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博物館
■本報見習記者 袁一雪
「化工」二字距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如果你能來中國化工博物館參觀一下,相信很快就會有答案——化工就在我們身邊。小到一根牙刷的刷毛,大到外徑3米的巨大工程用輪胎、航天航空所用的專業玻璃,甚至是保命的防彈衣,都離不開化工二字的身影。
中國化工博物館「隱藏」在中國化工大廈中,展陳面積2540平方米,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出資建設,並獲北京市政府部分資金支持。
整個展廳以歷史為線索,展現了化工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歷程。從制陶燒瓷、煉銅冶鐵,到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和造紙術。「很多與民生相關的熬油造漆、紡織印染、釀酒制醋、炙製藥物等都凝聚著古代化工的技術結晶。」中國化工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連醫學名著《本草綱目》中也涉及草藥提煉等「化工」領域。
然而,古代化工的輝煌並沒有延續到近代,頻繁的外敵入侵、社會的動蕩,讓我國的化工業一度受到衝擊。從晚清到民國,雖然湧現出不少民營化工企業和實業家,但是國外強大的化工技術依然將大部分市場壟斷。1926年,學成歸來、化學專業出身的侯德榜發明了純鹼製造法,打破了索爾維集團壟斷的純鹼生產技術。1941年,開發了「侯氏鹼法」新工藝,聯合生產純鹼與氯化銨。1964年實現工業化,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幾乎同一時期的化工實業家範旭東也開辦工廠,生產合成氨、硫酸、硫酸銨及硝酸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化學工業進入嶄新的時代。60多年來,在自力更生和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過程中,化學工業進行了大規模、全方位的建設,包括最早為國爭光的聯合制鹼技術、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氮肥技術、煉油技術中的催化裂化技術、國防化工等。如今化學工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在中國化工集團展廳,一張柱狀圖表展示了該集團從建立到現在飛速發展的過程。這裡還包括化工集團的產品,可以看到它們都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詳細了解哪些化工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妨到「化工與國計民生關係廳」尋找答案。這裡陳列的服裝、皮革、玻璃、光纖、絕緣材料、化肥等,體現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化學工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學工業會創造出更多的化工新材料。
「我們目前正在籌建新的展廳,定址在北京西城區六鋪炕。」中國化工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道,「新建的館比現在面積要大,展陳更豐富,預計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建成。」
《中國科學報》 (2015-07-17 第7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