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趙高屠盡嬴政子孫,為何獨留子嬰一人?一個秦國最大的陰謀

2021-01-13 歷史裡的女人

隨著《大秦賦》熱播,秦始皇再度成為熱議的焦點,人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他的蓋世奇功,更悲嘆於僅僅存在世界14年的大秦王朝。

《大秦賦》是一部勵志的歷史劇,並沒有交代秦朝是如何滅亡的,不過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趙高和胡亥篡奪了本該是公子扶蘇的皇位,對嬴政的子孫大肆屠殺,唯獨留下了子嬰。

胡亥趙高屠盡嬴政子孫,為何獨留子嬰一人?其實,這是秦國一件最大的陰謀。

秦始皇子孫各個慘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平臺逝世。臨死前,秦始皇囑咐趙高,讓扶蘇回鹹陽主持葬禮,這明顯是繼承人的信號,但這邊始皇一閉眼,那邊趙高就和胡亥竄了位。

秦始皇可以說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卻給子孫帶去了無盡的屠戮。

首先被絞殺的就是公子扶蘇。

這是胡亥集團最大的敵人,沒想到對付他卻沒費吹灰之力。趙高只憑一道假詔,就將扶蘇賜死於朝外。

胡亥繼位後,又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開始大肆殺戮。

他前後將22個兄弟和10個姐妹全部處死,連坐者數不勝數。

其中有幾個公子在史書中留下了名字,因為他們是少數幾個敢於反抗的人。

第一個是公子高。

他本想逃跑,但發現無路可逃,於是主動上書求死。

其實這是一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妙計,胡亥對公子高頓時生出憐憫之心,但這卻被老謀深算的趙高識破,最終公子高被賜死,懸梁自盡。

第二個是公子將閭三兄弟。

其他被斬首的公子,平日舉止不端被輕易斬殺,但三兄弟沒有任何過失,因此大聲抗議。

但命運不會因此而改變,胡亥還是痛下狠手,三人拔劍自殺。

有人說這幫孩子也太輕生了,怎麼不知道反抗?

其實這也怪秦始皇,他統一了六國,再沒有讓公子們政治避難的諸侯國;他不分封諸子,公子們沒有任何朝外勢力,他們又能如何選擇?

不過,在眾多公子中,唯獨子嬰沒被屠殺。

關於子嬰的身份,有三種說法,即扶蘇之子、胡亥之兄和始皇之弟。不論是何身份,每種身份都對胡亥有相當大的威脅,可為什麼他可以置身事外?

子嬰獨活之謎

秦始皇死的時候,知道內幕的只有趙高、胡亥以及少數幾個近身宦官。趙高為了穩住局勢,暗中遊說丞相李斯讓他放棄扶立扶蘇的想法。

趙高勸動了李斯,讓他成為了賊船上的一員。

雖然李斯被迫擁立了胡亥,但他和趙高還不算一路人。趙高的目的只有一個,不顧一切獨攬大權,而李斯成了他第一個絆腳石,很快兩人反目成仇。

李斯不斷向胡亥諫言,要他除掉趙高。可是,深諳官場之道的李斯竟然敗在了趙高的手上,全族被斬首示眾。

李斯為何會敗?因為趙高捏住了李斯的命脈,這命脈的關鍵就是子嬰。

子嬰為人忠孝,在朝中有一定根基。對比子嬰,胡亥施行嚴苛酷刑,百姓民不聊生,如果這時候趙高把子嬰推向王位,簡直是眾望所歸。

為什麼是趙高勤王而不是李斯呢?因為趙高手裡有秦始皇的遺詔。

當然,這份遺詔究竟在不在趙高手上,無人知曉。但趙高說他有,李斯為了自己是聲譽也會認為他真的有,更何況趙高心思縝密,或許真的秘密保存了遺詔。

一旦趙高拿著遺詔向天下公布,當初都是李斯和胡亥謀權篡位,他趙高忍辱負重扶立子嬰,形勢對李斯是何其不利。

而這一切,在展開大屠殺的時候,趙高就已經留好了後手。留下子嬰的性命,是為了配合遺詔對付李斯的叛變。只要除掉丞相,帝國將完全落入趙高的手中。

萬萬沒想到,精明一世的李斯沒能算計過趙高,也難怪秦始皇對趙高始終高看一眼,其深謀遠慮的心機和滴水不漏的手腕,著實非一般人能及,可惜心術不正毀了秦朝。

相關焦點

  • 秦亡後嬴政族人有多慘?28個子女無一倖免,至今嬴姓不足2萬人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王朝締造者,統一華夏第一人。10年滅六國;統一度量衡;30萬大軍北驅匈奴;50萬秦人南下百越;修長城以戍邊;挖靈渠而開疆;五巡山東撫天下;長生難求崩沙丘。 李白為之讚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秦國宰相李斯,暮年卻遭腰斬,家裡還被挖地三尺,令人唏噓
    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幹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裡可以大幹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於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並不是讀書人的想法。
  • 秦時明月:月神成為秦國的護國法師,原來是東皇太一的驚天陰謀!
    秦時明月作為國產動漫的佼佼者,有著超高的人氣和精彩的劇情,電影源於生活,動漫也是一樣,是源於我國的歷史,其中就有我國歷史的百家爭鳴的現象,諸子百家以儒家,法家為最大的兩個學派,而陰陽家當時也是很有名氣,秦王嬴政就用陰陽家來輔佐自己的治國,很受秦王信任的護國月神其實就是東皇太一的一個陰謀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在《大秦賦》第一集中,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憤怒的趙王打算殺死秦國質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子楚)及其兒子嬴政作為報復。關鍵時刻,趙國商人呂不韋賭上身家性命帶著子楚倉皇出逃,期間險些被追擊的趙國軍隊殺死。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呢?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長信侯嫪毐就是這僅有的七人中其一。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
  • 李斯位高權重為何終屈服於趙高,害了自己的女婿 扶蘇公子
    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早期李斯巡遊中的秦始皇病重後立下遺詔,讓蒙恬大將軍獨掌軍權,公子扶蘇趕回首都鹹陽主持始皇帝的葬禮,然而事情並未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大公公趙高密謀丞相李斯篡改了遺詔,賜死了始皇帝的大兒子扶蘇和戍邊大將軍蒙恬,改變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為秦國二世而亡埋下伏筆。令人奇怪的是,李斯為何會與趙高聯手篡改遺詔害死自己的女婿呢?
  • 曾經在趙國一同做質子的嬴政和姬丹,最後為何反目成仇
    荊軻刺秦王荊軻受燕國太子姬丹指使,去秦國刺殺嬴政,結果大家都知道,以失敗而告終。這裡想說的是燕國太子姬丹與秦王嬴政之間的愛恨情仇。具體歷史細節不做考究。並曾山盟海誓,許下諾言,兩人永遠交好,嬴政也承諾,如若他當王,秦國將永不侵犯燕國。
  • 揭棺後為何一片譁然
    說到秦始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本可以將秦國一直帶得繁榮昌盛下去,但是事與願違,他萬萬沒想到秦二世的暴政引發了農民起義,大秦自此也消失於歷史舞臺,讓後人為他感到惋惜不已。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有兩個較為著名的兒子,他們分別是公子扶蘇和胡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嬴政除了這兩個孩子外,一生共有多達33位子女,其中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女兒,她就是嬴陰嫚。對於這個女兒,秦始皇嬴政可謂是相當的喜歡,畢竟父親喜歡女兒是一種天生的事情,尤其在民間還留有「女兒是父親上輩子小情人」的俗話。
  • 嬴政初戀?華陽陰謀?趙姬、不韋、贏係反對?
    【大秦賦】隨著嬴政的即將弱冠之年,劇情再度開啟到一個新的篇章,正如歷史所記錄的那般,所有歷史上著名事件都在失態初顯等待時機成熟將一件件發生。本文,我們以【大秦賦】中張魯一飾演的嬴政成年後秦國形勢進一步發生變化的劇情前後做淺述分析!如果劇情不上映華陽太后重新登場的劇情,不了解歷史的人恐怕日後都不會再有她登場的機會?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為何他一直不立皇后呢?成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規定了度量衡,搞了長城,徵服了匈奴和南方,那麼又有征服到自己的初戀,有沒規定自己的三宮六院的規矩呢? 帶著這些疑惑,我們先翻開司馬遷的《史記》,看看歷史書中的秦始皇私生活又是如何度過的。
  • 聰明的李斯,為什麼不支持扶蘇,反而要對於胡亥「情有獨鍾」呢?
    戰國末年,由於秦國吸引人才的政策,使得各國的有志之士紛紛千萬投靠,而這時候李斯自然也成為了其中之一,在經過多年的打拼之後,李斯終於坐上了丞相的高位,輔助秦始皇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不過在兩位皇位繼承人的態度上,為何放棄賢明的扶蘇不選,反而幫助一無是處的胡亥呢?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沒落一直沒有好轉,秦國君主傳到了秦獻公這裡,秦國積貧積弱到了極點,又加上連年對外的戰爭,秦國衰亡已成為必然趨勢。但,秦國出了一個秦孝公,一切的厄運似乎嘎然而止。不過,戰國時期入秦為官的山東士子下場都不好,為何他們還爭著去送死?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入秦山東士子的下場。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秦國。但秦國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 卻最終倒在了嬴政歸秦之前?
    人,會在成長的環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和對目標的渴望,有些事別人灌輸給予的,而有些事經過自己的思考過後得出來獨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寶貴的人生之志。當覺悟之後,很多人都會終生踐行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