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的影子有多長:談黃仁宇和高曉松的謠言「宋朝年收入上億貫」

2020-09-05 李子寒泉

無論是學者,還是文化名人,對於顯而易見的錯誤不加覆核的向大眾傳播,其實都是造謠者,只不過有的人屬於主動造謠,有的人屬於無意思的被動造謠。「宋朝年收入達到上億貫銅錢」,就是一個非常典型、源遠流長的謠言。

黃仁宇以學者身份所寫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所宣傳的:

宋代的記載顯示,到11世紀中期每年國家的預算已經達到12600萬緡到15000萬緡之間。

再到高曉松在《曉說》中胡說八道所說的宋朝和明朝的財政收入差距是一億五和幾百萬的差距。

再到現在打著文化名人名號的吳鉤所寫的《宋:現代的拂曉時刻》所寫的:

而兩宋的歲入,基本上都保持在一億(貫石匹兩)以上。

以上,都是不負責任的謠言。

而謠言重複一千遍,似乎也成為了事實,導致現在網絡歷史圈很多人對於宋朝的經濟情況進行毫無上限的猜測。其實,宋朝由於自身的軍事至上體制需要大量的經費,在商業上管制很少,也很活躍,但是遠遠達不到後世所說的那麼富裕。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時刻,宋朝的財政都是收不抵出的,並沒有後任猜測的那麼所謂站在了現代的拂曉。

春景貨郎圖

對歷史數據的濫用是危險的,它常常用貌似客觀和理性的數字來掩飾其背後的簡化、模糊和不確定性。任何對於歷史的量化都是有前提條件的,不考慮前提條件而隨意玩弄數字遊戲,最終會成笑柄。並且,在理解任何量化數據時,一定要確定自己真正弄清楚這個數據的實質,才能使用。

對於歷代中國人口數字、土地數字、財政收入等量化數據的理解,尤其需要謹慎,不然就會像高曉松等不學無術者一樣,說多少錯多少,說是講歷史,其實是講文學。

對於宋朝財政收入數據的理解,必須釐清兩個基本概念:標準財政單位和通貨膨脹。這兩個基本概念清楚了,將會少很多關於「富宋」的疑惑。

一、標準財政單位

對於宋朝標準財政單位的理解,常常有兩點誤區,而這兩點誤區,在經典謠言」北宋歲入最高的時候是一億六千萬貫,南宋到孝宗朝政權穩定後是8000萬貫。(折合4000萬兩)」中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1、將貫、匹、兩、斤、條、株、顆這個混合的統計單位作為宋朝一年的「貫」的收入。

例如所謂的「北宋歲入最高的時候是一億六千萬貫」就很典型,按照《宋史·食貨志》的記載:

天禧末…………而天下總入一萬五千八十五萬一百…………;

這就是很典型的混合統計單位,因為古代的財政收入一直是以實際用途為第一價值的,無論是皇帝還是財政官員都不太在乎其貨幣價值。這是談論古代財政史的一個最基本的知識,約等於數學中的九九乘法表,只需要翻一翻《宋史·食貨志》就能一目了然。例如中的熙寧五年的數據:

《宋史·食貨志下八·互市舶法》

再例如也有《宋史·食貨志下八·互市舶法》中所說的:

歲約獲五十餘萬斤、條、株、顆。

但是這麼基本的知識,無論是黃仁宇還是高曉松,都一無所知,實在讓人感到遺憾。至於為什麼黃仁宇、高曉松都將宋朝的收入定到一億五千萬貫,其實來自還是《宋史·食貨志》:

天禧末…………而天下總入一萬五千八十五萬一百…………;
皇佑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


海船紋青銅鏡(現藏國家博物館)

之所以會出現一億多收入的情況,是因為王安石變法之後,改變了統計口徑,以前只統計錢財收入,而王安石開始使用貫、匹、兩、斤、條、株、顆的混合統計單位。例如王安石變法之前的至道年間,《宋史·食貨志》記載為:

至道末,天下總入緡錢二千二百二十四萬五千八百…………;

至道末年(公元997年)的兩千多萬,到天禧末年(1021年)的一億五千萬,國家收入短短二十四年翻了七倍,稍微想想就知道必然是統計口徑出現了變化,而不是實際收入翻七倍。

因此,如果有人再向你推銷什麼「宋朝財政收入上億貫」,你直接跟他說:

去《宋史·食貨志》裡面把單位看清楚再出來嗶嗶。

成都交子·匯通天下(四川美術館)

2、宋朝的標準財政單位是「貫」,而不是銅錢貫。

黃仁宇就是在這個上面栽了大跟頭,直接認定有宋一朝的財政收入都是由銅錢「貫」計量的,從而導致其談論宋朝財政的時候,基本每一句話都是槽點。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從來沒有出現過所謂的「以銅錢緡(貫)作為標準的財政計量單位」。北宋時期銅錢是主要貨幣,但是由於北宋貨幣的割據性,成都府、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是專用鐵錢的,而陝府西路和河東路銅鐵錢兼用;而到了南宋,紙錢的「緡」或者「貫」才是基本的財政單位,銅錢幾乎很少用,且紙錢的「緡」和銅錢的「貫」兩者的價值逐漸分流到不可以道裡計。因此所謂的「南宋到孝宗朝政權穩定後是8000萬貫。(折合4000萬兩)」,就是典型的犯了第二個錯誤,誤把「貫」當成銅錢「貫」來計算,而紙錢的一「緡」有些時候連十分之一銅錢「貫」都不值,兩者安能直接等價?

宋「太平金寶」金錢

二、通貨膨脹

很多人認為南宋經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基於一個誤區:誤把貨幣發行量當做實際購買力,將貨幣價值當做永恆不變的常量,而忽視伴隨南宋從始到終的通貨膨脹現象

其實,按照他們吹南宋經濟的思路,我們現在可以直接認為委內瑞拉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也是發展最好的國家,畢竟短短數年,其以貨幣計算的國內經濟已經實現了千百倍的增長,這是真正的吊打世界。

宋朝倉皇南渡之後,由於銅礦枯竭、北方產銅區的丟失,南宋政府在1136年即使收斂了民間的銅器,也只鑄造了銅錢40萬緡,並且很多都是折十折五的大錢。南宋的經濟基本靠紙幣支撐,銅錢弱化到了邊緣。而紙幣和銅錢的計量單位雖然都是緡(貫),但是兩者越到後來相差越大,到了第十八界會子的時候,二百貫還不夠買一雙草鞋,而到第二十六界會子的時候,幣值已經貶值為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

為了將這種通貨膨脹表現得更加直觀,可以看全漢昇在《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中的「宋末紙幣流通數量圖」:

宋末的通貨膨脹

可以看到,從宋孝宗到宋理宗,其流通紙幣的數量近似指數型增長,這種大規模的濫發紙幣,來源於南宋對外作戰的軍費所需,其直接後果是紙幣價值直線下降。

以濫發的紙幣和其他朝代的真金白銀作比較,我認為沒有任何意義。

這種忽視通貨膨脹而只做簡單的數學大小比較的方法,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推導。例如日本京都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著名漢學家桑原騭藏因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渡時宋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而到淳熙末年增加到六千五百三十多萬緡,就歸功於對外貿易的強盛,其實則絕大部分是通貨膨脹的關係。

三、對明朝財政的誤解

而關於明朝財政,誤解同樣很多,很多人都向高曉松一樣,認為明朝的常規年收入只有幾百萬兩白銀。

這個誤解是把所謂的戶部太倉庫收入當做全國總收入。但是,將太倉庫的收入當做明朝的總收入,只能說對明朝的財政體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明朝的戶部不是如今的財政部,它的收入只是整個明朝中的一塊,其它各部門,例如兵部、工部、禮部,以及皇宮大內都有自己收入不菲銀庫。

明洪武八年「馬良造」五十兩銀錠(來自博物中國)

明朝中後期,稅賦分兩大塊:實物和非實物(白銀)。即使在一條鞭法推行了之後,實物徵收(例如供給宮中的白糧)依然是十分龐大的一個數字(在1600年左右,每年解送至宮中府庫的各種供應,價值四五百萬兩白銀。一部分供應由田賦而來,一部分則來自於對裡甲的徵索(《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並且,即使是白銀徵收,也不僅僅有太倉庫這一項。除了太倉庫,兵部太僕寺、工部節慎庫、皇宮的內庫等,其白銀收入也十分龐大。

兵部太僕寺:

其實際收入至正德八年增至近18 萬兩,嘉靖七年達36 萬餘兩,之後增長更快,相繼突破40 萬、50 萬、60 萬、70 萬大關,至隆慶二年高達78 萬餘兩,隆、萬以降有所減少,但仍保持在40 萬至60 餘萬兩之間。而常盈庫中的存銀量在正德初就達一百萬餘兩,至嘉、隆之際高達一千餘萬兩。

工部節慎庫:

節慎庫歲入工部四司各種名目的銀兩總數在八十萬兩以下。例如隆慶三年的記載:該庫每歲收銀七八十萬兩。

皇宮的內庫:

最大的進項是漕糧折色的金花銀,最開始是四百萬石漕糧每石折色0.25兩,總計100萬兩。萬曆年間又加了二十萬兩。並且,後來的官田折色也一起解收至內庫。另外,馬尼拉大帆船進口的白銀,政府也是有收稅的,只不過按照明朝慣例,稅並不高,「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東西洋考》),這部分銀子也是解收到了內庫。

明崇禎八年「御馬監」象牙腰牌(來自博物中國)

對於非實物收入,僅供奉給皇宮的白糧,在江南五府就為20萬石。其它的例如皇木、貢茶等,開銷也是十分巨大。

並且,由於明朝地方政府的財政基本屬於自己負責,除了一部分稅糧留存作為經費以外,一些其它的物資徵派和差役的白銀折納,也是自己的收入。例如:知府轎夫費銀二十兩;布政使司筆筏銀十八兩等,這些都是要加派到裡甲之中。

經濟史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一一個似是而非的一億五來概括宋朝財政、幾百萬來概括明朝財政,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就像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彭小瑜所說:以極簡的方式談歷史是可怕的

相關焦點

  • 宋朝的「一千貫」是多少錢?可以兌換多少人民幣?看完你就知道了
    我們可以推想漢代串錢的場景:一個人將一千文錢串在一根繩子上面,為了防止錢散落和保證錢的數量充足,因此必須要將繩子兩頭給連接起來。而保管的時候,又是怎樣的呢?很簡單,錢既然已經成了串,無論是存還是取,其放置的方式都應是懸掛狀!「懸掛」,亦可為「吊」,所以人們稱官方的一貫錢為一吊錢。那麼,歷史上的「一貫錢」就真的有一千文這麼多嗎?當然不是。
  • 《海綿寶寶》諷刺造謠的一集:造謠一張嘴,謠言滿天飛
    天才商人蟹老闆很敏感察覺到了新商機:辦八卦報有賺頭。 說幹就幹,蟹老闆連夜組裝了印刷機,決定辦一份轟動全城的水果報。 一張泡芙老師等紅綠燈的照片,再配上"駕校教練飛車狂飆"的字眼,直接讓泡芙老師的駕校沒了生意。
  • 黃仁宇寫出了最暢銷的歷史書,卻也留下無數爭議
    我們在這個日子來跟大家聊聊黃仁宇,不僅是一個功成名就的黃仁宇,還有留下諸多爭議的黃仁宇。文末,我們還特別準備了「彩蛋」,請學界幾位老師談了談他們對黃仁宇及《萬曆十五年》的看法和思考。你如何看待這本風靡時代、暢銷不衰的歷史著作?你是否也是經由黃仁宇先生愛上了歷史?歡迎你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高曉松談圍棋:Alpha GO贏不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圍棋高手
    自從Alpha GO橫空出世擊敗李世石、零封柯潔以來,有很多人對於Alpha GO的棋力佩服不已。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Alpha GO贏不了古代棋手。比如著名學者高曉松就曾說過:Alpha GO贏不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圍棋高手。是嗎?
  • 不過聖誕節只需要一場人工降雨即可,比造謠實用有效
    大約從今往後沒有什麼蘋果,也沒有什麼聖誕樹,也不可能有什麼聖誕優惠,更不談聖誕幽會,所謂失身夜的誇張之論也該歇了,吃飯比其它都重要。 但這樣的謠言不僅是玷汙了九年義務教育,更是玷汙了我們的社會,直到今天這樣的謠言高度密集的喧囂塵上,抵制什麼東西講求的是求真,而不是造謠。
  • 造謠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帳號來自境外!是誰在趁疫亂華?
    圍繞著新冠病毒,圍繞武漢病毒研究所,謠言洶湧而至,越來越離譜、也越編越邪門。就說黃燕玲,僅是因為在一個名為「診斷微生物學科組」的網頁上,缺少了她的照片,便有造謠者稱: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做賊心虛」,故意抹去信息。再看所謂洩露病毒,就更是無中生有,相當離奇。謠言荒誕,但其背後的影子卻日漸清晰。
  • 宋朝到底有多富裕?用地球1.9%的面積獨佔世界80%GDP
    眾所周知,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為富裕的朝代,它的富足超越了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無論是秦漢晉還是元明清,在它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在世界的角度來看,宋朝國土面積280萬平方公裡,地球陸地總面積為1.9億平方公裡,用地球1.9%的面積獨佔了當時全世界80%的GDP!
  • 如何辨別漫天飛的謠言!
    面對抗疫中的各種網絡不實信息,希望大家相互提醒:誰在製造謠言——1、壞人,造謠是他們的職業,通過謠言混淆視聽、挑動對立、製造民怨、引發恐慌等,終極目的指向黨和政府;2、騙流量的自媒體人,他們通過杜撰聳人聽聞的事件吸引不明真相的人關注和評論,客觀上這些人造成的危害不比那些職業造謠的人小;3、第三類人是那些無聊、無知的普通網民
  • 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裡的經濟學
    兩宋300餘年凡18帝(末代三帝名存實亡),改年號57次,鑄年號寶文錢43種(不包括大小和書法等版別變化)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銅錢為主要貨幣的朝代。北宋最高年份銅錢鑄造額約500萬貫,是唐朝天寶年間32萬貫的17倍。宋仁宗時,把大量農田交給私家地主和農民經營,每畝地最初作價約為2貫540文,而宋朝一個中下級官員的年俸大約25貫左右。
  • 施一公「被造謠」背後的套路
    對此,施一公回覆:「不實謠言,不攻自破。」娃哈哈官方微博回應,這是不實報導,「文章內容對施一公教授、宗慶後董事長及相關機構已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我們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以名人的口吻造謠、靠名人效應吸引眼球是老套路。網上流傳著不少署名為「白巖松」的語錄,白巖松本人澄清過,絕大多數不是他說的。但是,造謠者仍樂此不疲,謠言段子從未消停。
  • 這個老掉牙的謠言別再相信了
    「最近不要在外面吃東西,尤其是大盤雞、燒烤和涼拌菜」……近期,一則「吃大盤雞會感染愛滋病」的▼實際上,這是一則不折不扣的「老謠言」。根據搜索結果顯示,這則謠言至少早在2008年就已出現在網絡上,雖然很快進行了闢謠,但「滴血食物傳播愛滋病」的謠言並沒有消失。在那之後,幾乎每年都會被人拿出來炒作一番,內容也逐漸演變出不同城市的多個版本。荒唐離奇的不實信息幾年間不斷重複傳播、持續發酵,不僅誤導了公眾,也對愛滋病患者造成了傷害。
  • 肯德基起訴10個造謠微信號 "6個翅膀8腿雞"系謠言
    原標題:肯德基狀告10個微信號   長期遭受網絡謠言困擾的食品企業開始反擊。繼娃哈哈起訴網絡謠言發布人後,肯德基近日一紙訴狀將10個涉嫌造謠的微信帳號告上法庭,並要求共計350萬元賠償。這是記者昨天從肯德基方面獲知的消息。
  • 高曉松:一天我去找金星,發現哥們變成了姐們
    高曉松說,我跟金星是好哥們,有天我去拜訪他的時候,她穿著一套粉睡衣,說,嗨,以後我們就是姐們兒了。認識金星的時候,高曉松還是個大二的學生。他聽說有個叫金星的男孩,筋骨很軟特別會跳舞,就琢磨著得認識一下。
  • 高曉松與劉慈欣談《三體》,全程被懟,網友戲稱:「有點尬」
    其實,高曉松在節目中的提問標準還是很有水平的,不幸的是,這次是劉慈欣坐在他對面,他眼中的宇宙比高曉松的「遠方」要遠得多。高曉松問:「你對人類感到悲觀嗎?」他想了想,搖搖頭說:「沒有。」這樣一個高層次的問題,卻得到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答案,不禁讓人有種文藝青年一拳打在科技上的直男「棉花」裡。但高曉松沒有放棄,他接著問道:「看了你的作品,人類是如此的愚蠢以至於他們好了傷疤後,就會忘了疼痛。」結果,劉慈欣直接回答說:「說這話的人可能只看過《三體》。」
  • (原創)釣魚釣出了謠言
    網絡謠言的產生方式有很多種,想出名,炒作,無聊,或者利益相關。這都是大家所熟知了謠言產生的方式,大家面對謠言都會自覺的去求證和闢謠,但是有一種謠言是大家不自覺不經意之間就轉發和傳播,那就是「釣魚貼」。上個月有網友發了這麼一條微博,石家莊出事了,17、18歲的男偷渡客強姦14歲的同伴女同學。媒體靜悄悄,倒是驚動了中央。並配了一張美國網站的截圖。
  • 國內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有劇毒?謠言老梗了!
    記者注意到,這篇網文發布於公眾號「海那邊原創集結號」,它有一個勁爆的標題——《中國賣鹽的是**》。而和題目相比,其內容更是聳人聽聞。文章描述了一位餘教授的經歷,他稱自己幾年前有段時間總是感覺到胃口不好、發悶,不想吃東西,「一位中醫說我中焦不通。另一位老中醫摸著我的脈說,你怎麼胃火這麼大呢?」
  • 如何分辨謠言?
    如何分辨謠言?2、要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特別容易讓人心潮澎湃的東西,細思其中,你會發現邏輯混淆,邏輯不通。這種是靠拉動人的情緒來造謠。3、找到事實基礎。謠言就是是有悖於事實的東西。只要找到事實基礎了,這樣,就能分辨沒有事實基礎的謠言。4、有些謠言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但卻非常模糊。這就是故意讓你不知所措。這種就要提高警惕了。
  • 利用疫情造謠情節嚴重者被繩之以法!為何方方依然穩如泰山?
    文/樸一吹 【1】疫情期間謠言四起,成為威脅網絡環境的一大汙染源。 近期,一則「網傳廣州白雲、越秀有1000多外籍人員核酸檢測為陽性」消息被瘋轉,據廣州市白雲區警方調查,此消息毫無根據,系謠言。4月12日,警方已對謠言發布公司負責人戈某及員工進行了法制教育。 什麼是網絡謠言?
  • 就在昨天,高曉松「翻車」,直播遭網友怒
    說實話,高曉松有一些脫口秀的內容還是不錯的,人因為經歷的原因,見過不少世面知識淵博,只是有的時候太過喜歡表達,而且有些戲說內容放到公開場合上講真的不是很合適,過猶不及,就會言多必失。高曉松近幾年已經很少在做音樂方面的工作,而是活躍在各個綜藝上,比如說《奇葩說》,比如說他自己的節目《曉說》,用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傳達一些正能量的內容。但是對於他的感情問題,還是有很多人在關注。
  • 十二星座的放飛自我,當如高曉松談馬雲唱歌,勇敢做自己
    由高曉松量身創作,尹約填詞,馬雲與王菲首次合作獻聲。歌曲以悠揚灑脫的氣質和兩人默契的演繹,致敬了中國傳統武學之道,闡釋了馬雲所力行的人生哲學。歌曲於2017年11月3日發行。 這兩天高曉松談馬雲唱歌是一個搜索量很大的熱點,據聞11月30日的2019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高曉松稱,曾為馬雲和王菲創作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