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寥寥數日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 因扇貝「花樣受災」聞名A股的獐子島又添新劇情。
11月11日晚間,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獐子島」)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11月8日-9日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匯總,已抽測區域2017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對此,深交所迅速下發關注函,要求獐子島說明上述風險是否對其2019年度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以及底播蝦夷扇貝在10月末至今短時間內出現較大面積死亡的原因、發現減值跡象的時間等。
據獐子島公告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公司共採捕底播蝦夷扇貝17.8萬畝,其中2016年底播蝦夷扇貝3.1萬畝、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14.7萬畝,底播蝦夷扇貝累計採捕量4558.66噸,平均畝產25.61公斤。從截至10月末的採捕作業生產、產銷量數據以及蝦夷扇貝產品狀態看,底播蝦夷扇貝並未出現異常情況。
公告提到,基於抽測現場採捕上來的扇貝情況看,底播扇貝在近期出現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貝殼比例約佔80%以上。死亡時間距抽測採捕時間較近,死亡貝殼與存活扇貝的殼體大小沒有明顯差異,大部分死貝的殼體間韌帶具有彈性,部分殼體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軟體部分。
獐子島稱,公司貝類資源養護事業部為了準確制定2020年底播蝦夷扇貝產量預算,於11月3日對部分底播區域蝦夷扇貝存量進行了拖網摸底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個別區域扇貝出現死亡現象。為進一步掌握底播蝦夷扇貝目前存量情況,公司於11月7日啟動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目前相關分析工作正在進行,但尚未能獲知導致本次蝦夷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
對於上述災害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影響,獐子島表示,截至目前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尚未完成,具有不確定性,公司針對抽測已出現的狀況積極組織專家及時找出原因,並加速完成抽測,理清整體可能遭受的損失。同時,獐子島也提醒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獐子島於10月14日回復深交所時表示,2017年度底播蝦夷扇貝投苗於2019年進入收穫期,本年度計劃收穫採捕約20萬畝,結合2019年春季抽測數據、本年實際採捕數據以及預計存量等數據測算,不存在減值風險。
在此次扇貝大規模受災之前,類似的劇情已在獐子島三度上演。
2014年10月,獐子島公告稱,2011年與2012年的底播海域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異動導致的自然災害影響近乎絕收,獐子島集團因此巨虧8.12億元。這一事件被戲稱為「扇貝跑路」。
2018年1月,獐子島的扇貝又「餓死」了一批。根據當時的公告,由於2017年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最後誘發大量扇貝餓死。2017年的業績由原本預測近1億元的盈利,變為7.23億元的虧損。
4月27日,獐子島發布一季報,公司一季度虧損4314萬元,這一數字相當於其2018年全年的淨利潤。公司稱,主要是受2018年海洋牧場災害影響,2016年及2017年底播的蝦夷扇貝可收穫資源總量減少。
更值得關注的是,獐子島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在2018年2月被證監會立案調查。7月10日,獐子島公告稱,因涉嫌財務造假等原因,證監會對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對獐子島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
據證監會調查結果顯示,獐子島及吳厚剛等人涉嫌財務造假、虛假記載以及未及時披露其他信息等問題。其中,獐子島披露的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關於底播蝦夷扇貝2017年終盤點情況的公告》和《關於核銷資產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公告》涉嫌虛假記載;獐子島披露的《關於2017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的公告》涉嫌虛假記載;對2017年全年業績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未及時進行披露。
獐子島成立於1992年9月,於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主營業務為水產養殖業、水產加工業、水產貿易業、冷鏈物流業等,主要產品包括蝦夷扇貝、海參、鮑魚、海螺、海膽。據獐子島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11億元,同比下滑4.44%;淨利潤虧損3402.69萬元,虧損額同比增加245.53%。
11月11日收盤,獐子島報收於3元/股,下跌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