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體內CPU」的微型醫療設備,可以讓醫生自定義診斷方式

2020-12-05 鎂客網

不同於現有的微型醫療設備,ATOMS更像是一臺在人體內的微型「主機」,讓你根據需要選擇使用其相應的功能。

關注醫療方面最新科技動態的人都熟知,此前已有技術可以實現「智能藥丸」,即醫療人員可以根據需要治療的位置,設定好其藥物打開時間,然後讓藥丸順著腸胃蠕動,到目標處擴散藥效,以實現針對性治療,從而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傷害。

但是一直以來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無法實現對身體病發處的精準定位和藥物在體內狀況的實時監測。目前,即便藉助於植入體內的微型醫療設備,也無法脫離線的控制,因此無論從操作難度上還是治療效果上,選用「智能藥丸」進行定向治療,目前來看都不是一項優選。

而近日,加州理工大學對外表示,他們借鑑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原理,研製出了一款名為ATOMS的微型醫療設備,可以解決使用「智能藥丸」中遇到的這一問題。此外,醫療人員可以根據治療需要,通過無線操控設置該設備,以讓其對身體病痛處進行精確定位或實時監測身體狀況。

MRI原理

關於MRI的原理,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人體是由原子組成,其中每個原子都有自己的震動頻率。人體內水的含量最多,而水含有氫原子,所以核磁共振主要就是依靠氫原子來成像。

因為人體內每個原子由電子環繞,故都可看做小磁鐵,而平常人體的氫原子都是無序地震動,且由於各方向磁性相互抵消,所以人體整體不體現磁性。

當把人體置於一個強的外磁場中,氫原子雖然仍按照自己的頻率震動,但方向與外界磁場保持一致,整體上體現磁性。此時,加入一個射頻脈衝,那麼與射頻脈衝頻率相同的氫原子就會產生共振,於是其振幅變大,相位也會產生改變,而其他沒有產生共振的氫原子相對來說振幅很小。當這個射頻脈衝消失後,這些共振的氫原子會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相位和幅度,在恢復過程中會發射出信號,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信號畫出人體圖像。

此處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關於發出信號氫原子位置的確定。磁共振圖像一般是512*512像素,而我們需要知道每一個像素的值才能畫出人體器官的斷面圖像,確定一個像素的位置,需要知道每一個像素點的三維坐標值。所以磁共振在X、Y、Z軸分別採用三個線性變化的梯度磁場,讓不同頻率的原子以一定梯度產生共振,從而輔助確定每一個像素點的位置。

ATOMS器件

ATOMS,即磁旋轉操作的可尋址發射機,該種微型醫療設備利用的原理恰恰就是磁共振成像中的一個關鍵性原理,即梯度磁場會使不同位置的原子在不同的頻率下共振,從而據此分辨出不同原子的位置。此處,研究人員要讓ATOMS充當的角色就是「原子」。

據了解,該矽晶片包含一組集成的傳感器、諧振器和無線傳輸技術,使其可以模擬具有磁共振性質的原子。

對此,研究人員Shapiro表示:「我們希望將此原理運用到ATOMS晶片上,然後讓其進入體內,這樣就可以通過操控,讓體內的ATOMS器件以設定的頻率發出射頻脈衝。此處,我們可以讓外部磁場與ATOMS的脈衝頻率相同,使ATOMS產生共振,以此識別該器件在體內的位置;或者該晶片本身產生的磁場可以讓其周圍的同頻原子共振,然後通過無線傳輸,我們就可以監測該器件附近的人體組織狀況。」

關於ATOMS核心晶片的工程設計,研究人員Emami指出:「在不改變集成晶片的數量的情況下,除了縮小晶片的大小,我們還希望該晶片的功耗非常小,這在工程製造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得仔細平衡好設備大小、消耗功率及精確定位這三項因素,以使該晶片發揮最佳性能。」

據了解,已經在小鼠體內測試過的原始晶片的表面積為1.4平方毫米,比一分錢小250倍,它目前包含磁場傳感器、集成天線、無線供電裝置和基於磁場強度可調整其射頻信號的無線傳輸電路。

現狀與未來

對於該晶片,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晶片功能是最初級的,隨著不斷的完善,它將會被打造為一種微型機器人,可以用於監測患者的胃腸道、血液或大腦,反映患者的健康狀況,或用於指示精確位置輔助針對性治療,即利用「智能藥丸」。

對此,Shapiro解釋道:「您可以使用數十個不同的設備在身體周圍對身體的不同參數狀況進行監測,但是體內一個ATOMS就可以實現精準定位並與外界輕鬆連接和傳輸所需要的信息。與傳統的微型設備相比,該設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集成功能,使未來的治療過程和監測過程更加方便和精準。」

總結

對於ATOMS,研究參與者Monge這樣評價道:「ATOMS是獨特的,因為它的運行原理使其要遠遠優於現有的任何微型設備。此外,工程上將所有組件集成到非常小的設備中,同時保持低功耗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暫且不論該晶片技術上的成就,單就晶片的原理這一項亮點,筆者就認為ATOMS已經十分出彩,還是十分期待該晶片最終可以為現有的醫療器械水平帶來一種質的變化,讓醫療領域也變得更加智能化,同時協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定向治療」。

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9月刊上有關於該新設備的詳細信息,主要作者是Emami實驗室的博士生Manuel Monge。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應用價值——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治療、手術、診斷和醫學成像,每一個應用都旨在應對醫學中的不同挑戰。微型機器人外科醫生的使用可以幫助減少侵入性手術,從而減少患者不適和術後恢復時間。 基於機器人超微的外形及前沿技術加速發展,微型機器人將在精準醫療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未來,許多疾病或將通過微小的機器人在血液中遊走、輸送藥物等來治療。
  • 網際網路醫療英文熱詞解讀: Digital Medical Devices
    何為醫療設備?醫療設備是一種工具、儀器、植入物、體外試劑等類似或相關的物品,用於診斷、預防、治療疾病等,不能通過人體的化學作用達到效果。而醫學藥物達到目標主要依靠藥理學、代謝或免疫學手段。而醫療器械是通過其他方式,比如物理、機械或者熱量。各種醫療設備在應用性和複雜性方面差異很大。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智能醫療裝備有良心_人們才可以放心
    導語:看似冰冷的醫療產品,也能溫暖人心。經過設計師的巧手,這些醫療產品操作無痛、治癒快速,有些產品更是達到了智能化,家人、醫生都可以第一時間關注患者的病情發展。小產品,也能發揮巨大的用途。   糖尿病患者的可穿戴設備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檢測血糖時,需要將針刺破皮膚。
  • 醫療AI 提高診斷效率,「數字醫生」為醫生減負又賦能
    ,百姓看病買藥不用出門,醫生篩查病患有了智能助手,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為醫患雙方提供了較多便利。智能成像 手術聯網提高診斷效率,打破空間局限,為醫生減負又賦能浙江麗水市人民醫院近日上線數坤科技研發的冠狀動脈CTA(CT血管造影)AI(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該系統利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可一鍵生成冠狀動脈的三維重建圖像,還可輔助醫生更快發現血管內斑塊,判斷斑塊性質,明確血管是否狹窄及狹窄程度,等等。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機器人平臺的小型化具有促進患者的醫學治療和診斷的潛力。這些微小的機器人「外科醫生」可以使人們能夠接觸到難以觸及的身體部位,並執行各種醫療方法。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取得了進步,但該領域尚未滿足的需求和重大挑戰之一仍然在於將這些工具轉化為廣泛的臨床應用。
  • 騰訊AI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了
    前幾天,我們推出了一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的AI輔助診斷技術。原本需要30分鐘甚至更久的帕金森病診斷過程,在這個AI技術的幫助下提速,只需要3分鐘就能完成。要診斷是否患病,需要經過一系列判斷。其中,有一個關鍵環節是基於一系列指定動作的完成狀況進行判定。傳統的診斷方式之一是通過帕金森評定量表UPDRS對患者進行評估。
  • 3D列印器官,重新定義「上帝之手」「星醫療」
    據介紹,他的團隊有能力在一小時內印製上千個微型器官。此消息一出,3D列印再次成為醫療領域關注的焦點,網友也對此滿懷好奇。那麼,3D列印將如何重新定義現有醫療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又將何時到來?我們以3D列印微型器官來詳細舉個例子:首先,科學家用可降解材料做出微型器官的支架,這些支架內埋有直徑為50微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的一半)的微型管道,為器官輸送營養物質;在搭建好支架、安放好器官後,就可以在上面塗抹一層「生物墨水」——這是一種細胞和水凝膠合成的粘液,像給蛋糕塗奶油一樣刷在支架上。
  • 史丹福大學研發AI醫療軟體,診斷肺炎竟比醫生技高一籌
    【AI星球(微信ID:ai_xingqiu)】11月30日報導(編譯:楊卟咚)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成像軟體,能幫助醫生診斷肺炎斯坦福機器學習小組讓他們的軟體和四位斯坦福放射科醫生進行 PK,並給了醫生每人 420 張 X 射線圖片。下圖的藍色曲線代表了程序的模擬結果,而橙色「×」則反映了放射科醫生的表現。
  • 關於醫療大腦、知識圖譜與智能診斷,這是最全的解讀 | 雷鋒網公開課
    現在我們的產品主要用在醫療機構這樣的B端,主要提供醫學輔助,不做診斷,結論由醫生把關,供患者參考。雷鋒網:醫療大腦包括什麼,可以具體解釋下嗎?張超:醫療大腦是個比較籠統的稱呼,簡單來說是一種知識庫,加上基於此的邏輯推理和計算。它可以泛指醫療從業人員的智慧總和。
  • AI輔助醫療診斷 遠程會診挽救數百生命
    專業的、有豐富經驗的醫生資源少,好的醫療資源集中等問題,讓很多病患看病難、求醫難。為了解決中小醫療機構專業醫生資源不足問題,益體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提供遠程心電平臺及專業會診服務。
  • 2014移動醫療深度報告(一)|乾貨|醫療|深度|網際網路|醫生|移動...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理解信息未來——網際網路及其他》對「開放的網絡」進行了定義。「開放的網絡」是指「可以進行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可以來自各種類型的網絡服務機構,而且,這種連接應該是沒有障礙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對用戶開放。用戶遵守網絡協議,便捷的聯入網絡,網絡可以隨時保持對用戶的開放。
  • 利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助醫生診斷病情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莫斯科市政府網站日前發布消息稱,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模塊正在應用於莫斯科的醫療系統。神經網絡可以在三周的時間內分析10萬份的莫斯科醫療數據。消息說,在三周的時間內,神經網絡分析了10萬份醫療數據。莫斯科副市長阿納斯塔西婭·拉科娃表示,數位技術極大地節省了醫生的時間。目前,超過3000名專家正在使用醫療診斷支持系統,所有市立的非兒童診所都已經推廣人工智慧技術。 消息指出:首先,這套系統可以幫助醫生做出初步的診斷。
  • 2020九大醫療突破「點亮希望」
    2020年最重要的醫療衛生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1.新冠快速檢測試劑 檢測新冠病毒的診斷測試可能需要數日才能出結果。但是,等待結果的這段時間至關重要。儘早發現新病毒可以發出信號,讓感染者自我隔離,並有助於接觸追蹤機制確認並通知密切接觸者。
  • 企鵝醫生聯合烯旺科技,破解基層醫療難題
    舉報   近年來,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的變革不斷在上演:線上購物替代實體開店,網約車替代了計程車,自媒體的風靡改變了傳統報紙書刊閱讀方式
  • 腦醫生AI影像平臺再發力 精準診斷技術造福群眾
    但對於國內廣大基層醫療機構而言,一個幾十萬人的區縣裡至多只有3至4名專業影像診斷醫生,各級醫院面臨著醫生看顱腦片能力不足、綜合診斷水平不夠及人才匱乏的現狀,很大一部分患者被迫前往大城市中心醫院去做影像診斷,從而加劇了基層廣大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自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來,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得以迅猛發展並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社交等領域快速推廣。 1.2 AI+醫療在傳統的醫療行業中,存在醫生培養周期長、誤診率高,醫院資源有限、效率低等問題,因此醫療已成為人工智慧行業最熱門的研究和應用領域之一。
  • 微型植入式無線設備:能夠提供飽腹感,有助於對抗肥胖!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醫療設備,該設備將有助於減輕體重,並且只需要簡單的手術就可以植入體內。背景肥胖由於其日益嚴重的盛行趨勢,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如今,肥胖已成為世界範圍內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五大因素,至少280萬的成年人由於肥胖相關疾病死亡。
  • 分子診斷IVD設備的發展史
    數字PCR技術出現後, 與生物信息學和微型加工技術關聯起來,發展速度很快。再後來出現了微流控技術和基因測序技術。基因測序技術經歷了一代、二代、三代,目前測序技術,仍然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生化診斷設備不同的地方,很大程度在於樣品前處理。
  • 向日葵加強遠程醫療及時性,實現早診斷早治療
    從北上廣就醫情況就可以看出,醫療資源都在集中在一線城市,如果是身處偏僻或醫療資源較落後的地區就比較困難。預防檢查也是如此。  (2)主控端:眼科專家端收到基層機構遠程診斷請求後,通過系統平臺的遠程診斷功能與眼科診室現場的電腦進行連接,無論專家在哪個城市均可像在本地一樣進行診斷:  ◆遠程診斷:查看現場拍攝的患者眼底照片並對症狀進行分析;  ◆遠程攝像頭:通過攝像頭查看現場患者所使用的眼科設備是否準確,並指導患者使用;  ◆雙向語音對講:專家端與現場患者實時語音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