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觀影者眼中的《2001太空漫遊》

2020-12-06 阿靜聊魔術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愛好者和電影愛好者群體裡可謂如雷貫耳,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他是偉大導演庫布裡克的作品。不過同時,在一般觀影者甚至一些專業人士的眼中,它卻也是令人昏昏入睡不知所云的代名詞,可謂兩極分化。原作作者克拉克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今天,我們就以一個普通觀影者的角度來欣賞一下這部電影,看看我們能得到什麼東西。

開篇是人猿的生活圖景,這是茹毛飲血的時代。人猿與野獸在一起生活,尚未開化。然而,一塊突然出現的黑色石碑(黑色石碑是貫穿全片的一個最重要的意向和工具)打破了平靜。人猿第一次接觸到了「非自然之物」。從這一次的好奇的觸摸開始,人類,開始使用了工具,開啟了進化之旅。因為能使用工具,人猿能夠學會打獵,能夠在與其他物種的鬥爭中使用工具而獲得勝利。

人猿將一塊骨頭扔向太空,隨著飛舞的骨頭,場景瞬間切換到幾百萬年後的太空。庫布裡克用這樣一個極富衝擊力和想像力的轉場,完成了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之旅。這也造就了世界影史的經典鏡頭語言。

影片從此開始,庫布裡克為我們展示了壯麗恢宏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壯麗的太空圖景徐徐展開。要知道,這是一部1968年的電影,對於太空的圖景想像是開創性的,具有鼻祖意義。從此,《星球大戰》等一系列經典科幻電影將以此為藍本,恢弘的遨遊在太空,失重的在空間站漂浮,用各種現代性的通訊工具進行交流,走向遙遠的未來。

這一次,依舊是一塊來歷不明的石碑。他和幾百萬年前的那一塊如出一轍,赫然出現在月球上。人類派出了研究人員前去觀察。當人類小分隊站到石碑面前拍照時,當人類再一次觸摸這塊石碑時,響起了刺耳蜂鳴聲,刺激著觀眾的耳朵。這一次,人類的文明與智慧是否能再次啟航?

然而,啟航的是人工智慧。

在派往木星探險的飛船上,裝備的是9000型電腦Hal。Hal似乎有人類的情感,超乎人類的人工智慧。不過,他蓄意謊報了一起故障,誘導太空人出艙檢修。人類太空人在檢修後發現了電腦的異常,私下討論後決定關閉Hal。Hal通過讀唇語發現了人類想要把他關機的計劃。在這裡,庫布裡克又用一種挑戰觀眾觀影習慣的表現方式——長達2分鐘的黑屏——伴隨著詭異的音樂,展現了這一圖景。這兩分鐘的黑暗裡,不知是Hal的「內心掙扎」,抑或是人類命運的抉擇思考,總之,他強迫你停下來,感受即將面對的黑暗。

人工智慧仿佛舉起了槍口,對準了人類

Hal將3名冬眠狀態下的太空人直接殺死,將一名出艙工作的太空人拋入太空。僅餘一名太空人Dave。

Dave出艙接回了同伴的屍體,返回母艙的時候,Hal拒絕開艙門讓他進入。

對峙

壓抑著巨大的憤怒,Dave冒險手動進艙,手動取掉Hal的存儲器,關閉了Hal。

在人類前去月球探索時,氣氛是輕鬆愉悅的,背景裡伴隨著《藍色多瑙河》歡快的樂曲,人類在太空的探索充滿了信心和徵服的勝利之情。而在這一段的探索中,太空、未來、人類賴以進化的工具,展現出未知的獠牙。這一段,伴隨我們的是未知的恐懼,太空廣闊的無垠孤寂。在太空人的的出艙活動中,航天服裡沉重的喘息呼氣的聲音壓得觀眾喘不過氣,在太空人被Hal拋向太空和Dave與Hal的對峙中,卻毫無聲音。這種巨大的反差對比和節奏調整,對我們的觀影體驗造成了巨大震撼。

Dave前往木星。這一次黑色石碑再次出現。而從這開始,影片進入了最為個人性理解的部分。在接觸到黑色石碑後,太空人進入了一種先驗空間與時間裡。在長達幾分鐘的絢麗畫面裡,那是整個人類未曾到達過的境地。庫布裡克也試圖用電影畫面語言將這部分進行自我的描述。

影片的最後,太空人迅速老去,並看見自己衰老,坐在餐廳用餐,死亡。瀕死之際,石碑再次出現。我想,在這奇特的轉場下,它代表了人類面臨無知無垠太空和真理的永恆探索和好奇。宇宙的背後到底是什麼,人類究竟要面臨人工智慧的威脅,抑或是更高維更先進文明(黑色石碑)的洗禮與挑戰,我們不得而知,只有那永恆的無知永遠漂浮在太空和未來。

劇終。

作為一部科幻片,卻從人類茹毛飲血的人猿時代開始講起,仿佛就註定了它的不平凡。這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故事片,他沒有一個核心的故事,核心的主角,敘事節奏極為緩慢,人物對白很少,故事性也不強,卻始終在最偉大科幻片的巔峰上屹立不倒。

然而,這確實實至名歸。我想,這是庫布裡克的太空哲學和電影語言的勝利。在這裡,哲學的探究代替了故事敘事,整個過程也頗為宏大,這是一部貫穿人類歷史和未來命運的討論。觀罷此片,人們將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太空視角和哲學視角,去面對人類的進化,面對人工智慧的威脅,面對高維生命和高維智能,面對無法理解的存在;同時,影片緩慢的節奏和毫無感情的氛圍,將人們從喜歡聽故事、著小處的窠臼裡剝離出來,將太空無垠的孤寂與危險赤裸裸的展示出來;

對一般觀眾而言,它為我們展示了美輪美奐的太空圖景,在70年代達到的視覺效果,甚至在今天仍讓我們讚嘆不已;更讓當今的電影從業者思考是,庫布裡克運用絕妙的電影語言,對剪輯、配樂、節奏、氛圍的把握,讓我們深感電影藝術的魅力與力量。語言的力量是蒼白的,影片深刻的寓意也無法一一闡明。只有親自去觀賞這部電影,感受籠罩其中的氛圍,才能略微體會到其中宏大深刻之處。但此刻,讓我們再次向偉大致敬!

《流浪地球》的火熱,讓科幻再次進入大眾視角。願普通觀影者藉此契機,探究科幻的世界,發現更多諸如《2001太空漫遊》的佳作,感受電影、科幻、思考和藝術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崇古可以,但不必太過——《2001太空漫遊》觀影筆記
    很多年前就知道《2001太空漫遊》這部被很多影評媒體和網友封神的大作,一直到最近才「拔草」。看完以後的第一感覺,相信和至少99%的網友是一樣的:不明覺厲。要說完全不明吧,也不盡然。第一章和第二章銜接時那個經典的蒙太奇,算是觀影體驗中的第一個小高潮:太空艙中的失重場景。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因為觀影后短時間記錄下的筆記雖然記憶新鮮,但同時也帶有許多興奮的情感,尤其是看到一些佳作,一些名作經典修復版,那種興奮幾乎會延續一晚。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時光網訊 今年,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周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而出席首映式的不是別人,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11月18日,《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妙想天開》《1984》等一同參與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全新預告片。
  •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時間:2018.04.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2001太空漫遊》,科學界史詩般的作品,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
    《星際穿越》中高度智慧生命是通過土星旁的蟲洞與黑洞中的高維度空間表現出來的,而《2001太空漫遊》則是通過「黑石」-啟蒙人類的黑色方碑來表現更高智慧生命體的存在。「黑石」在《2001太空漫遊》之「智慧啟蒙"敘事段落中首次出現,它是地外文明的代表。但與其說是外星人送來了黑石,倒不如說是「神」,或者說是「上帝」更為恰當,因為是他們將人類由無知中救出。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奇愛博士》、《發條橙》),拍攝於1966年,上映於1968年,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在回憶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時,大劉激動地說道:「1980年的一個冬夜,一位生活在斯裡蘭卡的英國人改變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書是《2001:太空漫遊》。」 不止是口頭上崇拜《2001:太空漫遊》,劉慈欣還多次直接在他的作品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 《三體》系列: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
    但拋開這些不談,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三體》三部曲的確有對《2001太空漫遊》的借鑑與發展,「克拉克味」很明顯,故《三體》系列也被稱讚為「中國的《2001太空漫遊》」。在閱讀兩部小說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兩者的很多異同,接下來就以一個讀者及科幻迷的角度來拙劣的探討分析下兩部作品。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2001:太空漫遊》:未來啟示錄
    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電影巨擘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同名電影於1968年先後橫空出世後,毫不誇張地說,科幻小說和電影的領域便矗立著令人矚目的豐碑和燈塔。這兩部作品誕生後直到今天,它們對現實的影響有目共睹,一大批卓越的的科幻小說家和電影導演更是用自己的作品致敬過往與未來。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上影節展映片|《2001:太空漫遊》有多貼近今天的生活
    《2001:太空漫遊》海報如今再看1994版《攻殼機動隊》,我已沒有當年進入新世界、重新認識自我的震撼感,但在視頻通話、平板電腦、太空行走、人工智慧吊打人類都不再是夢的今天,重看五十歲的《2001:太空漫遊》,我還是有兒時看到黑方石和太空人穿梭宇宙時的困惑與惶恐,看到哈爾9000殺死太空人時的恐懼,看到大衛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製《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庫布裡克通過那些充滿想像力的電影特技,證明了一個他對宇宙、對未來、對科學、對生命的觀點:一切進化和發展都是回歸本源的不斷循環。《飛向太空》的結尾,正當我們以為凱爾文重新回到地球、回到他的木屋時,鏡頭緩緩拉開,只見凱爾文仍置身在一片汪洋之海中。而《2001太空漫遊》的最後,宇宙中誕生了一個夢幻般發光的圓球體,裡面孕育著一個人類的嬰兒。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首先說一下本片的編劇兼原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他在科幻文學界是宗師級別的人物,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大師,他屬於一個非常硬派的科幻作家,也就是說他的所有作品是在已知科學框架內推動情節。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大部分場景與預測,後來多次獲得事實的驗證,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以及後面的三部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