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中國基督徒傳福音時當避免「帝國沙文主義」 和「徵服者...

2020-11-24 基督時報

為防失聯

摘 要

回顧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傳教史,不可迴避的是,「有太多的是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的姿態」,這也是我們今天中國教會在邁向全球宣教的路上要特別需要提防的。

文 | 王璐德

回顧基督教2000多年的全球發展史,和它的宣教史是分不開的。中國作為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從漢朝就有使徒多馬入華的傳說,之後歷經唐朝景教、元朝也裡可溫教,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晚清入華的新教,可以說,中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上千年作為宣教地的歷史。

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和基督徒群體的成長,中國教會也逐漸成為全球基督教越來越重要的力量之一,並且也有中國的基督徒陸續開始走出國門把福音帶出去,參與普世宣教。

日前,一位服事數十年的牧者Y牧師分享和提醒說,中國基督徒在參與普世宣教時不要走西方宣教國家的老路,避免他們曾經犯過的「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者的錯誤姿態。

他還強調說,在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也要更為尊重自己的文化,「中國基督徒首先要認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中國教會當然要參與傳教,但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

Y牧師回顧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時代,表示「那個時代我們要客觀中正地看。」

「我們不能片面得只是說任何一方面,它的確一方面是大國沙文、殖民時代的產物,那個時候不能迴避的是是一些傳教士的確覺得自己代表著當時最高等的文化,有那種不健康的優越感,當時中國處於西方殖民我們的這樣大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人認為的恥辱。一方面它同時也帶來當時全球的進步。」

「所以,這種兩面性,1949年之後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基督徒在對待這段傳教史的態度上都是很糾結。」

而對於歷史上曾經西方傳教士帶有的「帝國沙文主義」色彩和「徵服者」的姿態,自1970年代至今,「西方教會已經開始很多反思了」,尤其是在針對亞洲、南美等各地傳教時「沒有尊重當地的習俗和文化」,引起很多的討論和反思。

Y牧師談到曾經給自己留下很深印象的一個電影《傳教》(The Mission)。這是一部1986年由英國拍攝的電影,它講述的是18世紀一位天主教團體耶穌會的傳教士在南美傳教的故事。

它獲得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2007年4月,該片被英國《教會時報》(Church Times)選為「前50最好的宗教電影」之一,也被列入「梵蒂岡電影清單」中「宗教」分類中的15個最好的電影之一。

電影講的是1740年代一位天主教的西班牙籍的耶穌會修士加百列神父(Gabriel)帶著傳教的使命隨著西班牙軍隊徵服南美。西班牙軍隊在徵服南美時非常殘酷,當地土著使用的冷兵器,西班牙軍隊使用的是熱兵器,直接就是血淋淋的殺了很多土著人。這位加百列神父是很有良心的,在和當地土著多次接觸之後被感動,他背叛了西班牙軍隊,加入了土著反抗西班牙軍隊。

這部電影反映了曾經西方教會大航海時代後在向其他地區傳教時曾經遇到過的一些真實情況。這個電影本身也是1970年代後西方對於傳教歷史中殖民者心態的反思。

Y牧師提醒說,回顧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傳教史,不可迴避的是,「有太多的是帝國沙文主義和徵服的姿態」,這也是我們今天中國教會在邁向全球宣教的路上要特別需要提防的。

他談到自己多年來也接觸過不少來中國的西方宣教士,其中不乏很多質樸單純來服事的,也「見過不少內心有很多優越感的人,他覺得『我是來宣教的,你們只有信基督教、而且是『他那種基督教』才能怎麼樣怎麼樣,還得是他的『那種基督教』。」

「正是這種心態,讓不了解基督教的很多國人對此反感,比如認為基督教是西方侵略中國的工具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非基運動就有過,這是當時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自發的對於這種徵服式的基督教的一種反擊,表達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於這種所謂的『基督教優越感』的反感。」

「今天,我們不能走這樣的老路。」Y牧師強調說:「我們今天中國教會當然要宣教,但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

「我認同宣教,但是我不認同那種方式。我們當然可以說我們信的是唯一真神,但要通過愛和生活來見證,而不是言語和力量的徵服。

「宣教的方式有很多,宣教最好的方式是你的生活怎麼見證耶穌,你怎麼活出耶穌的樣式,你當然也可以通過講的方式,這個不可或缺,但人是有限的,人的有限性很強,即使一個事情不同的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闡釋。只是口頭上的辯論和徵服是沒有力量的。所以,重要的是真實地活出信仰,去幫助當地人。

Y牧師認為,他看到不少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在參與世界宣教時複製太多歐美曾經的風格和路線:「我們在重複,尤其是城市教會在做時本身有一種基督教文明的優越感和徵服者的姿態,跨文化宣教時說當地人你們信的是假神、你們的信仰和文化有嚴重的問題。這是刻意完全吸收西方的東西。要知道,即使現在在北美也是只有極端基要和右翼的教會才會這樣做。」

「我們回顧下西方歷史,是否可以提醒下大家,參與傳教這樣的心智沒問題,但是能否真正謙卑下來,帶著愛去幫助別人。」

他舉例談到近年來中國教會關注的回宣,說到「我寧願去穆斯林國家不是直接宣講基督教的教義,而是真實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這是一種真正的愛他們。」

他再次談到要在傳教時避免一種不正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就是覺得因為我代表的是一種基督教文明,我這種文明更發達。我接觸了一些國內的文化人和城市教會,他們就是有這種想法,覺得基督教文明才是最先進的文明。其實放在歷史長河裡面,西方只是在近200-300年工業革命之後才領先世界,而且不能說西方現在的發達僅僅是基督教帶來的,有許多的因素帶來的。」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莫名的優越感阻礙了真正的福音傳播。

「我們在看西方教會史的時候要學習教訓,當我們在給鄰舍宣教的時候要避免這個教訓。」Y牧師強調說,「不是我反對宣教,而是說宣教要講方式方法,不能把自己當成是唯一真理。現在我們一些國內的教會不少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方式方法,而且是西方過時的方式方法。這是需要注意的,在參與普世傳教時不要走西方的老路。」

中國基督徒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認同自己的根

Y牧師接著談到,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在面向普世宣教時避免優越感和徵服者的心態,在面對自己的同胞時更是要如此,尤其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認同感。

「中國的基督徒首先要認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Y牧師說,「在面對中國文化的時候,不要貶低,而且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

「中國文化在世界任何文化面前並不低等。其實西方人很羨慕我們的文化,只不過我們近代錯過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在科技這些方面比較弱。但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人文關懷、審美等方面並不差。我們作為中國的基督徒,要以我們的文化自豪。」

另一方面,福音帶給我們的更新是中國文化缺乏的一面,就是關於拯救和對人的有限性的承認。中國的文化歷來講究聖人,但是聖人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去做,所以反而現實中講究功利的時候更多,孔子並不是完人。但耶穌是活出神的完全的聖愛,我們說我們相信神,神的本質是愛。只有每個人得到耶穌所給我們的那個聖愛,人和人、人和世界才能和平相處。

Y牧師認為,這一點是基督文化可以帶給我們生長在中國文化之下的人的更新。「我們不能說我們歷史悠久,就都不需要汲取各種優秀的文化了。」

他特別提醒說,在面對中國文化時,基督徒不能被很多錯誤的觀點誤導。比如「基督徒裡面有一種流行的觀點,就是中國如果不悔改,必然滅亡,因為中國文化就是龍文化,龍就是魔鬼,所以是不得救。」

「不少國際人士都來問過我怎麼看待這個觀點,我說一定要解釋清楚。中國說的龍和西方的龍是不一樣的,是翻譯的誤導帶來的,這反映了當時傳教士狹隘的心態。龍在中國文化裡面代表榮耀、權柄、力量等,中國文化的龍這個概念在西方是沒有對應的詞,西方的龍是利維坦、怪獸的意思。所以,從最初的翻譯開始就是一種誤導。」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這麼燦爛的文化不可能沒有神的啟示在裡面。」Y牧師以神學中的啟示論闡述說,「就像神學談到啟示,分為特殊啟示和普遍啟示。以前我們人類看神好像是隔著帘子,我們只是認為耶穌完整的把神啟示出來,這是特殊啟示。而關於普遍啟示,神在大自然和許多民族的文化裡面的都有。我們在中國文化裡面的真善美裡面,可以看到有神的啟示在裡面。」

「中國的歷史有幾千年,延續這樣長的文明在世界上是很少的。而且在這幾千年歷史裡面,中華文明也是很先進的文明。」Y牧師進一步說到,「中華文明對於西方的社會變革曾經有過很多的幫助。我曾經讀神學時學習西方的歷史課時,記得很深刻的是課上很強調造紙、印刷等等這些中國古代的發明對於歐洲改革、宗教改革有很大的意義。這些是我們自豪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看到和承認我們自己的文化裡面這些好的讓我們自豪的東西。不能說『自己是基督徒了,就不是中國人』了。在我看來,『你到底先是基督徒,還是中國人』這其實是一個偽爭論。這是故意假設成兩者是對立的,但其實這可以是不對立的,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我出身就是中國人,我成為基督徒是說我有了這個信仰了。這是兩個層面的事情。」

「我們教會和基督徒在中國是少數群體,我們還沒有被中國的大眾、文化界完全接受。」Y牧師實事求是得談到現狀,他認為,這更需要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有一個平和、謙卑的態度」去和非信徒大眾和文化界去交流,「如果把中國文化斥責是低級的,那是很容易引起反感的,因為文化是中國人很看重和自豪的一部分。」

愛心和謙卑才是傳福音的真正利器

最後,Y牧師表示,我們真正可以徵服別人的只能靠著謙卑和愛心。

「我們只能用愛心徵服別人。」他說到,在我們給鄰舍傳福音時要有一顆謙卑的心。「基督信仰有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謙卑。這種謙卑是骨子裡的謙卑,就好像當你面對一個浩瀚的宇宙時你不能自誇什麼。我們人常常犯一個錯誤,不懂得謙卑。」

「人必須謙卑。福音書中耶穌說了很多,主說我們要迴轉像小孩子。」Y牧師表示,當我們帶著謙卑的姿態去靠近鄰舍時,福音的力量也可以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

為防止失聯

關注基督時代備用號

相關焦點

  • 什麼人需要福音?劉彼得牧師:好人、外邦人、基督徒和傳道人都需要
    在分享的開始,劉彼得牧師藉著約翰福音3章16節的經文告訴大家,「你滑向死亡,愛你是給你永生。這是神的誰也不能攔阻的作為。」藉著給哥尼流一家傳福音,使徒彼得走出猶太文化走向外邦文化,因為神定意要將福音傳給以色列人,也傳給外邦人。由此可以看出,眾人都需要福音,而且不是信主那一刻需要福音,而是時時刻刻都需要福音,福音要不斷地傳,直到主再來。
  • 基督徒如何為智慧傳福音禱告?
    隨著一些城市職場基督徒的增多,智慧傳福音對他們來說日益重要,因為有些人有傳福音的熱情,但缺乏智慧,常不知不覺把別人嚇跑,令人避而遠之。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基督徒如何智慧傳福音不得不學習。              我們都知道傳福音是一種職份,在乎神,不在乎人。
  • 訪談丨基督徒職場人士分享:如何在職場傳福音?職場福傳需要注意什麼?
    為防失聯摘 要職場傳福音我傾向於價值觀的輸出,跟人交流中產生一種影響,而太張揚的方式去傳並不是很好,因為這涉及到觀念轉化的問題。文 | 沈尋光基督徒如何在職場傳福音?基督徒有傳福音的大使命,但怎樣將信仰帶到工作當中,這往往是令我們感到糾結和困難的一件事。耶穌說:「我差你們去,正如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職場不是社區,不能以口碑相傳、派發傳單的方式來進行,那麼,如何才能將「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這樣智慧運行到職場上呢?
  • 牧者文章:把福音傳得全備!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回顧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次大關門,何嘗沒有上帝的另一番心意:在這片土地上,因那段歷史中西方風頭強烈的自由神學影響的社會福音,和被中國文化強而扭曲的同質效應消解下的福音面臨著淪為民間宗教的危險。三十年之後,新的風向裡又有新的試探,各種宗派,各樣傳道,都在傳福音。怎麼分辨,怎麼更好地聽道跟隨?這其實是牧者和每個基督徒都面臨的挑戰。
  • 上海「信仰與工作」講座牧者分享:基督徒如何以聖經的觀點來對待工作
    (圖:基督時報資料圖片) 信仰與工作如何相結合,這是時下許多基督徒都在探討的一個話題。現今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當信仰基督以後,基督徒很快會將自己從社會當中抽離出來,把信仰和工作分開來。
  • 專訪家庭教會牧者:會友制對教會合一和有秩序的治理至關重要
    「中國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存在著大量遊走教會的基督徒,而且越來越多無知的基督徒在產生。」這是一位中國家庭教會牧者憂心中國教會而發的感嘆。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誇讚中國基督徒近60年增長了數十倍,這確實是讓人欣喜的數字。
  • 2013使者差傳大會王怡牧師分享:中國教會開始承擔普世宣教重任
    2013年華人差傳大會於2013年12月26日至30日在美國巴爾的摩會議中心舉行,大會第三天上午,大陸成都秋雨之福教會王怡牧師分享了教會當社會中扮演先知、祭祀、君王的三重身份,他也指出,如今的中國教會正在開始承擔普世宣教的重任。
  • 疫情中李文亮醫生去世後的反思:基督徒傳福音為何喜歡追求「名人...
    但是這個假見證所暴露的問題卻值得中國教會反思。崇尚名人見證的心態是當前不少基督徒的通病。由於基督信仰在當前社會中處於邊緣地帶,有些人為了傳福音,擴大基督信仰的影響力,就迫不及待地宣傳各種基督徒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來證明福音真理。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假見證,比如康熙皇帝、愛因斯坦、馬雲等等名人。
  • 微博上的見證:主用神跡隨著基督徒的腳步
    隨著網絡事工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是微博在傳福音上的強大號召力,近日,一個名為「神愛喜善」的微博在網上向廣大基督徒朋友發起一個討論話題,意在讓其眾多粉絲能藉此分享身邊最讓他們感動的牧者或弟兄姐妹所經歷的故事。討論話題發起後,陸續有不少基督徒網友給予響應,借著微博這一網絡平臺見證上帝的作為。
  • 基督徒,禮拜時請放下手機
    這段時間到教會禮拜,總會發現身邊有些人在敬拜時低著頭擺弄手機,而有位是我的微信好友,在禮拜後看她朋友圈時,發現禮拜期間發出的美食照片。很顯然她的心並未完全向世界關閉,還在關注著微信上的花花世界。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微信成了人們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侶。
  • 回眸2019,對基督徒關注過的十大熱點之回顧和思考
    經過有關牧者和弟兄姊妹的審查鑑定,確認這些資料來自韓國異端「新天地」,是該異端瘋狂進行網絡傳教的一套手法。這一次母親節,「新天地」展開一波瘋狂的「傳教」活動,有關該邪教的宣傳圖(內容是打著參加「網絡神學班」的旗號)鋪天蓋地襲來,如此明目張胆,其氣勢之囂張、活動之猖獗也是前所未有的。和中國本土邪教「全能神」不同的是,「新天地」在大城市很活躍,針對年輕白領和大學生下手,其危害性更大。
  • 傳福音Tips:向無神論者作見證的4種方式!
    許多對聖經深信不疑的基督徒視之為巨大的災難。但我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太一樣的觀點。根據我的經驗,比起和無神論者接觸,與有宗教信仰或名義上信教的人相處反而更難。我想告訴所有主內的弟兄姊妹,不要把無神論的鄰居看做是你們信仰的威脅,而是視為需要耶穌基督福音的人群。
  • 緬懷逝者丨2018年辭世的十位海內外著名華人基督徒
    今年,有多位海內外著名的基督徒和牧者領袖離開人間,包括世界著名布道家葛培理、靈修大師尤德金、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夫婦等。海內外也有多位華人基督徒和牧者領袖告別了我們,他們的親人和許多弟兄姐妹進行悼念。王永信牧師1925年出生於北京一基督教家庭,是第三代基督徒。他於1961年創辦了中國信徒布道會,並在1970年代受瑞士洛桑普世傳道大會影響與數十位華人教會代表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並創立了華福中心,異象為「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福音,直到主臨」。同時曾擔任世界洛桑福音事工委員會副主席、洛桑運動國際主任等。
  • 適合用在傳福音上 講給非基督徒聽的7句聖經金句
    有基督徒曾這樣問,如果用聖經裡的經文給非基督徒去傳福音,哪些經文比較好?牧者這樣回答,整本聖經都是在講述神的話語,因此哪一句都是合宜的。然而,聖經經文也有深有淺,一些意思過深的並不適合講給非信仰的人士聽,因此,基督徒在傳福音上,也需要去選取一些意思淺顯易懂的經文較為合適。以下7句經文,可以適用在傳福音的「戰場」上,講述給非信徒聽。
  • 【見證】吉中鳴:「著名基督徒音樂人」遇上「牧師」的故事
    (圖:媒體綠洲官網) 第一次看到吉中鳴牧師的名片時,令我十分驚訝,很難想像,一位牧師可以將布道家、神學院院長、音樂製作人、鋼琴家、指揮和音樂教育家以及「媒體綠洲」總監等身份融於一身,但他做到了。
  • 受難周第三日牧者分享講章「一件美事」
    在繁忙的一天即將結束之時,他得到西門盛情的款待。而最讓主得安慰的,就是馬利亞所奉獻至貴的真哪噠香膏,被主稱讚為「一件美事」。有牧者專門在博客發表上了受難周第三天講章。這位牧者在講章中以馬利亞打碎玉瓶向主獻上珍貴的真哪噠香膏為主,分享了5個經典場面透露的屬靈意義。
  • 基督徒,不要看到名人信主就興奮
    可見當代不少基督徒對於明星基督徒趨之若鶩,希望藉此提高教會的名聲,以促進福音的傳播。關於基督徒熱衷名人見證的問題,已經有不少人做出討論,在此不再贅述。只是需要明白的是,名人也是人,也會存在很多問題,而且他們的試探遠比我們多,因此不能寄予太多的期望。
  • ...華人差傳大會網絡舉行聯合閉幕典禮 主題「活出全備大能的福音」
    閉幕禮從12月28日到12月30日,持續3天,以「活出全備大能的福音」為題,盼望參加的每一位信徒都能從信仰的困境中破繭而出,同頌主榮。雖然今年全世界各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肆虐,卻反而促成了有著35年歷史的全球華人差傳大會轉型為大型的線上聚集。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案發之後的端午節假期,「邪教」成為社交網絡和搜尋引擎的熱搜詞,就連《焦點訪談》和CCTV13等新聞欄目也對此案特作節目,一時間,「打擊邪教刻不容緩」的口號,以及「我國已明確認定的14個邪教組織」在網絡上瘋傳。值得關注的是,「14個被認定的邪教組織」名單中,有12個是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組織。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