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感染炭疽和鼠疫怎麼辦?這種疫苗或許可以

2021-02-12 今日醫藥

縱觀人類繁衍進化的歷程,病毒總是與人相互依存,並且不斷鬥爭。從某個層面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既能預防炭疽又能預防鼠疫的疫苗,可以預防這兩種傳染病。

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這種炭疽鼠疫疫苗有效,即使它們感染了兩種病毒。相關研究人員稱,對付生化武器的恐怖襲擊,這種疫苗能夠發揮防禦功能。

2001年9月,紐約遭遇境外恐怖勢力襲擊,當大多數美國人還沉浸在悲痛與驚嚇中時,若干封裝有炭疽孢子的信件被悄然寄給了各地的政要和公眾人物。有22個收信人感染肺炭疽或皮膚炭疽,其中5人病發死亡。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所致,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類接觸、食用患病動物,或吸入炭疽芽孢,都有可能染病。

炭疽桿菌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毒素(水腫因子、保護性抗原和致死因子)能引起水腫和壞死等,是感染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潰瘍、焦痂和周圍組織廣泛水腫及毒血症症狀,皮下及漿膜下結締組織出血性浸潤;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偶可引致肺、腸和腦膜的急性感染,並可伴發敗血症。

自然條件下,食草獸最容易感染炭疽,人類也屬易感染群體,主要發生於與動物及畜產品加工接觸較多的人員。抗生素可使感染者產生免疫能力,能有效抑制炭疽熱感染,但條件是必須在接觸炭疽熱細菌後的48小時以內使用。

鼠疫,還有個可怕的名字叫黑死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結腫大,進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

直到19世紀後期細菌學創立後,鼠疫的病源和傳播途徑才逐漸明朗。1894年,法國細菌學家耶爾森在香港調查鼠疫時,發現其病原體是一種細菌,這種細菌後來就被命名為鼠疫桿菌。

現代醫學技術已將鼠疫的致死率由93%降至16%左右。鼠疫是一種少見而危險的疾病,鼠疫桿菌通過野生齧齒動物及其身上的跳蚤傳播。

根據傳播途徑不同,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等類型。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而肺鼠疫病死率較高。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症狀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熱、衰竭、出血傾向、意識模糊、頭痛及四肢劇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肺鼠疫可通過空氣傳播,如不經治療,患者可能在18至24小時內死亡。但如果患者在發病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即可治癒。

研究小組將炭疽桿菌和鼠疫耶爾森菌的毒素混合在一起,這兩種細菌分別導致炭疽和肺鼠疫。當人被感染時,這些毒素會刺激免疫反應,注射疫苗就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清除體內的細菌。

不過,這種新開發的雙疫苗會否產生潛在副作用,目前還不清楚。


相關焦點

  • 傳播鼠疫的不止有老鼠,普通人如何避免被感染?
    草原老鼠由於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鼠疫大劫難,所以很多人聞之色變。事實上,在今天,通過有效的預防隔離措施和治療手段,鼠疫早已沒有那麼可怕。本期我們就請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二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種疾病的傳播特點與防治方法。不同鼠疫傳染性有高有低鼠疫常見的類型有三種,即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症型鼠疫。
  • 鼠疫疫苗是如何誕生的?瑞士科學家的冒險之旅,讓人類遠離鼠疫!
    後來,鼠疫頻發,清朝末年在中國東北爆發的鼠疫,也奪去了6萬多人的生命。那麼,鼠疫疫苗是如何誕生的?瑞士科學家的冒險之旅,讓人類遠離鼠疫!歐洲黑死病有人做過一個比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而因為黑死病歐洲死亡的人口竟然達到了33%。
  • 百年前東北鼠疫中的最美逆行者 母親跪著乞求給兒子接種疫苗
    當時,感染上肺鼠疫的患者死亡率高達40%。海因裡希.馮.傑特瑪為了能夠快速確定鼠疫類型,前往了一個全村因為感染肺鼠疫而全部居民死亡的村莊。在那裡他將提取到的鼠疫桿菌進行培育,從而能夠儘快的獲取疫苗進行接種。(當時的鼠疫防治宣傳海報)
  • 贈書 | 疫苗問世:一場科學競爭和無畏的疫苗「小白鼠」
    在這些年間,他們所發現的微生物包括導致炭疽、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性病(梅毒和淋病)、傷寒、肺結核、霍亂等的病原體。在法國這一邊,巴斯德和他的團隊(後來的巴斯德研究所)正在努力識別一些重要疾病的成因,比如百日咳和狂犬病。
  • 蒙古國新增1例疑似鼠疫病例,普通人如何避免被感染?
    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內蒙古地區第二次出現鼠疫病例。由於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鼠疫大劫難,所以很多人聞之色變。事實上,在今天,通過有效的預防隔離措施和治療手段,鼠疫早已沒有那麼可怕。本期我們就請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二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種疾病的傳播特點與防治方法。
  • 疫苗研發:mRNA和 鼠疫載體競爭誰會勝出?
    總部位於巴黎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是疫苗研發的鼻祖,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微生物、傳染病及疫苗研究機構之一,巴斯德研究所於1983年首先成功分離出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對白喉、破傷風、結核、小兒麻痺、流感、黃熱病和鼠疫等疾病也有革命性的發現。自1908年起,共10位科學家於此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我國近日確認2例鼠疫死亡病例,鼠疫有藥可救嗎?家裡有老鼠會有傳播...
    又或者,吸入了被染疫動物汙染的皮張、洞穴中的塵土,也有可能感染鼠疫。要防控鼠疫,我們要做到三個「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和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以及產品出疫區。不過,即便我們不主動,甚至遠遠避開了,但還是有可能被動接觸。比如說,家裡的貓貓狗狗,抓了耗子,是不是貓、狗也可能感染鼠疫?甚至由此將鼠疫帶進人類家庭中?
  • 鼠疫算什麼,這種傳染病每年都流行,全球死亡人數幾十萬
    最近北京發現了兩例輸入型鼠疫病例後,很多人幻想著一些科幻災難劇情,越看網上解讀的文章越害怕,其實真有些多餘,當然貓哥不是醫學權威,還需要專業人說話,昨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消息稱,此次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市民可正常工作、生活和去醫療機構就醫,不用擔心感染風險。  很明顯,有常識的都知道,鼠疫在現代很難大規模流行,因為並非不治之症。
  • 七三一部隊----哈爾濱人為鼠疫疫源地的罪魁禍首
    七三一部隊使用中國和外國健康人進行了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專門建立了人體試驗核心區域「四方樓」,由兩棟五層、兩棟三層建築組成,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四方樓既是細菌實驗、研究的核心區域,也是關押用作人體實驗的活人特殊監獄。根據細菌武器研究需要,設立研究班,逐一對各種可能用作細菌武器的細菌進行篩選、對比實驗,並進行鼠疫跳蚤和植物病毒研究。
  • 內蒙古出現兩起鼠疫疫情,鼠疫還是以前那個「奪命瘟神」嗎?
    △中世紀時代描繪黑死病主題的美術作品,來源:公有領域鼠疫的傳播:飢餓的跳蚤人會患上鼠疫,是由於感染了鼠疫桿菌,這種病菌在自然界本來僅流行於嚙齒類動物之間,但蚤類叮咬患病嚙齒類後,能夠通過再叮咬其他嚙齒類個體將病菌感染開來,而一旦人類被帶菌蚤類叮咬,就將在偶然間踏入這一循環,成為細菌的獵物。如果感染者在死去或康復期間沒有傳染給其他人,疫情傳播就將中斷。
  • 鼠疫離我們有多遠,家有老鼠會感染嗎?
    在自然疫源地,跳蚤是傳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動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後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在此糾正一下鼠疫不僅是老鼠傳播的,自然界很多動物都可以感染鼠疫,尤其以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等最為常見。
  • 鼠疫究竟多可怕?聽聽佑安醫院專家怎麼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或者說「我還以為只是歷史書中的一個傳說呢」,而說熟悉是因為大家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看到過關於鼠疫的記錄,知道這種「臭名昭著」的疾病在歷史上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給人民健康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損失。在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鼠疫被列為甲類傳染病。
  • 被老鼠咬了怎麼辦?這些處理方法,知道的人太少
    如果被老鼠咬了,應該儘快採取急救措施,避免病菌感染。被老鼠咬了有什麼症狀?1.鼠疫被老鼠咬傷容易感染鼠疫桿菌,會得鼠疫,主要有高熱畏寒、淋巴結腫痛、肺炎、嚴重毒血症等症狀,表現為嘔吐、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甚至引發全身性的衰竭。
  • 為你讀書|撲滅察哈爾鼠疫、消滅天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防疫戰
    新中國成立後,微生物學家和疫苗專家們,終於等到了一個可以大展身手的機會。為甩掉西方加在中國人頭上「東亞病夫」的帽子,他們進入了一種奮不顧身忘我的研究境界。1949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的開國大典上,時任天壇防疫處處長的著名醫學科學家湯飛凡坐在觀禮臺的嘉賓中。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決心為新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大幹一場。
  • 1911年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4.根據我們所掌握的醫學證據,這次鼠疫只在人類中流行,而沒有發現老鼠傳染的病例,這是怎麼回事? 5.肺鼠疫和腺鼠疫所依賴的環境各有什麼不同? 6.鼠疫可以通過空氣傳染,接觸是唯一的傳染途徑嗎? 7.這種細菌能夠在人體外存活數月之久嗎?
  • 內蒙古歷史上的鼠疫‖正確認識鼠疫
    二、鼠疫的傳染源 經研究發現,鼠疫最初傳染源主要是感染了鼠疫的動物。隨著人類對鼠疫防控研究程度的深人,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調查時,往往發現疫源地內的許多齧齒目、鼩鼱目、樹鼩目、食肉目(鼬科)和兔形目等五個目中的中小型哺乳動物可以自然感染鼠疫並又參與鼠疫的傳播。
  • 保定滿城一名炭疽疑似患者在外地接受治療,官方提醒
    區疾控中心提示: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乙類傳染病,皮膚炭疽較為常見,肺炭疽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牛、羊等食草動物為主要傳染源,人類主要通過接觸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過吸入含有炭疽桿菌的粉塵或氣溶膠而感染,炭疽病可防可控可治。
  • 病原體可以通過四種方法「逃離」實驗室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有關安全微生物實驗室實踐的指導,此外還對處理引起伊波拉、炭疽和鼠疫等疾病的高威脅因素的實驗室進行檢查。實驗室按照從生物安全1級(BSL-1)到生物安全4級(BSL-4)的連續性運行,這取決於它們所從事的工作和必須遵循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