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在羊毛前處理加工中的研究與應用綜述

2020-11-26 中國化工網

  張瑞萍蔡再生

  1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回歸大自然」的呼聲日益強烈。紡織印染加工企業及其產品所帶來的潛在性的健康危害和環境汙染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批評和關注。諸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促使人們超越傳統工藝的束縛,尋找新的突破口。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除了具有一般催化劑的特徵外,對化學反應的催化作用有更為顯著的特點:(1)酶的催化效率高,比一般催化劑高106-1013倍,提高了染整加工行業的勞動生產率;(2)酶的催化反應具有高度的專一性,酶對其作用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可以適用於生產中對單一纖維的處理;(3)酶催化反應的條件溫和,一般酶在接近常溫和中性的環境下便可以催化反應,節約能源,設備要求低。(4)酶的催化活力可調節控制;(5)無毒性。因而,生物酶被譽為「環境的友好使者」(environment-friendly)。另外,酶加工使紡織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所以,近年來酶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再一次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和廣泛的研究興趣,已和超臨界CO2染色、低溫等離子體處理和數碼噴印技術並稱為目前紡織品染整加工的四大發展方向[1]。

  2酶的催化機制

  酶含有的三維結構的活性中心,形如溝縫、孔隙、袋囊、空腔或凹穴,酶在進行催化反應時,首先和底物形成酶-作用物複合體,該複合體一經形成,生化反應立即進行,最後,複合體破碎,所生成的產物迅速與酶分子分離,分離後的酶分子又回復到最初形式,仍具有活力。如圖1所示[2]:

  圖1酶作用機制

  其中,關於酶與底物形成酶-作用物複合體(或中間絡合物),即酶的催化專一性,有三種學說:

  一種學說是1894年德國化學家E.Fisher提出的鎖-鑰學說[4],如圖2所示[2]。

  圖2酶作用的鎖-鑰原理

  這個學說認為,酶與底物結合時,酶的活性中心結構與底物的結構必須吻合,它們就如同鎖和鑰匙一般,齒合性非常好地結合成中間絡合物。鎖-鑰學說的缺點在於認為酶的結構是剛性的,若如此,在一個酶促可逆反應中,酶不可能同時與底物和產物的結構都相配。

  另一學說是1958年由koshland提出的「誘導契合」學說。該學說認為:酶分子的構象與底物原來並非恰當吻合,只有底物分子與酶分子相碰時可誘導後者的構象變得能與底物配合,然後才結合成中間絡合物,進而引起底物分子發生相應的化學變化。其模式如圖3:

  圖3底物與酶作用的「誘導契合」模式

  誘導契合學說能解釋鎖-鑰學說不能解釋的實驗事實,尤其是用X-光衍射方法研究了溶菌酶、彈性蛋白酶等與底物結合時結構改變的信息,與契合學說預期相當一致。

  1963年,Monod等人提出了變構模型。認為某些酶除了活性部位外,還有變構部位,雖然它也是結合配體的一個部位,但結合的不是底物,而是變構配體(也叫效應劑),效應劑結合到變構部位引起了酶分子構象的變化,從而導致活性部位構象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增進酶的活力,也可能是降低酶的活力,配體本身並不發生化學變化,只是間接影響酶活。

  3生物酶在羊毛前處理中的研究與應用

  3.1生物洗毛與去雜(washing wool and removing weed with protease and cellulase)

  原毛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性雜質,如草籽、葉莖、麻屑、麻絲等。這些雜質會影響紡織加工,產生條幹不勻、斷頭增加、染色不勻等。目前,毛紡行業生產中,含草雜率經常超標,致使成品毛條降等。傳統加工中去除羊毛中草雜的方法一般採用炭化法和機械法,這兩種方法都會不同程度地損傷羊毛纖維。有報導用纖維索酶、木質素酶等水解酶來代替炭化去除植物性雜質的。Heine-E[3]等人用木質素過氧化生物酶處理,均發現處理後羊毛並沒有受到化學或物理的損傷。蔣少軍等[4]介紹了纖維素酶在洗毛中的應用,結果表明:利用纖維素酶對纖維素的水解作用去除了羊毛中草雜,而且還能提高羊毛的白度,而羊毛的斷裂強度、平均長度、短毛率等指標無大變化。生物去雜是利用酶催化反應高度專一性的特點,加入的酶只促使植物性草雜發生降解,與毛纖維的粘著力下降,理化性質發生變化,最終形成短小的纖維素碎片,從原毛中分離,對羊毛蛋白不起作用,加之處理時溫度較低,對羊毛不會造成損傷,再者,酶本身是蛋白質,易生物降解,所以可減輕環境汙染。以傑能科公司的中性纖維素酶IndiAge為例[5],對含草雜的羊毛進行生物浸漬處理的參考工藝:纖維素酶1g/L,PH=5.5-6.5,溫度40-45℃,時間40min,浴比1:40。

  原毛表面除了含有羊毛脂、羊汗、土雜、草屑汙染物外,還存在另一種由細胞碎片和軟角質蛋白原生質構成的蛋白質汙染物(PCL),其與纖維間存在較強的氫鍵結合力,它的殘存使洗淨毛色澤黯沉,採用傳統的洗毛方法很難完全去除。生物洗毛可以去除羊毛表面裡層的這些蛋白質汙染物,在洗毛工藝中應用蛋白酶,採用二步法洗毛。前二槽添加滲透劑和合成洗滌劑601洗去羊毛脂、羊汗、土雜,第三槽添加蛋白酶進行生物洗毛,去除洗去蛋白質汙染物,提高洗淨毛的質量。洗毛工藝選擇適當,可以顯著提高洗淨毛白度,且對洗淨毛的強力影響不大,淨毛的鬆散度也好。以合成洗滌劑+2709蛋白酶二步法洗毛為例[5],第三槽生物酶洗的參考工藝:2709蛋白酶0.2g/L,PH=10,浴比1:150,溫度55℃,時間10-15min.

  3.2酶漂白(Enzymatic bleaching)

  生物酶漂白尚處於開發階段。對於酶漂白有兩種思路,一是用直接攻擊天然色素的酶(如過氧化物酶和漆酶等),通過分解天然色素,達到漂白目的;另一種是採用氧化酶,用葡萄糖氧化酶處理產生過氧化氫,通過過氧化氫漂白。

  3.2.1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

  1892年,J acobson首先證明在動植物組織內有專一分解H2O2的酶存在,1901年,Loew將此酶命名為過氧化氫酶[1],利用它來去除雙氧水漂白後剩餘的過氧化氫,這就是所謂的氧漂生物淨化工藝,目前已工業化應用。該工藝的優點是:節能節水省時,對染色沒有幹擾,可與染色同浴進行。諾維信公司的過氧化氫酶TerminoxULTRA 50L的脫氧參考工藝如下[5]:過氧化氫酶0.2g/L,PH=7-8,溫度30℃因為過高的過氧化氫濃度反而會抑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具有底物抑制特性,酶在漂白過程中很快便失活的緣故,使用過氧化氫酶漂白尚未得到滿意的漂白效果。但國內天津工業大學的單瑛等提出通過酶催化一穩定劑控制系統進行羊毛漂白,使過氧化氫分解酶在酸性、室溫條件下,可以有效地控制過氧化氫的分解,減少過氧化氫的損失,使漂白浴中過氧化氫漂白的有效成分保持一定的濃度,結果表明:該工藝對羊毛纖維的損傷小,漂白效果好,節能節時。但未有工業化應用報導。

  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並不是過氧化氫酶(catalase),雖然過氧化物酶也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但需要供體參加。最常見的是在有氫供體存在的情況下,催化過氧化氫和過氧化物的分解反應。在沒有氫供體的情況下,也可以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起過氧化氫酶的作用,但催化速度比起前者基本可以忽略。

  3.2.2漆酶(laccase)

  漆酶是一種氧化還原酶,它能在氧氣存在下,催化酚式羥基形成苯氧自由基和水,從而引起自由基反應。

  漆酶用於木漿漂白已獲成功。漆酶屬無基質特異性酶,能被它氧化的化合物範圍很廣,像漆酶這樣的氧化還原酶需要某種介質(mediator)在反應中起傳送電子的作用,這種介質類似於催化劑,但由於在反應的過程中會被消耗,因而並非真正的催化劑。現在使用的介質都存在效能和毒性方面的問題。因此將漆酶用於漂白的關鍵問題是找到合適的介質。

  3.2.3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1928年葡萄糖氧化酶首先在黑麴黴中發現,自1948年工業化以來,在食品工業中廣泛用於蛋白脫糖和食品除氧。葡萄糖氧化酶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被推廣的酶漂白劑。葡萄糖氧化酶的漂白原理是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內酯和雙氧水,利用產物雙氧水對織物進行漂白。

  葡萄糖酸內酯水解生成的葡萄糖酸,對金屬離子具很強的螯合能力,因此漂白時無需加入雙氧水穩定劑。

  3.2.4蛋白酶催化促進羊毛漂白

  採用過氧化氫存在下的蛋白酶漂白,有很好的提高白度的效果,白度指數最高增加達18個單位,但隨著酶用量和白度的增加,纖維損傷加重。絲氨酸蛋白酶對過氧化氫穩定,在鹼性介質中,其活力隨過氧化氫濃度增加而增加,會提高過氧化氫對羊毛的漂白效果,白度有所提高,還可改善羊毛的親水性和手感。進一步研究發現,用這種酶提高白度不是通過酶活化過氧化氫的漂白作用,而是由於酶對羊毛上天然色素有脫色作用而產生的。據報導羊毛用木瓜蛋白酶與還原劑亞硫酸鈉一浴漂白(PH=6.5-6.9)時,酶的加入可顯著提高亞硫酸鈉的漂白效果。

  天然有色動物纖維中的顏色是由於纖維含有黑色素而形成,這些黑色素是蛋白質組成的一部分,色素的形成起源於一些胺基酸在某些酶(如酚氧化酶)的作用下經過複雜的氧化、還原和脫羧,最後再氧化聚合而成。同理,選擇適當的酶,不僅可以將這些色素從羊毛中分離,也可能是直接發生催化反應,破壞這些有色結構,達到消色或漂白的作用。所以,應用酶對羊毛的脫色和漂白是有理論依據的,值得深入研究,研究結果有很高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生物酶技術在紡織品加工中的應用
    生物酶經過科學家一個多世紀的研究,通常認為已知的酶達3000多種,目前在紡織中應用生物酶的技術範圍較廣,已在纖維改性,真絲脫膠,原麻(薴麻、亞麻、紅麻)脫膠,染整的退漿、精練、整理和淨洗加工,紡織印染的廢水處理以及服裝的成衣加工等方面有所應用。
  • 酶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技術與發展前景
    一般添加合適的表面活性劑一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幫助酶向微生物孑L和裂縫中滲透,並使它們在有利於發揮催化作用的位置上排列。另可加入纖維素酶,可大大提高生物精練的效果。用纖維素酶去除粗毛中的草刺等纖維素雜質,可避免羊毛纖維的損傷。蛋白水解酶用於蠶絲精練比澱粉酶退漿更早地被研究和利用。
  • NPR 綜述專輯 | 化學合成中的酶學應用
    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在商業上有重要應用,如:藥物,農用化學品,調味劑,香料和食品成分等。生產這些結構複雜的分子的工業策略包括化學合成,生物催化和從自然資源中提取等。目前對工程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的研究得益於用於途徑發現的遺傳工具的出現。由於遺傳方法,分析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酶工程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
  • 等離子體作用原理及在羊毛染整加工應用
    等離子體作用原理及在羊毛染整加工應用 2013-06-25 16:09:07 來源:網上輕紡城 羊毛是一種天然蛋白質纖維,它具有諸多優良的特性,如光澤柔和
  •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
    [摘 要]目前厭氧膜生物處理技術被認為是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熱點之一,它結合了厭氧生物處理與膜過濾系統,從而具有運營成本低、易於管理控制及剩餘汙泥產率少等優點。但是,也面臨著諸如鹽度積聚,抑制物質和膜汙染等挑戰。本文綜述了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的基本原理和構造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為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提供相關建議。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首先探索在微凝膠上或之內用於酶固定的不同方法,並給出在不同應用中使用μ-半酶的代表性實例。隨後,從綠色化學的角度討論了μ-半酶在實現可持續催化方面的潛力。最後,為進一步改進生物催化μ-半胱氨酸酶(作為交互式軟物質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繪製了未來的方向。【圖文解析】酶的固定化可以通過物理吸附,捕獲或共價結合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固定化策略和載體材料對於固定化酶的適當性能至關重要。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研究綜述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惡性腫瘤發生
  • 高彩霞組綜述CRISPR/Cas在農業和植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Nat Rev(IF 55.4)高彩霞組綜述CRISPR/Cas在農業和植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值得收藏來源: 潛心者 iPlants 能夠連續在兩大權威頂尖綜述雜誌上發表關於基因編輯在農業育種中應用的綜述文章,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該課題在植物基因編輯領域處在世界領先水平。
  • 染整用酶製劑的研究與開發現狀
    從原理上分析了酶在染整中的新應用領域,如酶洗滌、酶的還原染料隱色體氧化、漆酶的棉漂白和新果膠裂解酶的棉煮練與漂白。關鍵詞:酶製劑;漆酶;果膠裂解酶;煮練;漂白;染色目前,印染助劑的研究發展方向是無毒性、低成本、高效、節能節水、易生化處理、縮短印染加工時間以及提高染色牢度。
  • 食品領域頂級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團隊綜述文章「肉品質生物標誌物最新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肉品質生物標誌物能夠闡明畜禽宰後肌肉轉化為肉過程中發生一系列複雜的生理生化變化,涉及能量代謝、鈣信號傳導和細胞凋亡等數十種途徑,決定肉品質。
  • 「萬能溶劑」DMF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N,N–二甲基甲醯胺(DMF)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有機溶劑,廣泛應用於農藥、醫藥、工業領域中。由於其具有毒性高、穩定性高、難降解等特點,近年來關於DMF廢水的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綜述了DMF廢水的生物處理研究進展,包括國內外DMF高效降解菌、降解代謝研究進展以及DMF生物處理工藝研究進展,並對其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打開APP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09:43:43 近日,IEEE
  • 生物防腐劑及其在食品防腐中的應用
    本文綜述天然生物防腐劑的種類、抑菌機理及其在食品防腐中的應用研究現狀,闡述在柵欄技術中的應用效果,展望天然生物防腐劑今後的應用前景及其在開發應用中需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溶菌酶為殺細菌的酶類,商業化的溶菌酶來自雞蛋的蛋白,抑制酪丁酸梭狀芽胞桿菌的孢子在奶酪中的發芽[16]。溶菌酶可有效抑制各種食品腐敗微生物,可以成功地用於延長各種食品的保質期,包括原料和加工肉類、奶酪和其他乳製品。乳過氧化物酶出現在天然牛乳中,對細菌和真菌具有強大的抗菌效果,可廣泛抑制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而革蘭氏染色陰性細菌更加敏感。
  • 生物酶前處理常用酶的作用原理是怎樣的?
    (2)果膠酶的作用機理:果膠酶分為普通果膠酶、原果膠酶( PPASe)、鹼性果膠酶等。通常  使用的果膠酶是一種複合酶,它能有效地降解果膠質(果膠質分為三類:原果膠、果膠和果膠  酸,原果膠不溶於水)。在原果膠酶的作用下,果膠質可轉變為可溶性果膠,使果膠呈游離狀態,並隨之使表面的其他雜質脫落。
  • 研究人員發表農業與植物生物技術中CRISPR-Cas應用綜述文章
    相比於傳統育種,來自於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統可以準確、高效、可編程地對農作物基因組進行編輯,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致力於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創新及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應用研究。
  • 纖維素酶在中藥成分提取中的應用
    本文就纖維素酶的作用機理、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及目前用於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的研究情況作一綜述。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纖維素酶的激活劑主要有:鈣離子和一些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纖維素酶的抑制劑主要有:離子表面活性劑,植物中丹寧類、酚類(各種白色素)成分。3 纖維素酶在中藥成分提取中的應用現狀     雖然目前纖維素酶用於植物藥效成分提取的研究尚不多見,但得出的結果比較一致,即酶解預處理能明顯提高植物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沈愛英等用由纖維素酶!
  • 周景文教授綜述:高通量篩選技術在工業生物技術的應用
    研究人員通常採用隨機或定向誘變的方法來提高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的積累。由於有益突變的概率可能非常低,開發在大型突變體庫中快速篩選目標微生物菌株的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常規的篩選效率由於通量低、檢測慢、勞動強度高,導致篩選成本昂貴、效率低下。針對上述問題,高通量篩選(HTS)結合了自動化和微定量實驗以及大規模數據分析等先進手段,已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物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 羊毛再生蛋白-聚丙烯腈共聚纖維染整加工
    羊毛再生蛋白-聚丙烯腈共聚纖維由羊毛分離蛋白(20%)和聚丙烯腈(80%)組成,其物理和化學結構與天然蛋白質纖維(如羊毛、蠶絲)或腈綸纖維不同,具有良好的手感、吸溼導溼性能好,然而作為一種新型蛋白纖維,這種羊毛蛋白纖維的結構、性能以及染整加工,國內外文獻尚無報導。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07   今日/總瀏覽:1/3388
  •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六大茶類主要是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極具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在這六大茶類中,烏龍茶的香氣特徵最為豐富,也是該類茶首要關注的品質特性。因此,烏龍茶香氣的研究一直是茶葉研究領域的熱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近年來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