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失聯
摘 要
回顧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傳教史,不可迴避的是,「有太多的是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的姿態」,這也是我們今天中國教會在邁向全球宣教的路上要特別需要提防的。
文 | 王璐德
回顧基督教2000多年的全球發展史,和它的宣教史是分不開的。中國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從漢朝就有使徒多馬入華的傳說,之後歷經唐朝景教、元朝也裡可溫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晚清入華的新教,可以說,中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上千年作為宣教地的歷史。
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和基督徒群體的成長,中國教會也逐漸成為全球基督教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之一,並且也有中國的基督徒陸續開始走出國門把福音帶出去,參與普世宣教。
日前,一位服事數十年的牧者Y牧師分享和提醒說,中國基督徒在參與普世宣教時不要走西方宣教國家的老路,避免他們曾經犯過的「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者的錯誤姿態。
他還強調說,在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也要更為尊重自己的文化,「中國基督徒首先要認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中國教會當然要參與傳教,但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
Y牧師回顧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時代,表示「那個時代我們要客觀中正地看。」
「我們不能片面得只是說任何一方面,它的確一方面是大國沙文、殖民時代的產物,那個時候不能迴避的是是一些傳教士的確覺得自己代表著當時最高等的文化,有那種不健康的優越感,當時中國處於西方殖民我們的這樣大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人認為的恥辱。一方面它同時也帶來當時全球的進步。」
「所以,這種兩面性,1949年之後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基督徒在對待這段傳教史的態度上都是很糾結。」
而對於歷史上曾經西方傳教士帶有的「帝國沙文主義」色彩和「徵服者」的姿態,自1970年代至今,「西方教會已經開始很多反思了」,尤其是在針對亞洲、南美等各地傳教時「沒有尊重當地的習俗和文化」,引起很多的討論和反思。
Y牧師談到曾經給自己留下很深印象的一個電影《傳教》(The Mission)。這是一部1986年由英國拍攝的電影,它講述的是18世紀一位天主教團體耶穌會的傳教士在南美傳教的故事。
它獲得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2007年4月,該片被英國《教會時報》(Church Times)選為「前50最好的宗教電影」之一,也被列入「梵蒂岡電影清單」中「宗教」分類中的15個最好的電影之一。
電影講的是1740年代一位天主教的西班牙籍的耶穌會修士加百列神父(Gabriel)帶著傳教的使命隨著西班牙軍隊徵服南美。西班牙軍隊在徵服南美時非常殘酷,當地土著使用的冷兵器,西班牙軍隊使用的是熱兵器,直接就是血淋淋的殺了很多土著人。這位加百列神父是很有良心的,在和當地土著多次接觸之後被感動,他背叛了西班牙軍隊,加入了土著反抗西班牙軍隊。
這部電影反映了曾經西方教會大航海時代後在向其他地區傳教時曾經遇到過的一些真實情況。這個電影本身也是1970年代後西方對於傳教歷史中殖民者心態的反思。
Y牧師提醒說,回顧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傳教史,不可迴避的是,「有太多的是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的姿態」,這也是我們今天中國教會在邁向全球宣教的路上要特別需要提防的。
他談到自己多年來也接觸過不少來中國的西方宣教士,其中不乏很多質樸單純來服事的,也「見過不少內心有很多優越感的人,他覺得『我是來宣教的,你們只有信基督教、而且是『他那種基督教』才能怎麼樣怎麼樣,還得是他的『那種基督教』。」
「正是這種心態,讓不了解基督教的很多國人對此反感,比如認為基督教是西方侵略中國的工具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非基運動就有過,這是當時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自發的對於這種徵服式的基督教的一種反擊,表達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於這種所謂的『基督教優越感』的反感。」
「今天,我們不能走這樣的老路。」Y牧師強調說:「我們今天中國教會當然要宣教,但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
「我認同宣教,但是我不認同那種方式。我們當然可以說我們信的是唯一真神,但要通過愛和生活來見證,而不是言語和力量的徵服。」
「宣教的方式有很多,宣教最好的方式是你的生活怎麼見證耶穌,你怎麼活出耶穌的樣式,你當然也可以通過講的方式,這個不可或缺,但人是有限的,人的有限性很強,即使一個事情不同的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闡釋。只是口頭上的辯論和徵服是沒有力量的。所以,重要的是真實地活出信仰,去幫助當地人。」
Y牧師認為,他看到不少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在參與世界宣教時複製太多歐美曾經的風格和路線:「我們在重複,尤其是城市教會在做時本身有一種基督教文明的優越感和徵服者的姿態,跨文化宣教時說當地人你們信的是假神、你們的信仰和文化有嚴重的問題。這是刻意完全吸收西方的東西。要知道,即使現在在北美也是只有極端基要和右翼的教會才會這樣做。」
「我們回顧下西方歷史,是否可以提醒下大家,參與傳教這樣的心智沒問題,但是能否真正謙卑下來,帶著愛去幫助別人。」
他舉例談到近年來中國教會關注的回宣,說到「我寧願去穆斯林國家不是直接宣講基督教的教義,而是真實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這是一種真正的愛他們。」
他再次談到要在傳教時避免一種不正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就是覺得因為我代表的是一種基督教文明,我這種文明更發達。我接觸了一些國內的文化人和城市教會,他們就是有這種想法,覺得基督教文明才是最先進的文明。其實放在歷史長河裡面,西方只是在近200-300年工業革命之後才領先世界,而且不能說西方現在的發達僅僅是基督教帶來的,有許多的因素帶來的。」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莫名的優越感阻礙了真正的福音傳播。
「我們在看西方教會史的時候要學習教訓,當我們在給鄰舍宣教的時候要避免這個教訓。」Y牧師強調說,「不是我反對宣教,而是說宣教要講方式方法,不能把自己當成是唯一真理。現在我們一些國內的教會不少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方式方法,而且是西方過時的方式方法。這是需要注意的,在參與普世傳教時不要走西方的老路。」
中國基督徒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認同自己的根
Y牧師接著談到,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在面向普世宣教時避免優越感和徵服者的心態,在面對自己的同胞時更是要如此,尤其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認同感。
「中國的基督徒首先要認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Y牧師說,「在面對中國文化的時候,不要貶低,而且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
「中國文化在世界任何文化面前並不低等。其實西方人很羨慕我們的文化,只不過我們近代錯過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在科技這些方面比較弱。但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人文關懷、審美等方面並不差。我們作為中國的基督徒,要以我們的文化自豪。」
「另一方面,福音帶給我們的更新是中國文化缺乏的一面,就是關於拯救和對人的有限性的承認。中國的文化歷來講究聖人,但是聖人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去做,所以反而現實中講究功利的時候更多,孔子並不是完人。但耶穌是活出神的完全的聖愛,我們說我們相信神,神的本質是愛。只有每個人得到耶穌所給我們的那個聖愛,人和人、人和世界才能和平相處。
Y牧師認為,這一點是基督文化可以帶給我們生長在中國文化之下的人的更新。「我們不能說我們歷史悠久,就都不需要汲取各種優秀的文化了。」
他特別提醒說,在面對中國文化時,基督徒不能被很多錯誤的觀點誤導。比如「基督徒裡面有一種流行的觀點,就是中國如果不悔改,必然滅亡,因為中國文化就是龍文化,龍就是魔鬼,所以是不得救。」
「不少國際人士都來問過我怎麼看待這個觀點,我說一定要解釋清楚。中國說的龍和西方的龍是不一樣的,是翻譯的誤導帶來的,這反映了當時傳教士狹隘的心態。龍在中國文化裡面代表榮耀、權柄、力量等,中國文化的龍這個概念在西方是沒有對應的詞,西方的龍是利維坦、怪獸的意思。所以,從最初的翻譯開始就是一種誤導。」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這麼燦爛的文化不可能沒有神的啟示在裡面。」Y牧師以神學中的啟示論闡述說,「就像神學談到啟示,分為特殊啟示和普遍啟示。以前我們人類看神好像是隔著帘子,我們只是認為耶穌完整的把神啟示出來,這是特殊啟示。而關於普遍啟示,神在大自然和許多民族的文化裡面的都有。我們在中國文化裡面的真善美裡面,可以看到有神的啟示在裡面。」
「中國的歷史有幾千年,延續這樣長的文明在世界上是很少的。而且在這幾千年歷史裡面,中華文明也是很先進的文明。」Y牧師進一步說到,「中華文明對於西方的社會變革曾經有過很多的幫助。我曾經讀神學時學習西方的歷史課時,記得很深刻的是課上很強調造紙、印刷等等這些中國古代的發明對於歐洲改革、宗教改革有很大的意義。這些是我們自豪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看到和承認我們自己的文化裡面這些好的讓我們自豪的東西。不能說『自己是基督徒了,就不是中國人』了。在我看來,『你到底先是基督徒,還是中國人』這其實是一個偽爭論。這是故意假設成兩者是對立的,但其實這可以是不對立的,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我出身就是中國人,我成為基督徒是說我有了這個信仰了。這是兩個層面的事情。」
「我們教會和基督徒在中國是少數群體,我們還沒有被中國的大眾、文化界完全接受。」Y牧師實事求是得談到現狀,他認為,這更需要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有一個平和、謙卑的態度」去和非信徒大眾和文化界去交流,「如果把中國文化斥責是低級的,那是很容易引起反感的,因為文化是中國人很看重和自豪的一部分。」
愛心和謙卑才是傳福音的真正利器
最後,Y牧師表示,我們真正可以徵服別人的只能靠著謙卑和愛心。
「我們只能用愛心徵服別人。」他說到,在我們給鄰舍傳福音時要有一顆謙卑的心。「基督信仰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謙卑。這種謙卑是骨子裡的謙卑,就好像當你面對一個浩瀚的宇宙時你不能自誇什麼。我們人常常犯一個錯誤,不懂得謙卑。」
「人必須謙卑。福音書中耶穌說了很多,主說我們要迴轉像小孩子。」Y牧師表示,當我們帶著謙卑的姿態去靠近鄰舍時,福音的力量也可以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
為防止失聯
關注基督時代備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