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
剛拍攝完《奇愛博士》的斯坦利·庫布裡克找到了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兩個人商議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構思一部作品。
於是他們把目光放向了宇宙,歷時四年,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
而克拉克寫的小說版也跟電影一樣在1968年出版,所以兩者應該是同時進行創作的,而不是電影改編於小說。
這部電影,耗資上千萬,這在五十多年前是絕對的高成本巨作。
也正因為如此,影片才能高度還原太空環境,給觀眾呈現出十分逼真的月球。據說當年因為電影太過真實,一度讓國際社會認為美國阿波羅號登陸月球視頻是偽造的,而導演庫布裡克就是「幫兇」。
這部除了真實,還有神秘。
在2001之前,庫布裡克一直想創新電影的敘事方式。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較為成功的一次改動。整部電影下來,極具神秘感。簡短的臺詞對白,還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劇情,再加上貫穿影片的古典音樂和慢到發指的電影節奏,都給人一種無法看清的神秘感。
所以,第一次看這部電影,能堅持不快進看完,真的相當不容易。
正因為電影內容的晦澀難懂,才讓這部科幻片裡具有開天闢地意義的作品,難以被大眾所接受,但這並不能影響它的經典地位。
庫布裡克的這部作品,除了對電影科幻領域的重大創新,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關於人類起源與進化等終極哲學問題的思考,也向世人證明了電影不僅可以娛樂,也可以像文學作品一樣傳遞哲理。
要想真正理解庫布裡克表達的意義,就必須把這部電影看懂。
這部電影分為三個部分:人類的黎明,木星任務,木星以及無限蒼穹。現在我們來一一詳解。
人類的黎明
在距今大約三百萬年前的非洲草原上,人類的鼻祖猿猴還是一群和貘爭食植物的種群。
這群猿猴和其他食草動物一樣,飽受食肉動物的生命威脅。同時,在種群內部也存在為了配偶和水源等問題引發的各種各樣鬥爭。
電影中,被同類奪去水源的猿猴們蜷縮在山洞裡,當它們醒來時發現洞口豎立著一塊黑色的石碑(這塊石碑貫穿電影始終,是電影的重要線索)。
猿猴的首領望月(電影裡沒有名字,這是小說的稱呼)在石碑的啟發下,學會了使用工具。電影中,這一段採用的背景音樂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激昂頓挫的旋律中,人類邁出了進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
庫布裡克設置的這個情節,體現了他本人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石碑的出現,無疑打破了人類自然進化這一理論。
學會了使用工具的猿猴,也完成了第一次進化,由食草動物變為了混食動物(會吃肉了)。並藉助工具,奪回了水源。
影片中,猿猴首領在爭奪水源勝利後,把骨頭扔向空中,然後就產生了電影史上經典的蒙太奇剪輯手法之一:骨頭變成了太空核彈,完成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時間跨域。
庫布裡克這個時間跨越的剪輯手法,後來被很多導演借鑑和模仿過。
國內電影裡,最有名的電影模仿就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將書包扔上天空,當書包墜下來時,馬小軍就完成了童年到少年的蛻變。
在一段完整的《藍色多瑙河》中,時間由遠古時期,轉換到了2001年的太空。
在背景音樂的襯託下,宇宙浩瀚無垠,讓人嚮往的同時也產生了無限幻想。
這一段劇情相對比較輕鬆,更多的是在展現人類的文明成果。就像很多影評人說的,這是太空歌劇。但要記住,這段月球之旅應該仍舊屬於「人類的黎明」,而不是另外一個部分。
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和遠古時期相同的黑色石碑。為了弄清楚怎麼回事,美國派出了佛洛依德博士前往基地調查。
這時候人類社會已經和遠古時期完全不一樣,但本質上,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同類之間的爭鬥(美蘇冷戰),還有見到黑石碑的好奇是和之前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猿猴們看到黑石碑,會產生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但身處20世紀文明社會的人類,卻只有好奇。
在佛洛依德他們試圖和石碑合影時,它突然發出了一股強烈的信號。這時候影片出現了月亮、太陽、石碑排列成一條線的畫面,這個場景在遠古時期也出現過,常預示轉折。
木星任務
月球上發現的黑色石碑,發出了強烈的信號,而這個信號指向木星。
為了探尋這中間的原委,美國政府派出了一艘宇宙飛船前往木星。
在一段BBC採訪中,我們可以知道船上一共有6名成員:分別是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博士,兩名太空人(大衛和弗蘭克),還有一位這部分最重要的角色,擁有人類思維的哈爾9000型電腦。
同人類精神的機械性不同的是,電腦哈爾則表現出對世界的濃烈興趣。也就是人類反倒不怎麼像人類,類人類卻更像人類。這也就為後面哈爾的行為埋下伏筆。
在一次飛船正常運行中,哈爾突然告知大衛和弗蘭克有個零部件壞了,如果不及時更換,會導致很壞的結果。
第一次換零件,是大衛。他換完後,基地卻告訴他們更換下來的「問題」零件,是正常的,也就是沒有問題。
面對大衛和弗蘭克的質問,哈爾絕不承認是自己出了錯,而是基地人類的原因。
為了驗證哈爾到底有沒有出錯,大衛和弗蘭克躲避哈爾的監視,密謀把換下來的「壞零件」在重新裝回去,如果能正常運行,那就是哈爾錯了,就把它系統關閉。
他們自以為這段密謀成功的躲避了哈爾,卻已被熟悉唇語的哈爾知曉。
為了「自保」,哈爾在弗蘭克出艙換零件時,運行輔助艙把他的氧氣管切斷了。
另外,哈爾終止了三名冬眠博士的生命系統,並拒絕為返回的大衛開艙門。
這時候的太空,充滿了危險,和之前「太空歌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冒著窒息風險回到艙內的大衛不顧哈爾的「求情」,憤怒地走向了它的中樞系統終止了運行,與此同時,最高機密的木星任務被公布……
對於哈爾的反叛,很多電影愛好者都抱著不同的看法。實際從BBC那段採訪中,它說道自己永遠不會犯錯就可以看出來,哈爾有著人類的傲慢和自負。從最後木星任務公布可以看出,哈爾是唯一知道任務的成員。
所以,在它心裡,自己自然成了這個宇宙飛船上最重要也最不可缺少的存在。
當大衛和弗蘭克試圖關閉它的主機,也就威脅著它哈爾完成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傲慢的哈爾選擇了殺死所有隊友,來保證自己對這艘飛船的絕對控制權。
人工智慧的反噬,這是現在很多科幻電影都會表達的主題,也是令科學家霍金十分憂慮的問題。
這充分體現了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的前瞻性,早在五十多年前,就預示了其對未來的隱憂。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
電影的英文名最後一個詞是「奧德賽」,這是出自《荷馬史詩》的故事。
奧德修斯帶領船員返航時,被吃人的獨眼巨人囚禁在山洞。他殘忍殺死了奧德修斯六個隊友,最後奧德修斯是用削尖的木頭刺瞎了巨人的眼睛才逃出來。
這裡哈爾紅色的攝影頭正對應了巨人的獨眼,另外,它也殺死了大衛的隊友,最後也是因為大衛用「尖物」才一一關閉了它的樞紐。
這是電影比較淺顯的一個暗示。
木星以及無限蒼穹
隻身一人的大衛,決定繼續執行木星任務。在進入木星時,和黑石碑擦肩而過。
在一片底噪聲的背景樂中,更體現了太空環境的死寂和危險。大衛駕駛著飛船,被吸入了時空隧道。
在經過了長達十分鐘詭譎的高速穿越,大衛的飛船降落在了一個布置精美,充滿巴洛克風格的房間。穿著太空衣的大衛朝著衛生間鏡子走去,這時候他已經明顯衰老。當他回頭時,又看到了一個穿著睡衣用餐的更為衰老的自己。
再借著更為衰老的大衛視線,我們看到了更更為衰老並瀕臨死亡的大衛。這時候黑色石碑重新出現,接近死亡的大衛伸出手試圖觸摸石碑,一轉眼,他卻變成了一個發光的球體,球體內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超級星孩。
電影的最後,這個超級星孩伴隨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背景音樂,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母星地球。
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整部電影最晦澀的部分。
人類的毀滅,是死亡。但卻不是時間的結束,在這個沒有時間概念的房間裡,死亡意味著新生。
這個貫穿電影始終的黑色石碑,應該是更為高級的文明產物。它從遠古跨越到現代,幹預人類的進化,就像是在對低等文化族群做的一個實驗。
黑色石碑所代表的是擁有巨大能量,但卻沒有生命實體的類似上帝一樣的存在。它用黑色石碑,指引著人類從遠古來到現代。又在現代,指引著人類來到木星。最後將大衛吸入時空隧道,並圈在房間裡的,就是這個神秘力量。
它的這種行為,就像我們人類豢養小動物。布置了一個自認為寵物會很喜歡的環境,把它們豢養在裡面,方便自己觀賞和逗趣。
這部電影,有很多經典的地方。
從它對太空環境以及月球表面的逼真還原、超越時代的科幻特效,再到神奇的剪輯手法,還有用音樂作為敘事方法的創新,都無一不體現著導演庫布裡克的偉大。
這還只是電影的「硬體」方面。
在「軟體」方面,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對人工智慧的憂慮,認為它將會搶奪人類的為人資格,也就是人工智慧可能會反噬人類。
在人類進化上,給自認為「先進」的地球人類敲醒了警鐘。地球以外,或許還會有比地球文明更為高級的外星文明。我們應該警惕,這也是霍金先生憂慮的另一方面。
另外,就像貫穿電影首尾的音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曲子,是史特勞斯根據尼採的同名散文哲學作品所創。
電影所蘊涵的哲學意義,跟生命有關。就是生命起源、覺醒、以及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到來。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用他們豐富的想像能力,將這意義從抽象轉化到了具象。
《2001太空漫遊》,距離庫布裡克幻想的未來已經過去了十八年。在2019年,我們能說這部電影已經失去了意義嗎?
並不能。實際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科幻電影,甚至是其他類型電影都還在借鑑它。
這部電影不僅是科幻電影中裡程碑式的作品,在所有電影類型中都有值得致敬的地方。而導演庫布裡克在電影界的地位,就如同他這部電影一樣。在電影界的眾神之堂,屬於庫布裡克的位置,一定是最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