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間,昔日「水產第一股」獐子島發公告稱,最近一次秋季抽測顯示,之前投放培養的扇貝出現「集體暴斃」,死亡率在90%以上,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存貨減值風險。
熟悉這一劇情的不止是投資者,還有監管部門:這一風險提示公告發布20分鐘後,深交所就發出了關注函,要求其說明最近抽測是否合規、有沒有隱瞞、會不會對今年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今天回應稱,從抽查情況看,扇貝是剛死的,判斷依據是軟體組織還附著在扇貝殼上,目前這一事件對財務影響不確定。
2014年,獐子島就因「扇貝跑路」震驚市場,公司公告稱,原因是受幾十年一遇的冷水團影響,當年獐子島巨虧近12億元。
2018年,獐子島扇貝又爆出「餓死」事件,這一年,獐子島的業績由原本預測的近1億元盈利,變為7.23億元的虧損。這也引來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
2019年,獐子島一季報顯示,又虧了4000多萬元,相當於其2018年全年的淨利潤,理由依然是「扇貝跑路」。扇貝跑了,海參來湊,今年10月,獐子島還被媒體曝出在伏季休漁期採捕海參,用來增添全年報表利潤等。
對於獐子島的扇貝連續劇,監管部門也持續關注,今年以來,獐子島已經7次遭到深交所質問。證監會也在今年7月認定,獐子島存在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虛假記載、未及時披露信息等問題,對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並對獐子島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
對於此次「扇貝暴斃」是否涉嫌做假暫且不論,單單從上半年證監會已經處罰的那次來看,第一財經評論員馬元認為,現行的法律法規還是需要修改,因為現行的此類財務造假的定格處罰只有60萬元。過輕的違法成本,令許多上市公司敢於在財務上造假。
另外,現行的監督機制過於單一,馬元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麼多蟲子靠一隻啄木鳥來抓,肯定是忙不過來的。言下之意就是,單靠證監會一家機構對幾千家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實在有些力不從心。應該發動市場中的各種機制從旁協助,或許股票市場的蛀蟲可以被抓得更乾淨些。
至於這次的扇貝暴斃是何原因,馬元表示還需等到進一步調查結果的出爐。真希望這是一次事故,假如這次還是故伎重演的話,那未免也太讓投資者傷心,讓吃瓜群眾審美疲勞了吧!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黃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