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3點,家住南坪後堡的蒙明彬便和徒弟小陳一起,將早已滷好的豬頭肉、滷雞爪和烤鴨等食品一起搬運上車,運往附近的南坪東路、福利社車站以及解放碑中心路攤點。
擺地攤賺到第一桶金
6月2日,上遊新聞記者在南坪後堡看到蒙明彬時,他正在忙著上貨。
上個世紀80年代,蒙明彬出生於合川太和鎮。
「我從小就吃著表爺爺的燒臘長大。」蒙明彬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表爺爺在太和鎮上開了4家蒙燒臘店,蒙燒臘遠近聞名。
原本是體尖生的蒙明彬,因為沒有學費上體校,不得不前往廣州打工。他做過餐飲服務員、進過工廠當過技術工人,還當過遊泳救生員。
2003年,22歲的蒙明彬因為生了病回到重慶,憑著在廣州做餐飲期間學習的烤雞烤鴨技術,他開始在重慶菜園壩附近擺攤,由於人流量不大、擺攤虧了只剩下最後的原材料。
這時,跟他一起擺攤的朋友建議他去觀音巖擺攤,在這裡,他賺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當時,人們工資每個月差不多1200元左右,我一天可以賺500元。」
蒙明彬說,手裡有了餘錢,他買了冰櫃存放原料,同時買了一輛摩託車,用來跑攤。
「那個時候,大坪九坑子、南坪後堡,解放碑中心路、大渡口等地,我都有地攤,哪裡生意好,我就騎著摩託車往哪裡跑。」
慢慢的,蒙明彬的地攤,在滷菜行業有了一定影響。
繼承祖傳滷技成「地攤王」
在這些地攤中,蒙明彬發現南坪後堡的地攤生意最好。「多的時候,我一天一個攤可以賣20-30隻鴨子。」
蒙明彬地攤旁的小麵館關門了,蒙明彬乾脆把小麵館接了過來。慢慢地,蒙明彬先後把這附近的四個門面全部接了過來,地攤演變成了店鋪,他開始除了賣滷肉、烤鴨外,更多的是賣火鍋串串。
「當時這條街,到處是排隊吃串串和滷菜、烤鴨的人。」生意火爆,蒙明彬發現自己管理起來確實跟不上,滷菜、燒烤、串串什麼都有,最後,他決定砍掉串串,還是做回他的老本行滷菜。
他重新回到合川太和鎮,跟表爺爺認真學習了祖傳的老滷技術。學成回來後,他也分析了地攤經營存在的場地問題,於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辦法。
蒙明彬開始和路邊店聯營,他的滷菜攤擺在路邊店門口的紅線以內,小店經營上午,他的滷肉攤經營下午和晚上。
有了成熟的地攤經營模式,目前,他的蒙燒臘已經在後堡、南坪東路、福利社、銅元局老街、中興路、魯能新城等地有了9個地攤,同時,他還開展老滷技術培訓。
目前,他的徒弟已經有100多人,而這9個地攤除了他自己經營外,還有他的徒弟和親戚在經營,既解決了就業,又給了他們創收的路子。
感恩這個時代給了創業機會
如今,蒙明彬的產業越做越大。
「我非常感恩國家政策,可以讓我們免費擺地攤,給我一個創業的舞臺,我對地攤有一種情懷,想通過自己祖傳技術,把地攤經濟做出亮點。」
他說,現在雖然是地攤,但他做得非常開心,他有信心把地攤做好。高大帥氣的蒙明彬還自己開了抖音號,把每天的工作,用鏡頭記錄下來。
他說,17年的擺攤經歷,他深深體會到沒有這麼好的政策,就沒有他的今天,他要把自己的老滷技術搬到地攤現場,感恩回饋市民,教人們如何現榨菜油,現場做油辣子,現場滷雞爪等,市民回去也能自己做滷菜。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