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昨天和今天(6月4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連續報導了夜間小攤(老羅的小攤,外賣小哥的新兼職,年輕父親的後備廂)的故事,後臺有許多網友給我們留言。
有人爆料,我家門口的烤串和香酥雞也都出來了;有人看到,夜市亮了機會來了,生活充滿了生氣;有人建議既要發展夜市,也要保護環境加強衛生管理……還有人感慨,這才是老百姓該過想過可以過的生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月三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看似時間漫長,其實一天一月一年瞬時就過了,我們真的需要回歸平常。
「我們要允許地攤經濟再次紅火起來,用法律保障普通百姓地攤經營、流動攤販的合法權利。」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社會學學會會長楊建華接受了小時新聞記者的採訪。
在他看來,杭州老底子過街串巷的商販們,可能是流淌在很多人記憶裡的一抹風景,也是這座城市的暖和善意。
流動商販也好,地攤經濟也好,給老百姓日常生活帶來便利,是基層百姓的重要生計手段,也是促進商品流通和市場繁榮的方式。更重要的,它創造了無數靈活就業的機會。這關乎城市的人氣、生機和活力。
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城市需要更漂亮更整潔,這些地攤漸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了。
不過正如很多人爆料的一樣,這幾天,家門口的夜攤似乎在陸續回歸。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活力。允許地攤經濟發展,是符合群眾的生活利益,更是尊重市場的內在發展規律。」楊建華說,要保經濟,當然也不能影響交通和環境衛生,不能回到髒亂差的局面。
也因此,這會極大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既要包容,促繁榮,也要引入更人性化柔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我有一次去國外的大型公園,很漂亮的地方,我捨不得走,不想去餐館,就在推車上買了熱狗填肚子,我覺得挺好。」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