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被迫求生的時候,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本身幫不上什麼忙,那就多一些克制和同理心,切莫上演「親者痛,仇者快」的悲劇。
川普威脅、澳大利亞調查、印度的封殺令……TikTok正經歷著至暗時刻。
早在年初的時候,TikTok還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標誌性案例,字節跳動被視為第一家全球化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當下卻陷入了前途未卜的迷霧中。
詭異的是,TikTok在海外市場舉步維艱之際,國內的網際網路上卻上演了魔幻的一幕:無數網友跑到張一鳴的微博下施展網絡暴力,諸如投降派、軟骨頭、跪太快等刺耳的聲音瞬間爆發,甚至逐步演變成了對張一鳴的人身攻擊。
倘若把時間軸再拉長一些,字節跳動的遭遇並非孤例,聯想、中興、騰訊等都曾面臨國內和海外雙面承壓的困局。
01
被「潛規則」的中國企業
一面是Facebook的瘋狂抹黑,一面是川普政府的強取豪奪,針對TikTok的圍獵可謂史無前例。
然而這樣的潛規則,對中國科技企業而言並不陌生。
華為在美國市場的處境毋庸贅述,繳納了天價罰單的中興仍然腹背受敵,數十家中國企業被列入了」實體清單」,哪怕是被網友們戴著有色眼鏡審視的聯想,也同樣遇到過不公平的「潛規則」。
比如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後,本就應該繼承IBM跟美國政府籤訂的採購合約,但美國眾議院的一些議員以威脅美國安全、聯想是中國政府支持的企業為由,要求將聯想集團從美國政府採購名單上剔除出去。
這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時間節點,彼時的聯想剛剛開啟全球化徵程,一旦被美國政府剔除採購名單,不只是失去上億美元的訂單,還可能對品牌形象和企業聲譽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聯想的國際化將陷入到不確定的風險中。
聯想是幸運的,那時候的國際形勢遠沒有現在複雜,在作出「中標的聯想 ThinkCenter產品在美國本地及墨西哥生產」的承諾後,聯想拿回了理所應當的訂單,然後開啟了乘風破浪的全球化時代。目前聯想海外市場的營收佔比已經超過七成,連續多年把持著全球PC 市場份額霸主的地位。
不同的是,2006年的網際網路還很小眾,還是少數精英群體的陣地,仍然可以聽到不少理性的聲音,聯想的全球化一度被視為民族企業的範本。但2020年的網際網路早已是多元聲音雜糅的輿論場,盲從者的力量似乎碾壓了理性的思考。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裡對輿論的描述:「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結果常常是可悲的,就像質疑TikTok是「投降派」的聲音出現後,不少網友在微博上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跟風,以至於此前都不知道TikTok是何物。何況TikTok並不是唯一被投阱下石的對象。
就像某市場調研機構給出「聯想二季度市場份額不敵惠普」的報告後,不少國內網友對聯想口誅筆伐,言辭間甚至不乏對惠普的溢美之詞。暫且不討論報告的客觀性,僅僅是「挺惠普黑聯想」的魔幻現實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試想如果中國沒有聯想這樣的力量,一旦美國作出PC禁售中國的決定,將陷入怎麼樣的被動局面?可能被戴爾、惠普等壟斷市場;可能讓中國的電子消費行業倒退十年以上......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意味著數據安全的裸奔。
更可怕的不是盲從,而是站錯了立場。
02
「本地化」曾是唯一路徑
聯想、字節跳動等被押上輿論的「法場」,或許還要歸咎於進入全球市場時所選擇的「本地化」策略。
楊元慶坦陳聯想是一家高度本地化、國際化的跨國公司,被網友斷章取義解讀為「聯想不是一家中國企業」,然後被貼上了「美帝良心想」的標籤;TikTok被定義為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卡爾佛城的美國企業,即便傳出了「遷都」的消息,也沒能安撫下網友們的怒火……
有人調侃說「人的本質是複讀機」,當大眾看到一個相對佔主導地位的言論時,下意識被擾亂了腦迴路,然後像鸚鵡般模仿相同的話語發聲。這樣的結論比《烏合之眾》還要激進,卻著實揭示了國內網際網路輿論的現狀。
那麼,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企業」應不應該全球化呢?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一個國家全球地位的上升,與誕生在這個國家的全球化企業是緊密關聯的。1968年日本躍居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應的時間正是索尼、東芝、豐田等日本企業的國際化徵程。中國的GDP總量在2010年正式超越日本,也是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化探索的時間拐點。
對應到中國企業在海外頻頻遭遇的「潛規則」,註定了全球化是件知易行難的事,文化壁壘、制度差異、市場監管等挑戰讓中國企業應接不暇。中國企業為了跑通「出海」之路,漸漸形成了兩種主流的路徑:
一種是模式輸出,將國內被驗證的商業模式帶到海外市場,藉機收割海外的市場紅利,諸如阿里巴巴、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早期的出海路線均可歸為此類,只是結果往往未能掀起太大的風浪。
一種是經驗複製,將國內的經驗帶到海外市場進行本地化創新,積極適應當地市場的規則進行運作,比如華為、聯想、TCL等科技企業的路線,被證實是中國企業全球化探索的唯一路徑。
原因也不難理解,不同的市場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用戶習慣,不同的市場規則,想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必須要遵循當地的法則,進行因地制宜的變通。
中國企業想要在海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本地化」是跳不過的一環。
回頭來看,聯想們蹚出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卻犯了一點意識不到的錯誤:既要在海外市場鬥力鬥智,也要在國內學會「賣慘」來安撫吃瓜群眾的情緒。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為全球化戰略的成功,成了國內網際網路輿論的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