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tiofab)今年七月,尤金·麥卡錫提出了人類是黑猩猩與豬雜交結果的假說。當時這一假說並未引起注意,但現在《每日郵報》對其進行了討論,因此可能會引發一些關注。
提出者其人
尤金·麥卡錫在喬治亞大學獲得數學學士、遺傳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最高學位是在2003年獲得。根據他在Google+上的介紹,他是遺傳學家、進化理論學家、作者,還創辦了網站。他最近5年的工作經歷是在他的網站: 「我在遺傳學系的日子裡,對於進化論的標準解釋越來越不滿意。我研究的化石越多,就越覺得達爾文對進化過程的闡釋有根本上的缺陷。同時,在我關於雜交的研究中,我開始產生了對於進化論的另一種思考,我稱之為『穩定理論』。它能夠更好地解釋現有的數據。」
所以,按他自己的說法,麥卡錫博士認為進化論科學存在某種錯誤,而他的理論則更優越。麥卡錫博士確實出過一本鳥類雜交的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應該是他最近一次發表的科學專著。他也曾想出版一本類似的書,是關於哺乳動物和他的動物起源新理論的,但並未成功。原因可能正是他的相關假說……
他的假說是什麼?
多種猿類與多種豬類交配,產生了可育後代,並繼續這種交配。一部分現存和已滅絕的猿類物種正是由此而產生。特別地說,人類正是這種——引用上面網站文章裡的話說——「公豬(Sus scrofa)與母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之間交配的結果。
為什麼說這一假說基本上可以確定是錯的?
博客網站Pharyngula的作者PZ Myers論述了多條理由,來說明這種假說不可能正確。在這裡我只想陳述最明顯的幾點:
- 麥卡錫博士用來支持假說的唯一證據是人類和豬類在形態學和行為學上的 「相似」。形態學證據對於判斷進化關係是有用的,但如果對其來源(即形態的個體發生學,研究胚胎/胎兒/新生兒/幼體中的解剖結構)不加調查,則很容易產生誤導。袋鼠和人類都用後肢行走,但觀察這一現象並無實際意義,除非有證據證明這兩個物種是以相同的途徑獲得了這一特徵。
- 麥卡錫博士這一極端的進化假說中,討論基因組學的部分並不多。這對於遺傳學家來說十分異常。他並未提出任何基因組學證據,來證明人類演化中有豬類的參與。事實上,他在網站上稱:沒有理由認為現代人類中源自豬類的基因就會與豬的基因相似,因為極少有某種基因只存在於單獨一種有機體當中。後半句話倒是對的,但如果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源自豬類,人與豬的基因應該會呈現相似性。他並未提出任何證據,原因可能是:目前已發表的所有關於豬類、人類和人以外的猿類的研究,都指出豬類與後兩者的親緣關係很遠。
- 豬類和猿類同屬於胎盤哺乳動物,但二者並無關聯。它們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存在與白堊紀晚期,距今七千萬年前。假說認為豬與黑猩猩的配子生殖細胞能夠以某種形式融合,需提出證據證明這樣大尺度下的雜交有可能發生。麥卡錫博士並沒有這樣的證據。他自認為有證據,並由之推論稱鴨嘴獸與針鼴(均屬於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鳥類與哺乳動物雜交的結果。然而此二者的共同祖先生活於至少三億年前。這種主張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被推翻。
這個假說是否值得關注?
這一假說在七月第一次發布於網絡,因其荒誕不經,並未得到重視。因此我實在不明白為何《每日郵報》會在其首次出現五個月後,在今天又對其有所關注。但我其實也並非完全無法理解,後文詳述。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No,這一假說並不值得關注。其作者是一位現代版的查爾斯·福特(譯註:美國19-20世紀專注於神秘現象等領域的著名作家),擅長於根據少量數據進行演繹,來支持一種似乎並無意義的結論。然而在科學世界中,假說是應該經過檢驗的。
四年前一篇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該論文提出一種假說認為:由成年昆蟲與有爪動物(譯註:一種蟲類)雜交產生的毛蟲後代,最終突變形成了其他形態的昆蟲幼體,成為一些昆蟲種類的來源。這篇論文為何能夠發表在生命/地球科學領域影響力排名第四的期刊上,十分令人費解。《美國科學院院報》後續刊登的一封評論信件質問該期刊究竟是怎麼想的。以下引用自該信件:
」作為最有聲望的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報》讓這篇論文漏過了它的審核過程,這件事並非沒人注意到。該文章在網際網路上引爆爭議:一些人怒問這樣的文章為何能發表於一個科學論壇;另一些人則認為學術爭論對所有觀點都應允許討論,就算該觀點漏洞百出。但是我們應該問的是:是否一個人可以提出任何一種觀點,哪怕其毫無證據支持,還要要求其他人去做實驗來驗證其科學性?」
麥卡錫博士的假說無視諸多科學證據的反駁,甚至對哺乳動物的雜交能力進行了不實陳述,宣稱哺乳動物和鳥類曾經(或者現在仍然?)可以雜交產生可育後代。這樣的假說,反而要求其他人去做實驗來驗證其科學性。
為什麼《每日郵報》要宣傳這項研究?
《每日郵報》一貫在討論科學研究方面做得不夠理想。甚至就算其並無惡意,將這樣的研究宣傳成好像出自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的觀點(請注意《每日郵報》將麥卡錫博士描述為一位領先的遺傳學家,儘管他最近的遺傳學工作是2004年發表的),會造成公眾對科學家的誤解。《每日郵報》介紹麥卡錫博士為「喬治亞大學的尤金·麥卡錫」(這屬於不實陳述。據我了解的情況,麥卡錫博士已有數年不在喬治亞大學工作),這會讓讀者不僅對學術界整體,還特別對喬治亞大學產生誤解。
我並不認為這篇報導的作者有意輕視進化、進化論或者科學家們,但我明確地感受到了《每日郵報》對於「有爭議的」科學話題的深深的惡意。
將那些荒謬的、閉門造車的、未發表的科學假說,和那些經過學術檢驗並發表的科學論文給予同樣待遇,會令普通讀者產生疑惑,認為科學研究都是如此無能。在資訊時代,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能力將觀點發布在網上,如果不能分清「這個是某個狂人發在網上的東西」與「這是由獨立的學術權威審核過的、可靠的科學研究」二者之間的區別,就會導致各種偽科學的胡言亂語泛濫成災,其中一些甚至會要人性命。
本文編譯自observationdeck:No, Humans Are Not Chimp-Pig Hybr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