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觀察能夠影響結果,匪夷所思的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什麼奧秘?

2020-11-15 科學探索菌

雙縫幹涉實驗最早由託馬斯·楊於18世紀初提出。一束單色光,穿過兩條平行的狹窄雙縫,會在光屏上投射出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是雙縫幹涉實驗。



該實驗起初僅僅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可在之後卻顛覆了人們對世界的原有認知。理察·費曼曾說:雙縫幹涉實驗是量子力學的核心實驗,就是因為雙縫幹涉實驗能夠展現量子力學的奧秘。


關於雙縫幹涉實驗,得從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這兩個理論的爭議說起。


牛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不僅發現了光的色散,還提出微粒說,認為光是由一個一個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而在同時代,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波。直到1807年,託馬斯·楊通過雙縫試驗發現了光的幹涉現象,證明光是一種波而非粒子,光的波動說成為正統,光的微粒說漸趨式微。


如果光是由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穿過雙縫後,只會在光屏上形成兩條亮紋。


可實驗結果並非如此,而是得到了幹涉條紋。


這說明光是一種波,因為只有波才會發生幹涉和衍射現象。


到了20世紀初,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重拾光微粒說,並在普朗克能量子的啟發下提出了光量子,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讓科學家們產生了疑惑,難道雙縫幹涉實驗中光所呈現岀的波動性其實是大量光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為此,科學家們把光子一個一個的釋放出來,讓它們逐個穿過雙縫,竟然也形成了幹涉條紋。光子竟然能夠自己與自己發生幹涉,光子似乎能夠一分為二,同時穿過兩條縫隙,這真是匪夷所思。可見,單個光子也具有波動性。科學家們把雙縫實驗中的光子換成電子,也得到了幹涉條紋。



其實,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這種現象叫做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還大膽地提出了物質波,認為一切粒子都具有波動性。


為了弄清楚幹涉實驗中光子究竟是如何通過縫隙的,科學家們裝了一個探測器,用來觀測光子究竟是從哪個縫過去的。雖然知道光子穿過了哪條縫,可神奇的一幕出現,幹涉條紋竟然消失了。如果我們不觀測,幹涉條紋又神奇的恢復了。這說明人的觀測行為竟然能夠影響實驗結果。


難道光子有意識,又或者真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有某種未知的東西在監視我們的實驗?一些人就此認為人的意識可以左右實驗結果,從而用來佐證唯心論。


本著唯物主義的態度,對此,量子力學給出的解釋是測量會導致波函數坍塌。只要被觀察,光就會隨機坍塌為粒子態,幹涉現象也就消失了。微觀粒子並不像宏觀世界中的物體那樣具有確切的位置,而是處於一種概率分布的狀態,我們只能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比如核外電子的分布。要想知道粒子的確切位置,就必須進行測量。


這種現象是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原理的體現。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能同時精確,這種不確定性並不是測量導致的,而是物質的內稟屬性。根據互補原理,光雖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但波動性與粒子性又是互斥的,不會在同一次測量中出現。


一隻貓被裝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然後一個衰變裝置連著毒藥瓶,衰變是隨機的,打開盒子之前這隻貓處於非生即死的疊加態,這就是薛丁格的貓。貓究竟是生是死,只有打開盒子那一瞬間才知道。這隻貓就好比雙縫幹涉實驗中的光子,在未測量光子的路徑信息前,光子同時穿過兩條縫,一經測量疊加態就會塌縮,光子的路徑也就變得唯一和確定。同理,當你打開盒子,貓的生死才會表現出來,並且結果是隨機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甚至還出現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雙縫幹涉實驗的衍生版本——延遲選擇實驗和量子擦除實驗,在這兩個實驗中,似乎現在的行為能夠改變過去,這將導致因果律被破壞。這些現象還沒有得到完美的解釋。


關注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是否觀察實驗過程,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有趣的雙縫幹涉實驗
    在最初人類試圖探尋光的奧秘的時候,曾將其歸結為一種粒子,所謂的光束就是大量粒子所組成的粒子束,對於光的粒子學說曾經主導了將近兩個世紀。而後,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實驗出現了,那就是雙縫幹涉實驗。同樣,也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此前的雙縫實驗其實是充滿奧秘的。在宏觀世界中,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只是說明了光具有波的特性,平淡而無奇,但當人類開始著眼於微觀世界後,雙縫幹涉實驗中一個個令人費解的問題開始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 「科學怪談」匪夷所思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但是是不可能存在即死又活的貓,則必須在打開箱子後才知道結果細思極恐:單電子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問題到此還沒有完,粒子世界更玄、更顛覆常識的實驗還在後頭,這不僅令物理學家們感到更疑惑,還令普通人細思極恐。這就是單電子雙縫幹涉延遲實驗。
  • 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
    高中物理中的雙縫幹涉實驗是非常基礎性的試驗,但它背後存在著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為了弄清電子穿過雙縫時到底是粒子還是波的形態,科學家就在雙縫後擺放了一臺量子觀察儀,當電子通過左縫時,儀器顯示1,;當電子通過右縫時,儀器顯示2;除此以外的狀態,儀器全部都顯示為0,實驗結果出乎意料。
  •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科學家:造物主正在觀察著人類
    這個實驗,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這團波在原子核外邊運動的過程中能夠形成閉環,也就是形成駐波,首尾相接,而且根據駐波計算,正好滿足波理論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幹涉是波的典型特徵,通俗來理解就是:具有波性的兩個水波的波紋,在接觸到後會相互發生幹涉。 而現在的實驗是用電子來進行實驗,為的就是驗證電子是否擁有波動性。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為什麼人們總是對細思極恐的「雙縫幹涉實驗」感到十分畏懼,這項物理實驗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令人如此不寒而慄?難道詭異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有著恐怖片一般的觀影感受?
  • 「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世界還是你看到的那樣嗎?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及其延伸雙縫幹涉實驗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兩個單縫圖樣的總和。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如下圖所示,在探射屏顯示出一系列明亮條紋與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一部分人認為光是波。另一部分人認為光是粒子,像一粒粒光滑的小球。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現在物理界只好認為光即是粒子又是波,稱為波粒二像性。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光具有波動性。
  • 超級恐怖的雙縫幹涉實驗,世界是意識影響?
    那麼直接用用電子來做這個實驗會怎麼樣呢?要講的太多了,只取最核心的部分告訴各位這個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及後來石破天驚的的「延遲選擇實驗」究竟給人類的知識大樓帶來了怎樣的衝擊。 我們一個一個的發射電子,當第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以後再發射第二個電子,結果呢? 一樣,我們依然得到了條紋幹涉圖案。
  • 【物理前沿】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
  • 電子雙縫幹涉與延遲選擇實驗的可能原因分析
    (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神奇之處。有人把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稱作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之首,認為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包括了量子力學最深刻的奧秘。那麼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究竟神奇在哪裡呢?1974年,科學家在雙縫實驗中將電子一粒一粒的發射出來,當第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以後過一段時間再發射第二個電子,經過足夠長時間之後屏幕上依然出現了幹涉條紋。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為什麼說它的結果很恐怖?
    而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又是由約翰·惠勒在1979年提出的一個構想,他是愛因斯坦的曾經的同事,而這個實驗被提出的時機就是愛因斯坦100周年誕辰的時候。正是「電子的決定可以被延遲,選擇通過幾條縫隙可在實際通過雙縫屏幕之後才做出決定」這個說法震驚了當時的學術界。
  • 不可理喻的微觀世界:雙縫幹涉實驗
    於是,雙縫幹涉實驗進入大家視野。一旦我們去看電子從哪個縫通過,這時候顯示屏就只有兩條亮線;然而不觀測,又出現了幹涉條紋。針對觀察對實驗的影響,薛丁格還假想了薛丁格的貓。因為光是一種波,所以在通過雙縫之後,會發生幹涉現象,從而在屏幕後面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我們都知道電子是一種粒子,帶負電,並且圍繞著原子核運動。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
    而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又是由約翰·惠勒在1979年提出的一個構想,他是愛因斯坦的曾經的同事,而這個實驗被提出的時機就是愛因斯坦100周年誕辰的時候。正是「電子的決定可以被延遲,選擇通過幾條縫隙可在實際通過雙縫屏幕之後才做出決定」這個說法震驚了當時的學術界。
  • 雙縫幹涉實驗操作簡單,理科生都學過,結果卻讓科學家感到害怕
    測量和疊加態就是量子力學中最晦澀難懂的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雙縫幹涉實驗就是它們的完美體現。這個實驗對於理科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它在物理教科書上算是入門級的知識,每個人都學過,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還會現場做一遍,感興趣的理科生估計也自己動手做過。
  • 讓人匪夷所思的雙縫實驗,難道人的意識真可以影響微觀粒子?
    量子科技這個名詞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想要深入了解什麼是量子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雙縫實驗」,被評選為20世紀令人頭皮發炸的十大實驗榜首。實驗結果就是當物理學家使用儀器不斷向雙縫發射單電子,感應屏上出現了明亮條紋與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案,粒子運動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運動軌跡的,這是典型的波運動後產生的幹涉圖案,難道電子是一種波嗎?於是物理學家反覆又實驗了很多回,結果都一樣,後來物理學家得出了結論: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電子可以用粒子的特性描述,也可以用波的特性描述。
  • 真分身術雙縫幹涉實驗
    .隨著打到牆上的光子越來越多,或來走,現了幹源,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難不成單個光子有「分身術」,同時通過了兩條縫,自己和自己幹涉,那我們觀察下吧,於是在雙縫的地方設置了一個觀測儀器。,於是在雙縫的地方設置了一個觀測儀器,於是在雙縫的地方設,用來觀測光子到底是經過了哪條縫,是不是分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牆上的幹涉條紋消失了,只剩下了與細縫對應的兩條條紋。
  •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所以你也可以這麼理解為什麼測量對於微觀世界的影響這麼重要--因為在宏觀世界,你的測量探針相對於你測量的東西來說微乎及微,構不成什麼影響。但是對於微觀世界,你用一個電子去探測一個光子,那你就會把這個光子完完全全的改變的。實操的雙縫幹涉實驗有沒有可能 因為有了測量(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光子失去了波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