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為全球首例!疑似動物傳人新冠病例出現 荷蘭工人被水貂感染
世衛組織周二表示,荷蘭工人顯然是被水貂感染了冠狀病毒,這可能是首例已知的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病例。世衛組織表示,該組織正與荷蘭研究人員密切接觸,調查3起疑似由水貂傳染給人類的病例。「這將是首個已知的動物向人類傳播的病例,」聯合國衛生機構表示。「但我們仍在收集和審查更多的數據,以了解動物和寵物是否會傳播疾病。」
ChemRxiv:部分黃酮化合物與新冠病毒Mpro有較高親和力
近日,沙特學者於化學預印本ChemRxiv發文報導了基於高通量篩選從天然產物中尋找針對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pro或3CLpro)的抑制劑先導物。結果表明山奈酚、槲皮素和蘆丁與3CLpro具有較高親和力( 10^5-10^6 M^-1),並與蛋白酶活性位點His41、Cys145等形成氫鍵或疏水相互作用。其中蘆丁具有優於氯喹(1000倍)和羥基氯喹(100倍)的親和力,與瑞德西韋相當。
意科學家:新冠病毒正在減弱,新感染者幾乎無症狀
近日,義大利病毒學協會主席、布雷西亞醫院微生物科負責人阿納爾多·卡魯索(ArnaldoCaruso)從新冠病毒中成功分離出一種Sars-CoV-2變體,並觀察到該病毒的強度正在變弱。卡魯索表示,目前新確診的感染者一般病毒感染程度較輕,即便是病毒載量很高的感染者,大多也為無症狀患者。
研究顯示:蘆可替尼療效超瑞德西韋,重症治療組零死亡
5月27日,國際醫學雜誌《過敏及臨床免疫學雜誌》發表了一份在中國進行的臨床研究結果:在使用一個叫做蘆可替尼(Ruxolitinib)的藥物進行治療後,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出現「零死亡」,而使用正常標準治療的對照組,死亡率為14.3%。過激免疫反應是新冠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而蘆可替尼可抑制「細胞因子風暴」,降低死亡率。儘管試驗證實蘆可替尼能挽救無免疫缺陷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但其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和應用尚在探索。
WHO:感染過冠狀病毒的人或對新冠肺炎有更迅速反應
當地時間5月27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有一些關於T細胞的證據顯示,如果之前感染過冠狀病毒,也許會對新冠肺炎產生更迅速的反應,但沒有證據顯示其可以保護曾經感染過冠狀病毒的人,免於感染新冠肺炎。但如果產生基礎更廣的T細胞反應,也為疫苗等手段產生更長期免疫反應,帶來了希望。這種免疫反應可能對長期保護有幫助,同時也可能意味著疫苗會有更廣的保護效果。
《柳葉刀》:中國團隊呼籲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謹慎使用激素療法
5月25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教授、骨科關振鵬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發表通訊文章,呼籲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謹慎使用激素療法,避免出現激素誘導性股骨頭壞死(ONFH)。對於已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建議儘早使用雙膦酸鹽、維生素E等預防股骨頭壞死的出現,也可應用抗凝劑、血管擴張劑以及中藥輔助治療。對於應用過激素療法的患者,出院後應密切隨訪,髖關節磁共振(MRI)是最佳的早期確診方法,理療及聯合藥物治療可用於早期激素誘導性股骨頭壞死。
科學家發現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 可靶向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
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應天雷團隊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對開發新冠病毒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已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這次發現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具有更小的體積,具有更強的中和病毒能力。進一步研究表明,靶向該特殊隱藏表位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可能具有更好的廣譜性。
《BBI》:懷孕期間接觸「有益細菌」可以降低患自閉症風險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的動物研究顯示,在懷孕晚期,讓處於壓力中的母親接觸一些有益細菌,可以防止她們的後代患上類似自閉症的疾病。這項研究發表在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雜誌上,標誌著一系列動物和人類研究的最新進展,這些研究表明,暴露於特定的免疫調節微生物可以抑制炎症,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積極的影響。
Cell重磅!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免疫系統!
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對一小群志願者的研究發現生酮飲食對人腸道微生物群具有顯著的影響。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其他實驗表明,所謂的"酮體"——一種「生酮飲食」這個名字來源的分子副產品--直接影響腸道微生物群,最終可能抑制炎症,這表明酮體作為影響腸道自身免疫紊亂的療法可能有好處。在生酮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顯著減少,以迫使身體改變新陳代謝。
《AJCN》:食用更多的草莓/蘋果/茶可以預防阿爾茲海默症
日前,根據一項由塔夫茨大學Jean Mayer USDA人類營養衰老研究中心(USDA HNRCA)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與消耗更多的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如草莓、蘋果和茶)的老年人相比,使用更少的這些食物的老年人在20年裡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相關疾病的概率增加了2-4倍。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壓力會增加病毒的易感性
近日,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防凍蛙也會受到壓力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道路除冰器的高鹽度池塘中飼養的樹蛙,更容易受到致命的ranavirus感染。這些發現為壓力誘發的易感性假說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這可能有助於解釋近年來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
《細胞報告·物理科學》:仿生抗凍分子增強建築材料耐久度
《細胞報告-物理科學》的新研究,根據天然抗凍蛋白的靈感開發出了一種合成抗凍分子,在添加到混凝土等建築材料時,能夠減少材料的凍融損傷,並提高材料的強度和耐久度。這種合成分子模擬的是在南極、北極生物中發現的一類抗凍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夠防止冰晶的生長和解凍時的破壞。在測試中,混凝土耐久度顯著提升,材料更耐用也將使得生產造成的碳排量顯著下降。
《PNAS》:抗瘧疾藥物有望治療致命腦癌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侵襲性的腦部癌症,通常是致命的。但是,維吉尼亞州立邦聯大學(VCU)Massey癌症中心和分子醫學研究所(VIMM)的研究人員的新發現可能有助於增加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即添加苯芴醇,這是一種FDA批准的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在體外研究(用培養的細胞進行)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時加入苯芴醇可以殺死癌細胞並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植物生理學》:番茄果實中存在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
番茄果實成熟過程中伴隨著葉綠素的降解,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的積累。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公布
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收錄了15708個完整基因組和125748個外顯子組,匯集了逾14萬人的樣本,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27日,《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發表一系列論文,對gnomAD的應用進行了描述。gnomAD有利於大規模基因測序研究,能幫助科研人員考察功能喪失型突變的效應,從而提升人類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認識。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發現大量倒置湖 並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結果表明,該區域倒置湖內水體,從頂部至底部依次為高溫蒸汽相、熱液流體與海水混合相以及底層的正常海水相,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
惡劣天氣影響!SpaceX首次載人火箭發射延期 執行前20分鐘被迫取消
當地時間5月27日下午,受惡劣天氣影響,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SpaceX)取消了原定的載人航天發射任務。據報導,此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原定於當地時間27日下午4時33分開始,但由於天氣情況惡劣,該任務在執行前不到20分鐘被迫取消。
科學家用快速射電暴找到「失蹤」的普通物質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澳大利亞ASKAP射電望遠鏡,通過快速射電暴現象,終於找到了此前未能探測到的普通物質。快速射電暴是宇宙中射電波段一種短暫而猛烈的爆發現象,研究者發現其輻射會被「失蹤」的物質散射。這樣,結合多個快速射電暴的觀察結果,就可以計算出這些物質的位置和密度。研究者稱,該方法計算出的宇宙物質密度,與宇宙微波背景和大爆炸理論的預測一致。
科學家利用26.6萬女性數據 新發現32個乳腺癌風險相關的基因位點
《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上近日發表了一項關於乳腺癌的新研究。由200多位研究人員組成的一支跨國團隊,根據總共26.6萬名女性的基因數據,在人類基因組上找到了與乳腺癌患病風險有關的32個新位點。並且,研究結果首次將這些風險因素與乳腺癌的多種具體亞型關聯了起來。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這將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科院啟動農業納米藥物重大科研任務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啟動「農業納米藥物靶向遞送機理研究與新產品創製」重大任務,旨在通過重大任務牽引,推動農業納米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布局,更好發揮農業國家隊引領職能。該任務要在納米藥物設計原理、增效機理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農業納米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應用性,努力攻破國外壟斷的卡脖子技術,凝練工作亮點與成果。
研究: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界女性員工受疫情衝擊更大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大學中的女性職員比其男性同事失去了更多的崗位、更多的工時和更多的職業機遇。報告作者指出,這意味著理工學科此前不斷推行的性別平等或因本次疫情面臨倒退。這份報告來自澳大利亞科學院(AAS)領導的快速研究資訊理論壇(RRIF)。報告指出,二月到四月之間,仍在職的男性的有償工時下降了3.7小時,而女性的有償工時則下降了4.4小時;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工作崗位數量總計減少了5.6%,其中男性的崗位數減少4.8%,而女性的崗位數減少了6.3%。
今年6月雅思、託福、GRE等海外考試全部取消
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關於調整2020年6月海外考試的通知》,取消2020年6月所有託福考試、雅思考試、GRE考試等六項考試。其中,託福、雅思、GRE、GMAT、LSAT考試費將全額退還至考生個人報名帳戶。
13所中國高校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不含清華北大
繼華為被列入之後,美國表示將在「實體清單」中增加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意味著這些企業和機構在沒有得到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將禁止使用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將被禁止未經美國政府批准從美國購買零部件。這33所企業和機構中,包含了13所中國的高校,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昌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山東試點省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
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教育廳近期聯合印發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試點方案》規定,項目經費由項目負責人及研究團隊根據實際需要自主決定使用,並對經費支出的合理性、真實性負責。山東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賦予項目負責人經費支配權是此次改革的亮點,此舉旨在賦予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支配權,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持續激發科研創新活力。
科學儀器自主研發再登兩會提案 聚光科技助推國產化建設
提案建議:一、統籌考慮,在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中加入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創新戰略規劃內容;二、組建重大科研儀器研發生產的「國家隊」,在中國科研儀器研發和生產中取得先機;三、加強科研儀器人才隊伍的培養,為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四、校企結合,加強科研儀器設備的創新能力建設。
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和設施將落地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
重慶高校走進科學城」系列活動5月27日舉行,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和設施將落地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助推科學城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高校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和設施也將落地科學城。重慶大學正在籌建的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以及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都將搬遷到科學城;西南大學和重慶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準備合建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與工程化種質創製大科學裝置……
7位科學家獲科維理獎 頒獎典禮將於2022年舉行
27日,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宣布,2020年科維理獎的三個獎項授予7位科學家。科維理天體物理獎:Andrew Fabian(英國),X 射線天文學;科維理納米科學獎:Harald Rose(德國),Maximilian Haider(奧地利),Knut Urban(德國)和 Ondrej L. Krivanek(英國和捷克共和國),發明用於電子顯微鏡的像差校正透鏡;科維理神經科學獎:David Julius(美國)和Ardem Patapoutian(美國),發現溫度和壓強感受器。受疫情影響,今年科維理獎頒獎典禮將被推遲到2022年9月,與2022年科維理獎頒獎典禮一同舉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