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嚮往天空,所以神話故事裡的飛天神仙就是國人的飛天精神寄託。自從萊特兄弟發明出飛機後,我們的航空奇才們也是隨後就造出了飛機,相差不到七年。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具備所有工業門類的製造大國,唯獨航空業是弱項,也就在十幾年前,我們不但落後於有波音的美國,有空客的歐洲,也落後於有龐巴迪的加拿大,甚至和巴西,俄羅斯都有不小差距。但自從我們的兩款隱身四代戰機橫空出世,大飛機三劍客陸續研製成功,我們的航空業才慢慢跟上來進入第一梯隊。我們的殲20自從換了國產發動機,妥妥的世界第一等,速度最快,格鬥能力最強,載彈量,航程世界第一,一點都不誇張。
今天呢咱們翻開歷史,看看那些為中國航空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航空先賢們,重溫一下他們當年是如何滿懷熱情,去為中國的強盛和榮譽,而奮鬥一生的。也讓現在的小年輕都知道,我們中國人並不笨,工業革命之所以落後,那是因為時局不穩所致。
(1)馮如,中國航空先驅,是飛行大家,稱之為「中國的萊特」也不過譽。
1895年,時年12歲的馮如,就告別了祖國和親人,遠行美國。臨行前,他對父母說:「大丈夫以四海為家,株守鄉隅,非所願也。兒行矣,勿以我為念!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載人飛機飛行成功;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中國東北被日、俄分割、踐踏。這兩樁事給馮如極大震撼。他說:「日俄戰爭大不利於中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倘得千數百隻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微特足以固吾圉,且足以攝強鄰矣!」從此,他就矢志獻身航空事業。
1908年5月,在奧克蘭市設廠製造飛機。廣大愛國華僑聽說飛機可以救國,紛起「壯其言,助之資」。
1909年2月,新製成的一架飛機升空飛行,忽又墜毀。這時,籌集的資金已所剩無幾,他的雙親又思子心切,頻頻寫信催兒子回國。但馮如志如磐石,毅然表示:「飛機不成,誓不回國!
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翱翔在美國奧克蘭市上空。這一偉大壯舉,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揭開了航空史的嶄新一頁。9月23日,加利福尼亞《美國人民報》即以「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為題,作了報導,在歐美引起了轟動。飛行這一天,孫中山先生也趕到現場觀看,對馮如的艱苦奮鬥和成功,深表讚許:「吾國大有人矣!」馮如和他的助手設計製造的這一架飛機:鴨式操縱布局,上翼為弓形結構,下翼為平凸形,採用前置式的升降裝置,動力裝置安裝在下翼中央,為推進式,特別是還有帶4個機輪的起落架。這在當時,是相當完備的飛機,被稱之為「馮如」1號。而1909年9月,距離萊特兄弟第一架飛機問世的1903年,僅6年多時間。
1911年1月又製成一架新型飛機。這架飛機參考「寇蒂斯」型飛機設計,翼展10.93米,機高2.44米,總質量376千克,裝置「寇蒂斯」Vee8型水冷發動機,被稱之為「馮如」2號。
1911年1月18日,馮如親自駕駛新型飛機起飛,空中飛行,降落,都大獲成功。之後,作過多次飛行,最高飛行速度達到104千米每小時,飛行高度達210餘米,航程32千米,把當時號稱飛行冠軍的記錄遠遠拋在了後頭。
馮如被讚譽為「東方的萊特」,「君之名譽已騰於世界矣」。國際飛行學會發給馮如優等證書,美國人更不惜重金聘請馮如任飛行技術教練,但遭到他斷然拒絕。他說:「我不能忘記祖國,我的心願是把自己的菲薄才智,全部獻給祖國。」這時,正值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在美國遊歷。他把馮如舉薦給兩廣總督張鳴歧。
1911年3月22日,馮如懷著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帶著助手和製作的兩架飛機,回到了大革命中心廣州。4月27日,廣州爆發了黃花崗武裝起義。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在大革命風暴中,馮如投身於廣州革命軍,被任命為陸軍飛機長,成為中國第一個飛機長,肩負組編飛行隊參加北伐,並立即著手在廣州燕塘建立廣東飛行器公司。
1912年8月25日,馮如為了倡導創辦航空事業,呈請陸軍司批准,在廣州附近燕塘操場,進行飛行表演。飛行中,他對飛機操縱自如,觀者如堵,掌聲不絕。馮如為了飛得更高一些,用力過猛,使飛機失控墜落。馮如身受重傷。紅十字會醫生急馳救治,因缺醫少藥,又恰逢星期日。陸軍醫生外出,終因救治不及而隕命。彌留之際,馮如仍心繫祖國航空事業,諄諄絮語:「吾死後,爾等(你們)勿因是失其進取之心。」要明白,從事航空飛行事業,必然會有此類犧牲。馮如飛行不幸失事,成為我國第一位為飛行事業的殉難者。死後,他的遺體下葬於廣州黃花崗,與七十二英烈相伴。
犧牲時,馮如年僅29歲,但他作為我國近代航空先驅者的英名和業績,長存於天地之間。他忠於祖國的不渝志向,堪為典範。
(2)劉佐成與李寶焌,提前30年描繪出噴氣式飛機設計理論。
二人都是福建永安人,且同齡。1906年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在當地愛國華僑的資助下, 二人合作研製飛機。1910年8月,兩人回國後在北京南苑建廠,主持飛機製造,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發起成立中國航空研究會,他們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極有遠見地提出: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
1911年3月飛機製造和試飛成功,這是中國國內製成的第一架飛機。但在一次試飛中劉佐成身負重傷。1943年9月,劉佐成病逝。
李寶焌不僅痴心於飛機研製與使用實踐,而且對航空理論有獨到的研究,1910年12月,李寶焌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研究飛行機報告》,是我國第一篇航空科技論文。文中提出,「向後焚燒而推前(噴氣推進)」,顯示了他對將近30年後才實用化的噴氣推進原理的卓越見地。1912年10月6日逝世,年僅25歲。
(3)潘世忠,故宮上空駕機投石塊,嚇跑張勳復闢辮子軍。
江蘇青浦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成績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
1914年10月12日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行高度達1500米,是我國航空史上第一位使用本土自製飛機的「飛行家」。
1915年,他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 1917年張勳復闢時,潘世忠毅然駕機討伐,在故宮上空盤旋投擲石塊,震懾反動勢力。1930年夏病逝,年僅41歲。
(4)譚根,世界水上飛機開拓者
廣東開平人。生於美國舊金山, 1910年,從美國希敦飛機實驗學校畢業後,在檀香山中華飛行器公司任設計師,精心製造水上飛機,成為世界早期水上飛機事業開拓者之一。
1910年7月,譚根駕駛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水上飛機,參加芝加哥萬國飛機製造大會,並奪得水上飛機組冠軍。
1912年,中華民國飛船公司聘請譚根任總教練並主持公司業務,譚根為這個公司設計製造了3架適合飛行表演的水上飛機,培養了一批飛行人才。次年,先後到夏威夷群島、日本進行飛行表演,通過數百次飛行,普及航空知識,宣傳中國革命;其間,曾飛越菲律賓著名的2416米高的馬榮火山,創造了當時水上飛機飛行高度世界紀錄。
(5)楊仙逸,創辦中國第一家實現量產的飛機製造公司
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909年赴美國就讀大學,因家族與孫中山交誼深厚,受航空救國思想影響,而選擇學習航空專業。
1918年其家族在夏威夷創辦「圖強飛機公司」。之後他去日本、美國等地向華僑募捐,其父也捐出大量資金,購回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楊仙逸擔任航空局局長,並創辦廣東飛機製造廠,親任廠長。
1923年6月,楊仙逸製造了中國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機,試飛成功後,孫中山以夫人宋慶齡的英文名字將此機命名為「樂士文一號」。
廣東飛機製造廠後改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共裝配、生產教練機、殲擊機和轟炸機60餘架,為我國近代航空事業以及中國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貢獻。孫中山為表彰他的卓越功勳,親筆書寫「志在沖天」的橫幅贈送給他。
1923年9月,楊仙逸參加孫中山對軍閥陳炯明的討伐,壯烈犧牲。孫中山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並將其譽為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被安葬於廣州黃花崗之東,墓碑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楊仙逸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道拱門上放著一架飛機模型,寓意烈士一生的航空業績和沖天壯志。
(6)巴玉藻,設計製造出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並實現量產
江蘇鎮江人。1909年被清政府選派赴英留學,1915年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求學。巴玉藻刻苦攻讀,僅用6個月時間,即於1916年獲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兩家美國飛機廠聘他為工程師。
1917年冬,巴玉藻辭去兩家飛機廠的職務,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開創我國飛機製造業。
1919年8月,巴玉藻和王助、曾詒經等人一起,製造出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第二年又製成「甲型二號」。時任航空局長的楊仙逸曾親駕此款飛機,作飛行表演。
從建廠到1928年夏,馬尾飛機廠共製造生產出達到當時國際標準的飛機11架。1928年,巴玉藻代表中國到德國參加萬國航空展覽會,會後赴英、法考察。不幸於歸途中遭日本特務暗算,腦部中毒,1929年6月30日遺恨身亡,年僅37歲。
(7)王助,波音第一任總師
河北南宮人。1910由清政府派往英國學習機械製造,開始接觸飛機製造。一戰爆發後,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1916年6月,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第二期畢業生,王助、巴玉藻、王孝豐3人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王助等人畢業後,遇袁世凱稱帝風波,公費留學款項無著落,無法立即回國。同為波音公司創辦人的威斯特夫,與王助是麻省理工學院同班同學。
威斯特夫在隨海軍參戰、不得不離開波音時,引薦王助進入波音公司,任首批工程師,參與設計雙浮筒雙翼B&W—C型水上飛機。王助以出色的專業能力,在很短時間內解決了飛機起降的穩定性問題,成功通過軍方測試。美國海軍部認為這種飛機性能穩定,且兼具巡邏艇和教練機的雙重功能,遂給予波音一次購買50架的大訂單,這份訂單為波音公司帶來了57萬美元的收入,是波音發展史上最需要的「第一桶金」。假如沒有這份訂單,波音公司完全可能失去馳騁世界航空界的機會,這是歷史的事實。不少資訊裡稱王助是波音首任總工程師,這倒不準確;他並無這個名分,在波音工作的時間也僅有8個月(1917年4月到12月),但他卓越的貢獻,永遠被記載在波音的發展史上,也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絢麗的一筆。
儘管在B&W—C水上飛機的研發中,王助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方面卻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這種明顯的歧視,使王助極為憤怒。不願在美國忍受屈辱的王助,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發展中國自己的航空事業。
1918年2月,中國首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成立,王助被任命為副處長。1919年8月,王助與巴玉藻為海軍設計製造成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1號」。1922年8月,二人再次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動機庫——浮塢,成功解決了水上飛行停置和維修的難題。從1918到1930年的12年間,海軍飛機工程處陸續設計製造出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飛機15架,並培養出我國第一代航空工程技術人才,馬尾也成為中國初期航空工業的搖籃。
1934年出任與美國合資經營、建在杭州筧橋的杭州飛機製造廠第一任監理,為中方最高負責人。在任3年期間,該廠共修理、組裝和製造飛機235架,成為舊中國歷史上修造飛機最多和最著名的飛機製造廠,1965年病逝於臺南。
王助與錢學森的交集。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國家急需發展空軍,急需航空工程人才。其時,錢學森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當時的中國航空委員會的錢昌祚委員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寫信說:「欲指派錢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專業。」為讓錢學森在赴美留學前了解此次留學任務,清華特意安排他到南昌面見錢昌祚,並安排他到杭州飛機製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和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等地參觀實習,實地接觸航空工業,「惡補」航空專業知識。還特別為他安排了兩位導師,一位是清華大學航空專業教授王士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助。不知該不該說遺憾,學成歸國後的錢學森並未從事飛機設計與製造,而成為新中國火箭與飛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