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講堂第4期,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量子力學中一個極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實驗,它使得物理學家對於人的意識與物質的關係陷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我們簡稱其為雙縫實驗,曾被評選為20世紀令人頭皮發炸的十大實驗榜首,但是雙縫實驗的物理邏輯與實驗過程並不是很複雜,我們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雙縫實驗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一個可以發射單電子的儀器,它需要保證在任何時刻只能有一個電子被發射出去,第二部分是一個可以阻擋電子運動的屏障,在這個屏障上有兩條平行的縫隙,這個帶有兩條縫隙的屏障需要保證在任意時刻,只能有一個電子通過其中的任意一條縫隙,第三部分是一個感應屏,這個感應屏可以探測出電子通過縫隙之後的最終位置。
其實雙縫實驗最初的實驗目的是為了證實電子的波粒性,也就是說為了證明電子到底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如果電子是一種粒子的話,那麼電子在不斷被發射到帶有雙縫的屏障之後,電子一定會遵循粒子運動的特質,以直線運動的方式通過雙縫(任意一條),並且在後方的感應屏留下兩條與雙縫平行的圖案。
實驗正式開始:物理學家使用儀器不斷向雙縫發射單電子,但是後方的感應屏卻沒有與物理學家最初預想的一樣,呈現出於雙縫平行的兩條圖案,反而感應屏上出現了明亮條紋與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案,粒子運動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運動軌跡的,這是典型的波運動後產生的幹涉圖案,也就是說單電子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並且在通過縫隙後自己幹涉了自己,難道電子是一種波嗎?於是物理學家反覆又實驗了很多回,但是感應屏後背的幹涉圖案始終存在,後來物理學家得出了結論: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電子可以用粒子的特性描述,也可以用波的特性描述。
但是實驗到此遠遠沒有結束,物理學們十分好奇:電子是如何作為一種波同時通過兩條縫隙的?於是物理學家們在雙縫上安裝了特殊的儀器,這種儀器可以間接的觀察到電子是如何通過兩條縫隙的,這樣物理學家們就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電子的波動性是如何形成,但是令物理學驚訝的是:當這種特殊的觀測儀器被安裝之後,電子在觀測下卻變成了粒子態以直線通過了雙縫。
然後物理學家又將觀測儀器撤下後重新進行了實驗,但是得出了結果卻更加令人驚訝:在電子沒有被觀測的時候,電子又是以波的特性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物理學家經過了多次實驗,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電子沒有被觀測的時候,電子就是一種波,當電子被人類所觀測的時候,電子就是一種粒子。
這個實驗結果一經公布,整個物理學界就瞬間沸騰了!電子到底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這究竟取決於人是否進行了觀測?換句話說:人的觀測行為究竟決定了電子的狀態?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難道電子有一雙神奇的眼睛?電子可以根據人是否進行了觀測來改變自身的狀態嗎?
換句話說:人的觀測行為到底是什麼?這種人的觀測行為與機器的純物質觀測有何區別呢?
其中的區別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人的觀測與純物質觀測最大的區別就是:在人的觀測行為一定有人的意識參與到其中,或者說人的意識在微觀世界一定存在著某種作用,但是不是人的意識真的決定了微觀粒子的狀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如果喜歡量子力學,請關注我,我們在下一期接著聊一聊神奇的微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