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始皇傳位給了誰,一直是個爭論焦點。
有人認為,他傳位給扶蘇,司馬遷的《史記》說,秦始皇讓扶蘇回國主持葬禮就是證明;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傳位給了胡亥,西漢早期的《趙正書》說,胡亥的皇位是秦始皇死前認可的。
想要搞清楚真相併不容易,不過答案也許就在秦始皇留下的「半份」遺詔,以及他死前的大巡遊中。
秦始皇的「半份」遺詔
秦始皇死前,留下一份遺詔,上面只寫了12個字:
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
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公子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然後回到鹹陽主持秦始皇的葬禮。
根據大眾常識,歷朝歷代的傳位詔書,一定會在上面寫上繼承人的名字,但秦始皇的遺詔卻沒有傳位的意思,像是一份沒寫完的殘詔。
但是,司馬遷卻在《史記》中寫道:「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表明這份遺詔已經寫完封印了,只是沒來得及交給送信的使者,秦始皇就駕崩了。
那麼,秦始皇的遺詔到底寫沒寫完,是不是還有什麼秘密隱藏其中?
其實,沒有什麼秘密,只是很多人不了解秦朝當時的傳位機制以及秦始皇的深思熟慮。
秦朝傳位,君主很難獨斷專行
首先,嬴氏王族歷來的立儲立君原則只有一條:唯才是繼。
大家都知道秦法嚴苛,必須立品行兼優的人,這樣才能確保秦法的實施,眾所周知,扶蘇在朝中有很好的口碑,為人剛正守孝,是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其次,對於立儲立君,朝中元老大臣和皇親宗室的選擇權比重相當大。
秦朝最忌諱的就是在皇帝病危的時候獨斷傳位,這在後代十分普遍,但在秦朝卻十分罕見,即便是秦始皇,也不會輕易乾綱獨斷。
因此,秦始皇才有了那道語焉不詳的詔書。他認為,憑藉扶蘇的才幹和多年的磨練,朝中支持者必定是絕大多數,而且,這麼寫也完全符合元老大臣商議立君的傳統。
秦始皇的遺詔大有乾坤
另外,這份「殘詔」也看出了秦始皇對立君這件事的深思熟慮。
有人說秦始皇老糊塗了,立的詔書沒頭沒尾,還讓趙高鑽了空子,但其實秦始皇正是為了保護詔書、保護扶蘇才這麼寫的。
秦始皇深知,一旦把繼承者的名字寫在詔書裡,那麼這封詔書不一定會安全送到扶蘇手裡,而他防範的人就是丞相李斯。
李斯和扶蘇政見不合,朝中也多半認定扶蘇和蒙恬是一派,李斯又是一派,因此秦始皇特意沒寫上繼承者的名字,然後讓另一個心腹趙高送往,為的就是讓扶蘇安全回到鹹陽。
可惜在這件事上,秦始皇沒看清趙高的真實目的,可以說趙高和李斯都是他防備的人,只是他對李斯更不放心,退而求其次,他選擇了趙高。
大巡遊的秘密
還有一件事也能看出,秦始皇是有意傳位扶蘇的,那就是他死前的大巡遊。
巡遊之前,秦始皇的身體已經出了狀況,但他還是帶病上路,一路經過雲夢、吳郡、琅琊、平原津,然後病逝沙丘。
如果秦始皇沒有突然病重,他是繼續巡遊還是返回鹹陽呢?
聯想到在此之前一年,秦始皇將30萬大軍交給公子扶蘇,讓他駐守九原、上郡一帶,如果秦始皇此次巡遊有意北上再回鹹陽,又是什麼結局?
我想你肯定猜到了,秦始皇帶病巡遊,就是要在有生之年,親自上陣犒賞扶蘇,這也宣布了扶蘇毋庸置疑的繼承者身份。
只可惜,秦始皇的身體支撐不到他再前往上郡,只能匆匆返回鹹陽,留下一道殘詔。而命運之神就此偏離了跑道,讓千古一帝折在了立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