多經典的地方。

從它對太空環境以及月球表面的逼真還原、超越時代的科幻特效,再到神奇的剪輯手法,還有用音樂作為敘事方法的創新,都無一不體現著導演庫布裡克的偉大。

這還只是電影的「硬體」方面。

在「軟體」方面,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對人工智慧的憂慮,認為它將會搶奪人類的為人資格,也就是人工智慧可能會反噬人類。

在人類進化上,給自認為「先進」的地球人類敲醒了警鐘。地球以外,或許還會有比地球文明更為高級的外星文明。我們應該警惕,這也是霍金先生憂慮的另一方面。

另外,就像貫穿電影首尾的音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曲子,是史特勞斯根據尼採的同名散文哲學作品所創。

電影所蘊涵的哲學意義,跟生命有關。就是生命起源、覺醒、以及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到來。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用他們豐富的想像能力,將這意義從抽象轉化到了具象。

年輕時期的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距離庫布裡克幻想的未來已經過去了十八年。在2019年,我們能說這部電影已經失去了意義嗎?

並不能。實際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科幻電影,甚至是其他類型電影都還在借鑑它。

這部電影不僅是科幻電影中裡程碑式的作品,在所有電影類型中都有值得致敬的地方。而導演庫布裡克在電影界的地位,就如同他這部電影一樣。在電影界的眾神之堂,屬於庫布裡克的位置,一定是最前列的。

相關焦點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當然,你可能之前看電影時並沒有意識到庫布裡克的小「心機」,以下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的關於[2001太空漫遊]的另外四件事:1、[2001]曾經不叫[2001]命名[2001太空漫遊]一開始被叫做[星星以外的旅程],主要是基於作者阿瑟·C·克拉克的短篇故事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
  • 淺談電影《2001太空漫遊》
    在今天之前我看了他的《閃靈》、《光榮之路》、《發條橙》、《奇愛博士》四部片子,每部片子看得各有各的糾結熬人之處,除了《閃靈》,沒有一部片子是一口氣順下來的,但是我常常在各種哪怕稍微對電影有點點興趣的人那裡聽到:庫布裡克,庫布裡克,庫布裡克啊……我想可能是我太low了,這些著名的電影裡,我除了看到個極有天才但是幹活兒卻極不認真甚至隨心所欲的導演形象來,沒覺得有多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1968年4月2日,以人類的後代嘗試與外星文明接觸作為背景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洛杉磯潘太及斯劇院舉行了首映式,當時的好萊塢男星洛克·赫德森在放映中途沿著過道一邊往外走走一邊抱怨:「誰能告訴我這片子到底在講什麼
  • 福利放送室|90%人都看不懂的《2001:太空漫遊》,奧秘原來都在原著裡!
    《2001:太空漫遊》的編劇阿瑟·克拉克是美國「科幻三巨頭」之一。他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還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我們想要提出的問題遠超過我們給出的答案。」
  • 《2001太空漫遊》在講什麼?人類最偉大的電影傑作卻無人能懂
    「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亞瑟·查爾斯·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小說原作家)
  • ...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小說也於同年出版。1982年、1988年和1997年阿瑟·克拉克陸續寫出了《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和《3001太空漫遊》,想要更深入了解故事的可找來閱讀。)
  • 上影節展映片|《2001:太空漫遊》有多貼近今天的生活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海報《2001:太空漫遊》在諸多方面都起著開拓性原創作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超越。在此之前,太空片並不藝術,是商業B級片,但庫布裡克想把這部電影做出一種非文字表達能及的影像藝術,不將一切講透,讓觀眾產生類似聽音樂或看圖畫獲得的感受。
  • 唯一的2001太空漫遊
    為了更好地說明,我們不妨拿太空漫遊和舊約裡的創世故事作個對比。在舊約裡,萬物起於混沌,終於秩序。秩序是通過神的推動力一步步清晰化的。在太空漫遊裡,秩序本來就存在於宇宙之中,又時刻和無序並存。文明是秩序與混沌並存之世界的演化產物。在舊約裡,人是地面的主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神性的體現。
  • 關於未來,你會想些什麼?解讀《2001太空漫遊》
    舉個例子,假如讓一個1950年代的人觀看今年2019年的一部電影,拋卻蒙太奇和敘事手法不說,這個人可能連手機是什麼都不知道。每個國家都有電影大師,諸如庫布裡克、希區柯克、科波拉、黑澤明等。在全球範圍內,美國是對電影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短短百年的電影史,就出了一眾電影大師,今天就來詳細的聊一聊斯坦利·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一部催眠且晦澀的史詩級科幻片
    說到科幻電影,必定要提到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與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拍攝製作長達四年之久,1968年在華盛頓上城戲院首映,這部史詩級電影以開創性的視覺效果和對太空旅行的現實寫照成為裡程碑式作品。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感悟神的指示這是一首充滿哲思的純音樂,給人一種神聖、超脫、啟示的感覺。電影中出現了三次。第二次是在猿人拿起一根骨頭砸碎動物頭骨之時,音樂伴出,將猿人懂得使用工具這一幕彰顯得十分神聖而重大,意味著猿人在進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
  • 一個普通觀影者眼中的《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愛好者和電影愛好者群體裡可謂如雷貫耳,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他是偉大導演庫布裡克的作品。不過同時,在一般觀影者甚至一些專業人士的眼中,它卻也是令人昏昏入睡不知所云的代名詞,可謂兩極分化。原作作者克拉克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 ...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 「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媒體將這一發現與斯坦利·庫布裡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幕相提並論,引起網友熱議。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庫布裡克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 《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這是2001年,太空探險的新紀元。就像這部充滿矛盾的電影裡的許多場景一樣,靈長類動物的開場冗長而重複,儘管如此,它仍然有助於介紹電影的關鍵人物:閃亮的木星,一個自人類注意到它以來就一直監視著人類的外星球。電影中的21世紀,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這顆行星的質量,並將其無線電信號追溯到木星。
  • 《2001太空漫遊》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
    今天看《2001太空漫遊》,更多應注意它的美學貢獻。它的思想內涵,可惜建構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學認知上。1968年,人類首次登月前一年,《2001太空漫遊》上映。我願意相信,這部了不起的科幻片,其面世是為了昭示那個偉大時刻。
  • 庫布裡克,50年前的太空預言
    再加上後續的《上海堡壘》《拓星者》,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了太空、外星人、未來……2019年甚至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年。而提起科幻電影,就不得不提斯坦利·庫布裡克,還有他那部被稱為「神作」的《2001太空漫遊》——早在50多年前,這部電影已開始講述發生在外太空的故事。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1998年我認識了克里斯多福·諾蘭,很高興地發現,他也很喜歡庫布裡克和《2001太空漫遊》。拍攝《盜夢空間》的時候,我又去重看了一遍。兩部影片在風格和布景上都有相似之處。彼得·波斯爾思韋特(Pete Postlethwaite)死的那間房間,肯定會讓人想起《2001太空漫遊》的結尾來——這包含著我們小小的致敬。
  •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對外星文明持友善態度的原因
    有一部經典電影卻從來都是科幻愛好者的心頭好,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出現重新定義了科幻片。1964年的庫布裡克,還不到36歲。和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籤訂了編劇合同,拍攝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原本600萬美元的預算,被庫布裡克弄到2000萬美元,從拍攝到上映花了3,4年。
  • Feature+ 專欄 | 2001太空漫遊:最終的旅程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以下簡稱為《2001》)這部被廣泛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使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在科幻電影真正進入主流文化之前便被納入了這一類型片的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