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老的鯉魚說,在海的盡頭有一座龍門,傳說只要能超過它就能變成龍。
於是一隻金色小鯉魚便去找傳說中的龍門,一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跳過了龍門,得以化龍。
所以,過去在黃河邊上撈魚的人,如果撈到頭頂有紅點的鯉魚,就立即放回。
因為這條魚不是普通的魚,而是龍魚,能見到便是祥瑞之兆。就像我們現在都把運氣很好的人叫錦鯉。
奶爸今天,就給大家做做這個鯉魚躍龍門的實驗,只用一根叉子,讓勺子完成「鯉魚躍龍門」的夢想。
#點擊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今天實驗所用到的材料:玻璃杯、叉子、勺子、色素(非必需)、攪拌棒。
準備好材料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做實驗了。
01
先把玻璃杯裡倒上水,然後滴一滴色素,攪拌均勻,這裡加色素,是為了實驗的視覺效果,所以可加可不加。
02
先把勺子橫著放在杯子的旁邊,再把叉子握柄處放置於勺子下方,要注意,這裡要對齊。
03
用力拍下叉子的前端翹起來的部分,此時你就會發現,勺子在空中做了180°高難度翻轉動作後,準確無誤的跳到了杯子裡。
是什麼讓勺子,一下子有了專業跳水運動員的水準?
其實神奇的正是這把叉子,雖然它只是一把普通的叉子,但因為身線的弧度,平放在桌面時,便形成了一個槓桿。
用來吃食物的時,是一個省力槓桿;
把勺子彈到杯子裡時,就是一個費力槓桿;
所以拍叉子左端的時候,需要用力,右端才會產生足夠的力把勺子準確彈到杯子裡。
關於槓桿最有名的那句話,就是阿基米德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這是從省力槓桿角度來說的。
但不要因為這句話,就以為槓桿都是以省力為目的的,日常生活中費力槓桿也不少。
比如我們的手臂,手臂肌肉作用在關節,運動距離很小,而它帶動的卻是整個手臂,阻力臂大於動力臂,就是一個費力槓桿。
但手臂運動幅度很大時,你不會覺得肌肉運動大,這就是費力槓桿的作用。
費力槓桿並非真正「費力」,而是節省動力移動的距離,就像「鯉魚躍龍門」的實驗,我們不需要大幅度動作,就能把勺子成功彈飛到杯子裡。
今天的實驗就到這裡,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在家試試,你知道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是運用的費力槓桿嗎?
奶爸溫馨提示:使用叉子時務必小心,謹防戳傷。請在成人監護下操作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