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的奴隸

2021-02-19 奇遇電影

紀念偉大的庫布裡克(1928.7.26-1999.3.7)逝世20周年

有人說,他就像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奴隸一樣。

放棄自己剛穩步的演藝生涯,退到庫布裡克的身邊,不分晝夜地為他做任何事情。

上到選角,與演員溝通,督促演員排練,剪輯預告片,翻譯字幕,排版宣傳冊。

下到私人司機,做保潔。

這位別人眼中的庫布裡克的奴隸,叫利昂·維塔利

▲利昂·維塔利

看吧,你對他並不熟悉。

但人家其實是科班畢業,演員道路其實也挺順,70年代演了不少電影、電視劇、話劇。直到他遇到偶像斯坦利·庫布裡克。

利昂·維塔利在大學期間看了《2001:太空漫遊》,被庫布裡克圈粉。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70年代有幸演上庫布裡克的電影。

▲庫布裡克與貼心助手利昂·維塔利

他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深陷庫布裡克的魅力當中無法自拔,毅然捨棄自己的演藝生涯,成為他的私人助手。

利昂·維塔利演了《巴裡·林登》之後,就定下「我要為庫布裡克工作」的目標,他真的這樣做了,且做了近30年。

這段故事不曾被人熟知,直到這部紀錄片的出現——

《我曾伺候過庫布裡克》

我 曾 侍 候 過 庫 布 裡 克

Filmworker

2017

導演: 託尼·齊鐵拉
主演: 利昂·維塔利  / 瑞安·奧尼爾  / 丹尼·勞埃德

 馬修·莫迪恩  / 李·厄米  /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豆 瓣8.5 / 10

IMDb7.5 / 10

爛番茄96%

MTC73

(已有中字資源,請到胖鳥電影網站搜尋)

電影誕生125年來最偉大的導演中,庫布裡克的名字,一定會是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之一。

在世71年,留下13部長片,其類型涵蓋科幻、恐怖、戰爭、愛情、史詩、喜劇、犯罪…

幾乎每部作品都達到了巔峰,並將這個類型的天花板提升到一個前人所未企及的高度,供後世仰望。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導演託尼·齊鐵拉作為庫布裡克鐵粉,早就開始著手為偶像遺作《大開眼戒》拍一部紀錄片,名為《SK13》,就是庫布裡克第13部電影的意思。

苦尋資料時,他得知了利昂·維塔利的故事,這才半路拍了這部。

▲導演託尼·齊鐵拉(中)與利昂·維塔利(右一)

絕大部分的影迷不曾親歷過庫布裡克的黃金時代,更多地是一步一步的跟隨大師的足跡仰望。

但利昂·維塔利不一樣,他跟隨庫布裡克30年,如同他的左膀右臂,傾其一生。

很難去給利昂·維塔利所履行的工作賦予一個名稱,好在電影片名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解答——

Filmworker

(電影工作者)

不是Filmmaker,後置定語worker讓這個詞的指向明確無比,為電影付諸體力勞動的工作者。

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對Filmworker的定義概括又精準:

能夠放棄名利,

默默無聞的去用自己身體力行實現另外一個人的創作的,

極其少見的一類人。

利昂就是這類人。

他在劇組的角色無法歸類。

他可以選角、場記、音效錄製、與演員進行排練、整理膠片素材、歸類庫布裡克如同倉庫一般的文件室、剪輯預告片、翻譯各國字幕、檢查分發的拷貝。

等等...

對了,他還是庫布裡克的私人司機、裁縫、甚至家務保潔…

用《全金屬外殼》男主角的話來講,利昂·維塔利就像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奴隸一樣。

他事無巨細地管理著庫布裡克周遭發生的一切瑣事。

甚至有一次,庫布裡克大發雷霆,給利昂寫信說「你怎麼能把沙發弄得這麼髒亂?」。

其實那是愛寵如命的庫布裡克讓自家的狗上沙發所造成的,但利昂·維塔利依舊無怨言地清掃了沙發。

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天才庫布裡克的另一面,是暴躁與執拗,這點世人皆知。

片場裡的庫布裡克,令所有人都要小心翼翼,因為你一不小心說錯臺詞,犯點錯誤,就可能被他拋棄。

比如,《全金屬外殼》原定教官的候選人蒂姆·科爾切裡,就心裡有苦說不出。

他在劇組待了8個月,對這個角色研究了大半年,庫布裡克到後來還是把他給換掉了。

▲《全金屬外殼》原定教官人選蒂姆·科爾切裡

現在談起這事兒,蒂姆·科爾切裡的心裡也不是滋味,被自己崇拜的偶像拋棄,無疑是一次重大打擊。

蒂姆·科爾切裡內心是責備庫布裡克的,這多數是因為庫布裡克沒有親自找他談這件事,而是通過中間人利昂·維塔利來傳的話。

利昂·維塔利日常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潤滑劑,他讓庫布裡克的工作更加順利,讓其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電影創作之上。

但你也別以為利昂·維塔利僅僅是一個傻賣苦力的場工而已。

戲劇學校科班出身的他,畢業之後一直都有戲可演,戲劇、舞臺劇、BBC的電視劇,利昂的演藝事業平穩上升。

看了《2001:太空漫遊》和《發條橙》之後就將庫布裡克視為電影神明的他,終於得到了庫布裡克全新籌備的電影《巴裡·林登》的試鏡機會。

▲《巴裡·林登》裡的利昂·維塔利

利昂·維塔利順利地拿到了布林登爵士這個角色,雖然只有寥寥一場戲,但利昂依舊把他當做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來出演。

他的努力和天賦得到了庫布裡克的賞識,布林登爵士從一個只有數句臺詞的龍套,變成了貫穿整部電影的重要角色。

經歷了《巴裡林登》的「鍍金」,利昂·維塔利的演藝事業逐漸平步青雲,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向他投來橄欖枝,希望他加入一整季的演出。

這是利昂曾經夢寐以求的機會。

▲《閃靈》片場,庫布裡克與身後的利昂·維塔利

但天才的光芒就是如此的耀眼,在庫布裡克麾下工作過的利昂·維塔利日思夜想的都是在他身邊的日子。

他想靠近斯坦利,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

就這樣,利昂·維塔利放棄了本前途和錢途都一片大好的演員生涯,虔誠如信徒般的向庫布裡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在浸淫了多個劇組的幕後工作之後,斯坦利給他寄來了一本書——史蒂芬·金的《閃靈》。

關於《閃靈》,這部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恐怖片,有太多可供解讀的經典片段。

但如果你曾看過這部電影,山頂酒店悠長走廊盡頭的雙胞胎女孩,一定是你在之後細思恐極的最大夢魘。

這正是利昂·維塔利的功勞。

其實,庫布裡克《閃靈》原劇本中,並沒有雙胞胎的角色設定,直到利昂·維塔利在選角最後一天,有人帶了一對雙胞胎前來試鏡。

利昂·維塔利當時就想到了美國攝影師黛安·阿布斯的那張詭異雙胞胎照片,就把這個想法告知了庫布裡克,這才加入的雙胞胎設定。

以及《閃靈》中丹尼的扮演者丹尼·勞埃德,也是利昂·維塔利辭去所有演員工作,去芝加哥從4000多位兒童裡挑選出的。

當時英國法律對兒童拍攝時間限制很嚴格,所以利昂·維塔利還要詳細的記錄下他們的拍攝安排。

還有,《全金屬外殼》第一幕中那個滿嘴髒話,極近羞辱的陸軍中士的扮演者李·厄米,他當時的工作是電影的軍事顧問。

在利昂·維塔利的賞識和推薦下,李·厄米得以替代原有人選蒂姆·科爾切裡,成為哈特曼的扮演者。

此後,他拿到當年金球獎提名不說,更從一名軍人,搖身一變,成為了好萊塢的黃金配角。

利昂·維塔利嚴絲合縫地填補著天才但神經大條的庫布裡克世界中的每一個細小空隙。

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創作中,利昂·維塔利都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完美貼身助手。

如果紀錄片僅僅結束於此,以點帶面地回顧了利昂·維塔利在庫布裡克身邊的助手生涯的話,未免顯得索然無味,也過於機械式的記錄。

但《我曾伺候庫布裡克》最珍貴的表達,就是對英文片名《Filmworker》的詮釋。

曾因《斯巴達克斯》的製作發誓再也不跟大片場合作的庫布裡克,在1998年開始籌拍《大開眼戒》。

這是他時隔39年再次和好萊塢大片場合作,合作對象是華納兄弟。

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德曼這對世紀情侶的加入讓這部電影星光熠熠,一切都看似如此順利。

直到1999年3月7日的早晨,庫布裡克突發心肌梗塞,與世長辭,死前他拼盡全力想要夠取心臟病藥無果,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姿勢之上。

這一天,距離庫布裡克完成最終版本的《大開眼戒》,拿去給華納公司的高層和湯姆·克魯斯夫婦放映,僅僅過去了6天。

▲《大開眼戒》中的紅衣人,也是由利昂·維塔利飾演

聽到消息的利昂·維塔利來到華納高層辦公室,痛哭著向所有人保證,他一定會讓《大開眼戒》以庫布裡克想要呈現的樣子和全世界觀眾見面。

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它緩慢、晦澀,充滿著神秘主義的符號和意向,這對於面向觀眾的大片場華納來說,絕對不是什麼最佳的呈現方式。

但有庫布裡克做背書,有12部閃耀電影史的經典做保底,即便是華納高層,也不敢多言語幾聲。

但當庫布裡克逝去,對接的人從大師,變成助手,似乎每一個人都突然有了話語權,指手畫腳變成家常便飯。

利昂·維塔利將庫布裡克的照片貼在牆上,提示自己:這是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原因。

於是,他檢查了每一個國家放映的菲林,2500卷中有500卷,他都是從頭看到尾。

就是這樣一個人,用一己之力保護了庫布裡克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大遺產,沒有他,我們最終得見的《大開眼戒》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但不像大部分的故事有一個完美結局,利昂·維塔利的無私奉獻沒有換來高額的收入,甚至連一絲尊重也沒有換取。

2013年,洛杉磯舉辦了盛大的庫布裡克回顧展,無數名人名流前來參加開幕盛典,但利昂·維塔利卻未被邀請。

那麼多庫布裡克「專家」在媒體的鏡頭前細數庫布裡克的往事,那個30餘年一直站在庫布裡克身邊的人,卻被忽視了。

但當有朋友請求利昂帶著自己學藝術的學生前去觀展的時候,利昂欣然同意。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利昂帶著一批又一批的人,以普通遊客的身份進入展覽,給他們講解自己眼中的庫布裡克。

這也許就是電影工作者吧,對電影藝術,對電影天才抱有最初心的熱忱的一批人,不為名利,甚至放棄名利,只為了這一件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影片最後,利昂·維塔利幻想了自己死亡的瞬間,或一睡不醒,或死在工作室。

他這樣描繪那個場景,在修復《2001:太空漫遊》4K版本的工作結束,等著星孩出現的那一瞬間,然後沉沉睡去,告別人世。

但這一切都只是幻想。

事實上,他已經在《2001:太空漫遊》的50周年成功交出了4K修復版本。

而他,也依然在為電影,為庫布裡克的遺產獻身,發光。

   作者 ✎Madison

編輯 ✎ 文刀

朋友,覺得奇遇文章很贊的

就順手點個「好看」吧!!

是種鼓勵!!!

相關焦點

  • 庫布裡克,導演中的天才異類
    為什麼庫布裡克對各種類型片都能拿捏得如此恰到好處呢?難道他的大腦真的異於常人?總有一個思路在指導他的電影吧。我曾對庫布裡克的電影內核感到困擾,現在我大體認識到,他的電影表現的幾乎都是一種對人類這一物種面臨的種種危機的擔憂。其中包括對核戰的擔憂,對科技的擔憂,對暴力的擔憂,對不可知精神的擔憂,實則就是一種對人性的懷疑和擔憂。
  • 庫布裡克,50年前的太空預言
    1964年3月,庫布裡克給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寫了一封信,說想要「討論製作有口皆碑的科幻電影的可能性」。之後兩人相約見面,庫布裡克花費1萬美元買下了克拉克的6個短篇故事。電影最終拿下了當年的票房冠軍,也奠定了庫布裡克在世界影壇尤其是科幻電影這一類別中泰山北鬥的地位。在後來的許多科幻電影中,多多少少都能發現《2001太空漫遊》的影子,比如探索土星、外星生命、人工智慧……導演史匹柏和諾蘭,都曾表示自己的創作受到了庫布裡克的影響和啟發。庫布裡克的一生,除去紀錄片和遺作,一共拍了13部電影,但涉足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各種類型。
  • 三部曲系列2: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
    庫布裡克是少有的幾乎沒有爛片的導演。在他的導演生涯中,共有16部出色的電影產生。而在這些電影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他的未來三部曲。1964年,未來三部曲的第一部《奇愛博士》上映。至此,庫布裡克的未來三部曲正式完成。在這三部作品的創作中,有一個不得不忽略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具體地,《奇愛博士》根據彼得·喬治1958年的小說《紅色警戒》改編,《2001太空漫遊》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而《發條橙》則是根據1962年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影片中,庫布裡克一共只用了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他究竟是如何偽造這些鏡頭的?Exopolitics的網站早在2009年就已進行過揭秘。好萊塢的把戲沒人知道庫布裡克嘗試了多少種技術,但最終他決定使用一種叫前幕投影的技術來完成所有的拍攝。這種電影技術的指紋遍布了庫布裡克導演的整個NASA阿波羅任務的圖片和視頻。
  • 從低成本到獨立拍片,看靈感大師庫布裡克「太空漫遊」
    劇本出自庫布裡克的高中同學、詩人Howard Sackler之手,拍攝資金也是庫布裡克自己籌措。當年只有一家藝術片商願意發行和放映《恐懼與欲望》,而庫布裡克把此片界定為實習作品,只允許私下放映,並不遺餘力回收拷貝,試圖「毀屍滅跡」。
  • 《2001太空漫遊》之前,庫布裡克締造了一場末日狂歡
    僅僅180萬美元成本,庫布裡克就締造了一場「末日狂歡」,片方也拿到了全球944.4萬美元票房,藝術與商業,皆大歡喜。嚴格來說,庫布裡克的手上只有80萬,因為飾演「奇愛博士」的男主角彼得·塞勒斯片酬是100萬美元。
  • | 庫布裡克逝世20周年
    就讀於塔夫脫高中期間,庫布裡克成績不佳,平均分只有67分。因此當1945年高中畢業,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二戰退伍軍人,庫布裡克沒能上大學。嘗試過讀夜校,然後再找機會讀高校,結果困難重重。在人生早年,兩項愛好為庫布裡克後來的電影生活做出決定性的貢獻。一項是西洋棋,十二歲的時候父親教他的;一項是攝影,十三歲時父親給他買了第一臺相機。西洋棋手和攝影師成了庫布裡克在成為導演前兩個重要身份。
  • 美國猶他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 「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早在,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那句「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庫布裡克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圖片來源:imdb▲ 庫布裡克(右)與克拉克(左)在電影拍攝現場《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劇本由庫布裡克和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共同構思創作完成。
  • 《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布裡克對外星文明持友善態度的原因
    1964年的庫布裡克,還不到36歲。和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籤訂了編劇合同,拍攝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原本600萬美元的預算,被庫布裡克弄到2000萬美元,從拍攝到上映花了3,4年。有人問庫布裡克,為什麼你會覺得外星人友善?庫布裡克回答:「這是因為太陽系裡幾乎不可能存在會來拜訪我們的外星人。既然有地外文明跨越星系來造訪我們,那麼它肯定有著極高的技術水平來控制物質與能量。難道如此先進的文明艱苦跋涉到地球,只是為了來偷我們的黃金和石油?我很難想想一個遠遠優越於我們的種族,會費盡心機地來傷害我們。」
  • ...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
    這時,通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工作人員羅傑·卡拉斯的牽線搭橋,庫布裡克結識了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一開始庫布裡克並不覺得克拉克願意和自己合作,畢竟這位科幻巨匠為人低調,深居在地球的另一端——斯裡蘭卡。
  • 《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庫布裡克把屏幕變成了一個瘋狂的天文館,為觀眾提供了最接近迷幻劑的體驗。最後,在超越時空的過程中,杜拉顯然了解了宇宙的秘密,卻發現,正如邱吉爾的那句話:「it is a riddle, wrapped in a mystery, inside an enigma」。就像《2001太空漫遊》本身一樣,這個模稜兩可的結局既恰當又充滿歧義。
  • 美國猶他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2001:太空...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早在,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那句「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庫布裡克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
  • ...州發現神秘金屬物體 「撞衫」庫布裡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實際,這不是世界電影大師庫布裡克第一次上熱搜了。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庫布裡克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 在《2001太空漫遊》裡,被稱為眾神之神的庫布裡克究竟在講些什麼
    據說當年因為電影太過真實,一度讓國際社會認為美國阿波羅號登陸月球視頻是偽造的,而導演庫布裡克就是「幫兇」。這部除了真實,還有神秘。在2001之前,庫布裡克一直想創新電影的敘事方式。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較為成功的一次改動。整部電影下來,極具神秘感。
  • 《2010漫遊太空》,沒有庫布裡克,卻仍然堪稱科幻佳作
    長久以來,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科幻片《2001漫遊太空》,就以立意宏大,同時又晦澀難解而被奉為影史上排位第一的科幻神作。與前作的故事銜接自然,節奏明快,同樣有諸多寓意卻比庫布裡克的表達方式更易被觀眾所接受。最重要的,彼得這次將視角再次回歸到了電影的出發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包括夫妻,父子,同僚,乃至人與AI化的電腦之間,發自內心的感情流露,讓觀眾感同身受從而被深深打動。對於一部科幻片來說,這樣的效果是難能可貴的。
  • 逛店|一把從庫布裡克的空間站降落到地球的椅子
    在這部科幻巨製中,庫布裡克邀請了Hilton Hotel、IBM、Honeywell、Kodak、Nikon等眾多品牌參與道具定製,並將它們的logo植入電影裡當時,西方正掀起一股未來主義的熱浪,1964/1965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啟發了庫布裡克對於《2001:太空漫遊》中的場景設想,於是,他決定將Djinn椅置入電影中。
  • 「讓奴隸主變奴隸!」他被稱斯巴達克斯第二,差點顛覆了羅馬帝國?
    「羅馬時代」第15話,文/沉睡的小蘇格拉底 相信許多朋友都看過美劇《斯巴達克斯》,講的是公元前1世紀,角鬥士奴隸斯巴達克斯為自由奮戰,領導的一場反抗羅馬貴族壓迫的起義。劇情大抵符合歷史。 其實,羅馬時代還有另一場奴隸起義,它的聲勢與影響比斯巴達克斯更盛。
  • 墨西哥考古學家發現了第一艘瑪雅奴隸船,這艘船將瑪雅人變成奴隸
    瑪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約形成於公元前1500年,瑪雅人創造了神秘而輝煌的瑪雅文明,瑪雅文明至今尚未滅亡: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和中美洲的部分國家,仍然生活著幾百萬說瑪雅語言、維持傳統生活方式的瑪雅人,但現代瑪雅人在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期曾有一段被當作奴隸的鮮為人知的悲慘歷史
  • 黑人奴隸在美國歷史上的悖論
    他們認為,如果不反抗英國的強制徵稅,不爭取獨立,自己就要淪為「奴隸」。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傑斐遜、華盛頓等等獨立革命的領袖,很多自身都是擁有數百奴隸的奴隸主。1785年,傑斐遜在《維吉尼亞紀事》中指出,由於黑人與白人在生理、道德、理性和思維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鴻溝,二者無法在同一個政府之下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