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雨衣和雨傘一樣,都是人類最古老的雨具,前者甚至更古老。
相比雨傘,雨衣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可以解放雙手,但傳統雨衣的劣勢也很明顯,比如過於笨重,透氣不佳導致悶熱等。不過現在的雨衣科技感越來越強,甚至成為許多人的時尚單品。
雨衣的歷史
所謂雨衣,就是由防水布料製成的擋雨衣服,近年來主要的適用材料有橡膠布、油布和塑料薄膜等。
一般認為,雨衣起源於中國。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人用「萆荔」製成雨衣,不但用來防雨防雪,也用來防風和遮陽,後來則使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編制,也就是俗稱的「蓑衣」。《詞源》中有「降雨時所著衣,初以蓑草製成。後亦有以絹及油布等製成者」,《事始》有「凡雨具,周已有」,《詩經·小雅》則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相比雨傘等其他雨具,蓑衣不但能遮風擋雨,還能保暖,靈活性也強。在農業社會,這種靈活性非常關鍵,穿著蓑衣,就不會影響你在田間勞動。而且,休息時還可以拿來當墊子,不但舒適還能防潮。
《國語·齊語》中就提到「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沾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就是講齊國農民雨天身穿蓑衣幹農活的景象。
春秋時期,人們已發明出油布雨衣。《左傳》記載有「陳成子衣制杖戈」,按西晉杜預所注,這裡所說的「制」就是雨衣。清代段玉裁則認為,這種「制」不是草制雨具,而是類似後來的油布衣。
研究發現,春秋時期的人們已經對幹性油植物,如桐和荏等有了認識。所謂油布,就是用桐油等塗在織物上乾燥而成的防雨布。
南北朝時代,油布雨衣的製作又有進步,可以在綢絹上進行加工,也可用蠶繭紙做成。《隋書》也曾記載,隋煬帝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
但油布雨衣雖然歷史久,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普及。這是因為油布雨衣造價高,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只有貴族才可使用。
一般人能使用的依然是蓑衣,唐代的民間雨衣是蓑衣和笠帽聯用。比如張志和《漁歌子》中就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更是膾炙人口。
蓑衣的材質倒是一直在變化,漸漸不再使用茅草,而是以棕代之。宋元時期,蓑衣是軍隊的標配。
明清時代,人們雨季出行總帶著蓑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了一條諺語:「上風皇,下風隘,無蓑衣,莫出外。」
蓑衣也為貴族士人所喜愛。當然了,他們喜歡的蓑衣製作更精美,造價更高,遠非民間蓑衣可比。《紅樓夢》裡就寫到賈寶玉的「玉針蓑」,以柔軟而不滲水的玉草編成,還戴著藤皮細條編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
值得一提的是,油布雨衣在明清時代也已經逐漸降低成本,逐漸得以在民間普及。
蓑衣的存在時間很長,一直到現代雨衣普及後才慢慢淡出。不過如今在偏遠山區,仍可見植物纖維編制的蓑衣。而在各種民俗博物館裡,蓑衣也是永恆的存在。
除了蓑衣和油衣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不少奢侈雨衣。明代大臣常穿絲綢和蠶繭紙製成的雨衣,清代官員則用「油綢、羽紗、羽緞為之」,羽紗和羽緞都是組織細密、外表堅挺滑爽的毛紡織物,當時從荷蘭和日本等國傳入,被視為珍品。清代王士禎就在《皇華紀聞》中寫道:「西洋有羽緞、羽紗,以鳥羽織成,每一匹價至六七十金,著雨不溼。荷蘭上貢止一二匹。」
古代西方的雨衣則大不一樣。古羅馬時期,人們用一種名為佩奴拉的帶帽鬥篷來擋雨,類似今天的套頭式簡易雨披。這種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織物或動物皮革製成,中間有洞,方便頭部伸出,通常無袖。如今歐洲人徒步旅行時還會穿類似的外套。
現代雨衣的誕生
現代雨衣則誕生在西方。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就起到了防水作用。不過,這只能算是現代雨衣的雛形。
1823年,英國一家橡膠工廠的工人麥金杜斯,某日不小心將橡膠溶液滴到了衣服上,而且怎麼擦也擦不掉。他捨不得丟掉衣服,繼續穿著上下班。不久後,他發現這塊塗了橡膠的地方雖然難看,卻不透水。他索性將整件衣服都塗上橡膠,就成了一件雨衣。
隨後,麥金杜斯的同事紛紛效仿。麥金杜斯還專門研究了這事兒,他發現在衣服上塗抹橡膠液,最難的就是均勻問題。所以他先在一塊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用另一塊布覆蓋上去,使得表面看不到橡膠液,不會因為不均勻而顯得難看,而且還更牢固耐用。後來,他還為這種雙層布料雨衣申請了專利。
這事兒引起了英國冶金學家帕克斯的注意,因為這種塗了橡膠的衣服雖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始終不好看也不舒服。所以帕克斯決定進行改進。
這場改進耗時多年,1884年,帕克斯以二硫化碳做溶劑溶解橡膠,製取防水用品,並將這一技術申請專利。
隨後,帕克斯將專利賣給了查爾斯,後者開始大量生產雨衣,「查爾斯雨衣公司」的名頭迅速響亮。不過,英國人並未忘記麥金杜斯,甚至將雨衣稱作「麥金杜斯」,也就是mackintosh。
戰爭加電影,助力現代雨衣
近現代很多消費品的崛起,都依託戰爭和時尚領域。戰爭可以提供技術上的進步,從軍用轉民用,時尚則在款式上做文章,雨衣也不例外。
雨衣的技術飛躍主要發生在一戰期間。當時的戰爭形態下,塹壕戰成為主流,英軍冒雨在壕溝中作戰也算是家常便飯。普通雨衣非常影響行軍和作戰,不穿也不行,所以英國政府專門研發了一種新式服裝用來防雨,這並非單純的雨衣,而是採用華達呢面料製成的外套,纖維細密,防水性好,透氣性也優於油布好,沒有橡膠異味,比橡膠雨衣柔軟。最可貴的是,它造價低廉。
一戰結束後,這種雨衣作為軍用物資被出售給民眾,迅速成為潮流。
此後的軍用雨衣一直在改進,還發展出了各種功能。比如以樹枝支撐就能變成小帳篷,鋪在地上能當防潮墊(這一點跟古代的蓑衣用途相似)。如今的軍用雨衣,不但採用各種新型面料,防水甚至防火,而且有多個透氣口,能夠在雨衣內部形成空氣流,有效散熱。
而在電影裡,雨衣也是常見意象,比如《魂斷藍橋》。
自行車出行成為雨衣復興契機
雨衣一度有沒落之勢。這是因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區越來越大,避雨的地方越來越多,真要是碰上下雨,去旁邊大商場逛一圈也無妨。汽車等新的交通發明讓人類的步行機會大大減少。而且,雨傘相比雨衣更輕便小巧,似乎在雨具中佔據了先機。
不過,環保引發的自行車出行,給了雨衣相當大的市場空間。能單手騎車的人畢竟不是太多,而且也相對危險,這種情況下雨衣肯定比雨傘實用。何況像日本等國家,單手撐傘騎行甚至是違法行為。
現代雨衣的材質多樣,最常見的當然是塑料,還有錦綸牛津布、塗層面料、滌綸面料、PTFF(聚四氟乙烯)、Gore-Tex面料等。
塑料最便宜,防水性能也好,但使用壽命短。相比之下,牛津布易洗、快幹、手感鬆軟、吸溼性好、織物色澤柔和、穿起來也舒服。塗層面料適用於巡警和登山者,不但防水透氣,還有發光效果,但價格更高。滌綸面料的抗皺性好,但吸溼透氣性差。PTFF(聚四氟乙烯)更輕便舒適,價格也便宜。Gore-Tex的舒適度和透氣性都不錯。
近年來的納米雨衣則以不沾水著稱,因為是納米結構,穿著者原地跳幾下就能甩幹。
雨衣也有高科技,比如美國有家公司做過遇水可發光的塑料雨衣,背面和袖子上都有雨水傳感器,傳感器通過內置電子裝置和雨衣前面的電導發光板連接,只要雨珠碰到傳感器時,雨衣前面相應的燈就會亮,一來有安全效果,二來還能自娛自樂。丹麥有一款雨衣配備了一串小管,可以收集雨水並過濾為飲用水,穿著者可以直接通過雨衣上的飲水管飲用,適合戶外旅行者。
雨衣也有奢侈品牌
雨衣的品牌跟雨傘有相當大的重合,比如杭州天堂、無錫紅豆。此外,因為雨衣相比雨傘,有著工業和農業用途,適用於各種生產活動,所以像銳泰等勞保用品企業也是雨衣的重要生產企業。在戶外雨衣領域,廣東億美和江蘇騎安名氣也不小。
對於許多強調生活品質的人來說,雨衣不但要實用,還要易搭配,所以款式和顏色都很重要。目前網購平臺和海淘平臺上,都有許多進口雨衣可供選擇。
雨衣乃至雨具,肯定是多雨的國家質量更出色,比如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和挪威等。
法國品牌K-way是許多人的心頭好,它專注雨衣已有60年,向以豔麗色彩著稱,浪漫指數極高。它不但防水,還能防曬,可摺疊收納的功能也十分討好。瑞典的Stutterheim外觀時尚,可以直接當外套穿,丹麥RAINS也是典型北歐設計風。
不過要選擇進口品牌的雨衣,確實要先考慮資金問題。瑞典Stutterheim旗下的產品價格都在人民幣一兩千元。又比如挪威的NorwegianRain,名字如此簡單直接,風格也相當樸實,以黑色和灰色為主,款式穩重,適合中年人。它的款式簡單到什麼地步,常見款式只有兩種,一是男裝,一是女裝。估計男裝用料多一點,售價699歐元,女裝599歐元,換言之,一件雨衣要五六千人民幣。
荷蘭的piogg名氣不小,還很有性格,只做女裝雨衣,而且基本外套化,平時也可以穿出門,價格也在四五百歐元上下,也就是人民幣三四千元。英國的Hunter是靴子的老品牌,雨靴非常出名,雨衣只算是順便做做,售價基本在兩百多英鎊,折合人民幣也是兩千元左右。美國的TERra名氣不小,產品基本在400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幣三千多元。
當然,去商場那些眼熟的服裝品牌店,也能買到不錯的雨衣,價格也低一大截。比如ZARA,599元或399元的雨衣已經不錯。H&M的雨衣售價也是399或499元。
幾百或者幾千元一件的雨衣,其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力。這是因為人們對雨衣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實用性上,停留在「十幾塊錢一件,一件用十幾年」的思維裡。但在實際上,雨衣早已跳出單純的實用範疇,逐步外套化和時尚化。一件能當外套穿著上班的雨衣,早已成了穿搭的一種選擇。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