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大的謎團「扇貝去哪了」終於被解開:北鬥衛星定位揭開獐子島公司作假真相,虛增利潤1.31億元。
過去幾年獐子島一直是A股一朵「奇葩」,「扇貝去哪」更是成了A股一個老梗,幾乎每年都會因為養殖的扇貝去向問題上幾次熱搜。2014年以來,獐子島出現4次離奇的大規模減產,每次獐子島都振振有詞,理由分別是遭遇「冷水團」扇貝跑了,或者「餓死了」、「熱死了」,更誇張的是,某年還說去年逃跑的扇貝今年又回來了,還拐帶了野生扇貝。這樣來來回回,反覆無常的表態看得人瞠目結舌,只能說在愚弄股民上,這樣的公司實在太有想像力。
獐子島如此明目張胆的造假,為何能一犯再犯,挑戰投資者智商和監管部門的權威?其有恃無恐的背後原因無非是扇貝養殖在海底,不是陸地上養殖的牛羊,誰也沒辦法去海底一個個把扇貝數清楚,當然是獐子島自己說投放了多少扇貝苗就多少,說減產就是自然災害原因。這樣的大規模造假當然早就引起懷疑,數年來曾經有不少券商研究員去獐子島實地考察,但基本都是「望洋興嘆」。
現在證監會出手了,用北鬥衛星定位揪出了確鑿無疑的做假證據,並且證實2016年獐子島實現「帳面盈利」成功摘帽,完全是弄虛作假耍的財務把戲。
根據媒體報導,證監會採用了高科技手段抓作假:
調查人員調取了獐子島2017年秋測船隻的衛星定位數據,發現獐子島發公告聲稱完成了120個調查點位的抽測工作,實際上抽測船隻並沒有經過其中60個點位,船隻根本沒有在這些點位執行過抽測。公司故弄玄虛,憑空捏造「抽測」數據,掩蓋自身庫存資產問題。
調查人員的具體做法是,藉助北鬥導航定位系統,選了兩家第三方機構,對採捕船衛星定位數據進行作業狀態分析,還原採捕船隻的真實航行軌跡,復原公司真實的採捕海域並計算面積。通過不同科學分析方法,兩家機構得出相互印證的結論,復原的捕撈航行軌跡高度一致。
通過高科技手段,結合財務分析,獐子島的作假手段終於被扒皮:2014、2015年獐子島已經連續兩年虧損,於是2016年獐子島通過刻意少報採捕面積虛減成本,將利潤轉正,實現摘帽,2017年再宣稱扇貝逃跑、死亡,將前一年的虛減的成本轉移到2017年計為損失。並且在此期間其主要股東多次套現,總共套現了7.4億元!
鑑於此事的惡劣影響,證監會對獐子島作出了定格處罰,對獐子島公司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採取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此外,獐子島大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因犯內幕交易罪,被重罰1200萬元,追繳投資發展中心非法所得1131.6萬元。
可惜獐子島違法期間新《證券法》尚未實施,對獐子島罰款60萬元已經是頂格處罰,如果按照新《證券法》,以獐子島做假帳、虛假披露這樣的行為最高可以罰款1000萬元。
對於投資者來說,辨別一家上市公司的價值常規手段是分析財報,尋找財報中那些與行業普遍情況相違背的反常數據。而對於農牧業公司投資者尤其要警惕,這樣的公司造假相對容易,而且受到自然環境、流行疾病的影響非常大,已經不止一次有這樣的公司出現業績變臉。
對於PE/VC類投資者來說,考察項目最重要的當然是深入實地,同時更需要盡調人員有豐富的相關行業經驗,很多問題瞞得過搞金融讀財報的,但是瞞不過行業專家的眼睛。試想,如果去獐子島盡調的券商研究員們有豐富的漁業經驗,獐子島這樣的騙局怎麼能騙得了他們?獐子島怎麼會一度被追捧至A股最貴股票的地位,並且有那麼多券商給出「買入」評級?
對於行業盡調問題,天首集團投資天池鉬業的過程可以作為範例。在礦山投資的過程中,天首搭配了專家型和管理型專家組成的團隊,讓有豐富礦業運營管理經驗的專家成為投資團隊的重要成員,讓專家去判斷礦山的經濟價值,分析儲量、開採條件、難易程度、成本、盈利邊界等專業問題,從多維度來控制風險,實現對項目的「投研管盈」,這也是天首在投資方面與別的金融機構最大的不同。
天首集團副總裁王雲鵬表示,投資礦山項目,首先礦山至少需要基本的證照齊全。
其實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比如國土資源部門的批覆、環評水評、林業部門等一系列的文件。另外專業的設計院、勘察設計院出具的報告是不是詳實的、可信的。在疫情期間長期不能出差的前提下,對於這種專業材料的評估,天首集團在這個領域當中肯定是稱得上專業的。
在天首集團的帶領下,天池鉬業進一步為季德鉬礦完善了各類生產手續材料和各級政府批文
天首也會利用起視頻工具,在跟一些工業製造企業的控制人、財務總監層級視頻會議中,天首要看工廠、廠房的生產狀況,要有大概的直觀了解。最終項目要能成,還是要依賴於實地盡調走訪,以及對於一些細節的把握。
天首的團隊分兩大類,礦山方面有特定領域中的專家型團隊和管理型團隊。王雲鵬推崇的團隊構成模式是,讓真正有豐富實體行業管理經驗,或者有運營經驗的人成為投行團隊重要的組成成員,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另外一部分是專業的金融人士。
圖為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赴天池鉬業蒞臨指導
因為如果是純做金融的,就是靠眼睛看,就好像沒有下到水裡,只是站在岸上看人家遊泳,這是兩個感覺。
天首是一個開放的公司,對於項目的評判也藉助了很多外部的券商和銀行的投行體系、市場上比較成熟的投資公司等合作機構的外力,共同進行項目篩選、推進、整合。
對於礦山核心的判斷是它具不具備經濟價值,它的儲量、開採的條件、難易程度、成本耗費,項目盈利邊界是多少?
未來幾年當中看全球和國內的經濟走勢決定了它的價格起伏變化,那麼這個價格能不能始終維持在我成本線之上?
這個周期有多久?
一旦出現了衝擊,能不能抵禦風險?
我的管理團隊能不能夠支撐這樣一個項目的運作管理?
所以天首要從多個維度來評判。 過去很多機構投資其實核心就是看儲量,看地下到底是不是埋了這麼多煤,埋了這麼多鐵,有這麼多桶油,這個不是天首關注的核心點。就算地下可能有60噸黃金,但是通過探測發現這60噸黃金當中只有一噸是具備開採條件的,剩下的59噸部分能開採,但是開採難度很高,成本上升很大。那麼項目也是通不過的。
金鉬股份、亞東投資對天池鉬業共同增資5億元,省長視頻籤約,中國政府網報導
在天首做的礦產資源領域當中專注投資的機構比較少,很多金融企業可能是打著跟礦山企業合作的旗號,實際做的是明股實債,核心還是做借貸。所以真正說深入下去,天首是以股權投資,甚至將它納入體系當中這樣的投資思路,然後共同經營管理,有這樣思路的企業很少。
另外礦山投資也要清楚全面了解其中的風險。
礦業企業有兩件大事,第一是環保,第二是安全生產,這兩個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刻刻要繃緊身形。
礦山畢竟是一個地質上不可再生的資源,會有環保方面的風險、。今天擺在很多礦業生產企業面前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環保。政府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除了經濟上造福地方百姓,也不能進行環境破壞,所以就是要邊經營邊治理。為什麼吉林省要把天首的礦山做成標杆企業,就是打造綠色礦山。在工程建設方面,無論內部的採礦區、選礦區,整個標準都是按照目前即便不是全球最先進,也絕對是全國領先的礦業企業建設標準去做。
安全生產方面,合作機構為天首輸入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天首可以跟全球頂尖的設備生產廠商合作,用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方案去實現未來生產經營安全、環保的達標。
可以這麼講,天首制定的標準一定是超過政府給定的最低標準。在環保和安全這兩塊,一定要高於政府的要求,才能確保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