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春觀位於武漢鬧市中心,武昌區大東門,倒也應了那句「大隱隱於世」。即便是武漢人可能也很少有人會來這裡。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長春觀多一些不一樣的認識。
武漢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丘處機這個名字在金庸筆下是個武藝高強的道士,然而現實中的丘處機道長更加讓人敬佩。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
1221年74歲高齡的丘處機道長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1227年,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據說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
長春觀有三絕
「一絕」:全國在解放初留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有「諭旨」二字。一塊在杭州玉皇山,一塊在陝西某觀,一塊即在長春觀。現前二塊皆毀於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乃為一絕,是極珍貴的天文學文物;
「二絕」: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員將官,後出家為道人,主持長春觀時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築為主體的道教建築——道藏閣,其屋簷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傳統花飾,其工藝現已失傳,堪為一絕;
「三絕」:位於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坎坷的歷史,幾經被毀
元初在此建長春觀。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進行維修和重建鹹豐二年(1852年)毀於戰火同治二年(1863年),龍門派十六代傳人何合春自武當山來此,發願重修長春觀。1926年北伐戰爭中,北伐軍葉挺獨立團駐紮在長春觀,這裡成為前線指揮所。藏經閣、來成樓、三皇殿均遭炮彈擊損1931年,侯永德道長又謀得夏鬥寅的支持捐資,對道觀進行大規模的修繕,長春觀建築群格局終於完成。"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長春觀又受到衝擊,神像被搗毀,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長春觀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動得以恢復並對外開放。
所以說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所長春觀,實屬不易
武漢人應該都知道,如今的黃鶴樓是做「假樓」。新中國成立後,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對原在黃鶴樓舊址的呂祖閣拆遷,而呂祖閣的神像就是遷入如今的長春觀。
既然是來玩,當然少不了吃
齊補堂長春觀素菜館,以素食為主的菜館,道風神韻味道是很清淡,用的新鮮的野生菌、蔬菜、豆製品、麵筋、竹筍、藻類和乾鮮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用植物油烹製的菜餚。餐廳環境有點古典,菜名也非常的生動,值得你去試試哦。
此外素菜以其造型「仿葷」,也是這裡素菜製作的一大特點,用麵筋,腐竹,豆腐皮中藥調料等製作的「雞」「鴨」「牛肉」等形象和質地都非常逼真。不過價格我個人覺得有點貴,「出家人」好像真覺得錢財乃身外之物嘛!哈哈
建築風格,有雅致的不妨一賞
依山而建得長春觀,前殿後廡門廊過道,形成一個分為左、中、右三路依山勢而上、層層遞進的建築群體,磚木結構,鬥拱飛簷。觀內雕刻精緻典雅,樓閣式殿宇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築藝術特色。
出了長春觀,再回首時,輕煙嫋散,心隨香遠。才驀然發現一牆之隔,喧囂在外。繁華街市中,竟有如此清淨的洞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