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哥說錢(ID:FundCat)
鼠疫真的那麼可怕嗎?最近北京發現了兩例輸入型鼠疫病例後,很多人幻想著一些科幻災難劇情,越看網上解讀的文章越害怕,其實真有些多餘,當然貓哥不是醫學權威,還需要專業人說話,昨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消息稱,此次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市民可正常工作、生活和去醫療機構就醫,不用擔心感染風險。
很明顯,有常識的都知道,鼠疫在現代很難大規模流行,因為並非不治之症。過去因為沒有發明抗生素,所以在歐洲被稱為黑死病,傳染上幾乎就是必死無疑,但隨著各種抗生素的發明,只要是由細菌引起的,一般都有特效藥,比如針對鼠疫的鏈黴素,其次是廣譜抗生素,都比較有效。只要及時治療,在細菌浸入到肺部之前,治癒率是相當高的。
並且北京不是疫源地,主要的疫源地都遠離大城市,只要你不主動去疫區親密接觸帶病動物,在大城市還是很安全的。
其實相對於甲類級別的鼠疫,最低的丙類的殺傷力更大,但大家越來越忽視他們,比如流感。根據世衛組織(WHO)所說,每年流感季節全球有重症病例300-500萬,流感相關死亡人數達25-50萬,比鼠疫要高出無數倍,中國每年因為鼠疫病死的數量不超過個位數,是不是出乎意料?
為什麼威力更小的流感反而死亡數量這麼高呢?第一,大家重視不夠,成年人抵抗力高,感染機率小,即使發燒了,一般吃幾天藥就能自己好,所以大家都當作了普通感冒。再加上每年流行的都不一樣,即使打了流感疫苗也效果不好,所以認為打不打都無所謂了,還有人認為副作用很大。
其實有一定道理,青壯年的確不怕流感,但流感的真正的威脅在於高危人群,往往兒童,老人,孕婦和體弱的人死亡率會更高,因為一旦發生嚴重併發症,比如心梗,肝腎衰竭,腦中風等,老人搶救成功率很低。
而他們卻很容被交叉感染,小孩上學後互相傳染,回家後又傳染了老人。所以對於容易併發症的高危人群,每年的流感季之前接種疫苗還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是目前北方氣溫快速下降,基本晚上都在0度以下,老人小孩的抵抗力會更低,從現在到春節後,都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
可是最近兩年大家會發現疫苗預約有點困難,很多地方甚至出現短缺,主要因為生產疫苗的廠家越來越少,原因來自長生生物的黑天鵝,導致一些廠家沒有取得批籤發。根據數據看,2018年以及19年前三季度國內具有批籤發記錄的疫苗企業數量分別減少至39家(外資4家、本土35家)、29家(外資4家、本土25家)。
所以未來行業集中度還會逐漸提升,並且未來四價流感疫苗取代三價苗是必然趨勢。隨著未來最近幾年快速放量,有實力布局四價疫苗的龍頭企業,會形成強者恆強局面。從今年很多疫苗股的走勢就可見一斑,長春高新(000661,股吧),沃森生物(300142,股吧),華蘭生物(002007,股吧)不斷創出歷史新高,越是有能力生產優質疫苗,市場佔有率越高。
那麼現在適不適合布局相關生物醫藥基金呢?
暫時需要觀望,好的企業需要好的價格。從估值角度看,目前中證生物醫藥指數的市盈率為58倍,指數相對年初底部上漲近30%,對比全指醫藥來說,估值雖然偏低,但也屬於中等合理估值水平,並不便宜。
根據貓哥自己總結的醫藥ETF超買超賣圖顯示,和生物醫藥相關度很高的易方達滬深300醫藥ETF (512010)目前已經處於相對高估區,當然可能繼續向上,但目前並不是性價比很好的位置。
如果咱們要中長期定投的話,在黃色正常區定投的話,未來回調的風險會更小,並且可以積累更多便宜籌碼,尤其是最近因為鼠疫和流感季的預期刺激,很多概念股出現了脈衝,但這個時候短線投機生物醫藥基金風險就偏大了,就像2003年「非典」期間,出現了搶購風,6元多一包的板藍根最後賣到了50元。當時生產板藍根的很多上市公司股價都漲瘋了一樣,比如廣藥白雲山(600332,股吧),同仁堂(600085,股吧)等。最後隨著非典過後,股價又恢復了平穩。
所以最終影響藥企走勢的還是業績持續性。短期的疫情刺激比較短促,如果大家跟風炒作,或者因為短期因素快進快出醫藥類基金,風險釋放後,股價回落概率比較大,因為疫苗股行情往往提前3個月至6個月開始啟動,你進的時候已經是相對高點了。所以這個時候短線進醫藥基金就容易被套。
但貓哥還是長期看好生物醫藥主題基金的走勢,雖然被套,從歷史上看,沒準被動持有還賺錢了,因為從長期來看,老齡化和國際化估值回歸是長期主線,其中還有不少小插曲,比如每年的流感季和常見的流行病突然出現,會階段性刺激股價衝高。
但真正的利好在於剛需的爆發,未來各種疫苗的需求會不斷增加,比如國家今年計劃供應流感疫苗2800萬劑次,已經供應的流感疫苗1700萬劑次,已經是去年同期供應量的三倍,可能才剛剛滿足大家的正常接種,隨著未來疫苗不斷升級換代和放量,生物醫藥公司業績穩健持續增長的確定性很強。貓哥會長期保持關注最近板塊業績表現前列的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512290)和易方達滬深300醫藥ETF (512010),等待價值低估的定投機會。
撰文| 金不可失頭圖| Ritomm排版| Seagull
跟貓哥學基金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