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光速有限,因為人類智慧無窮。光速接近30萬公裡每秒,但是對人類來說仍可測量,幾百年前科學家就認為光速是較為恆定的數字,只是光速很快對測量精度要求很高。
早在1607年,伽利略為了測定光速,設計了一個實驗,找來兩個人和兩盞燈籠,讓他們分別站在兩座相距一英裡的山頂上,第一個人舉起燈籠時便開始計時,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籠便也立即舉起自己的燈籠,當第一個人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籠時便停止計時,這樣一來二去就可以得到光行進兩英裡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求出光的速度。伽利略在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人的反應時間,因此得出的光速是相當不準確的,現代我們看到這種測光速的方法會覺得可笑,但是他是以實驗的方式測光速的第一人,實際上伽利略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就是因為他的開拓精神,不僅製造瞭望遠鏡,還設計了實驗測量力,還提出了理想實驗。他的一些思想給後人啟發,啟迪了科學的發展,很難說牛頓的成就與伽利略無關。
其後,在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奧勞斯·羅默利用木星衛星的星蝕時間變化證實光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他發現當地球在最接近木星時,木星衛星伊娥的公轉周期是42.5小時,當地球遠離木星時,伊娥從陰影中出現的時間會比預測的越來越晚,是因為木星與地球的距離增加,使得光要花更多的時間傳遞,他根據時間差測出的光速和現代測出的光速已經相差不是很大了。因為將整個光速測量擴大到木星軌道,依靠相當遠的距離縮小了光速測定的誤差。後來又發展為恆星光行差法等可行的辦法,只不過這些測定方法比較麻煩,科學家們希望在實驗室內通過簡單的儀器就測出光速,於是有了齒輪法、旋轉鏡法等多種方法,測定的光速為299792458m/s,已經是非常精確的了。
光速非常快,但是人類的智慧卻能想出光速的測定方法,而更多的證據顯示真空中的是一個恆星的數字,以至於光速成為了一個物理學單位,現代的測量單位米等都是根據光速重新定義的。真空光速是已知的最大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只能接近而無法達到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