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上,廣東歌舞劇院小劇場內濟濟一堂,由深圳市福田區出品的話劇《親個蛋蛋的紅黃藍》在第 14 屆廣東省藝術節精彩亮相,來自北京、延安、廣州、深圳等地的領導嘉賓和觀眾共 200 多人觀看了展演。隨著劇情不斷遞進邁向高潮,觀眾掌聲陣陣經久不息。
話劇《親個蛋蛋的紅黃藍》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延安市文化和旅遊局於2018年共同策劃推出。近三年,該劇在延安、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多次演出。今年第14屆藝術節期間,該劇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福田區蓮花山文學院復排,得到深圳市文化館、福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延安精神研究會、廣東省文化館嶺南風彩藝術團的大力支持。此劇由一級作家、劇作家秦錦屏編劇,金道鑫鑫導演。福田區委宣傳部部長高大偉擔任總策劃,福田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簡定雄擔任總監製。
來自北京的戲劇專家及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及廣州市、深圳市、福田區、陝西省延安市文廣新局等文化界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活動。
《親個蛋蛋的紅黃藍》用兩個特區(延安、深圳),兩個精神的山(寶塔山、蓮花山),一個從始至終的追求 " 幸福生活 " 奔小康的 " 夢 " 為經,以小人物來深圳打拼創事業的故事為緯,把改革開放這一宏大主題,追求幸福生活、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融入到小人物的奮鬥故事中。
該劇深刻反映了深圳經濟特區 " 英雄不問出處、改革寬容失敗 " 等城市精神,巧妙地通過人物的 " 人設 ",講出了從 " 打江山 " 之初,到改革開放 40 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及奔向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的中國文明進程中,尤其是物質文明發達以後,中國人在溫飽知足之餘,精神面貌的變化與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深層次展現了當年 " 打天下的人 " 的初心,延展至今,就是人人通過艱苦奮鬥,過上幸福小康生活並能以己之力回饋社會的夢想,一代又一代人,終將為此,一路跋涉、一路拼搏。
劇作成功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通過小人物折射大時代,這些人物共性中有個性,性格特點突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有著向善,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個演員全情投入,塑造了活靈活現的劇中人,讓觀眾感知到一個快速發展、包涵溫度和善意的國際化大都市。
這個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出品,由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福田區蓮花山文學院創演的話劇,本次得到了深圳市文化館、福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延安精神研究會、廣東省文化館嶺南風彩藝術團的大力支持。一級作家、劇作家秦錦屏擔任本劇的編劇,金道鑫鑫導演。
【創作者言】
編劇秦錦屏:
話劇《親個蛋蛋的紅黃藍》以「老區看特區,特區看老區」的文化視角,提煉出紅、黃、藍三個獨特的文化板塊,紅色象徵著革命聖地延安,黃色象徵中華傳統文化,藍色象徵深圳的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延安和深圳在地理上是分開的,但內在的城市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來源於打天下人的「初心」,深圳精神是延安精神在中國的當代體現,而延安精神又是深圳精神的底色和源泉。
這部劇誕生以來,從陝北延安的首場演出,到北京的試演,再到深圳、廣州的演出,流轉了四個地方,接受了好幾撥觀眾的檢閱,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領導和朋友的關心與支持。正是大家的喜愛、關心,支持,促成了這樣一個劇的一步步發展。
演員們在演出疊加的過程中,對這個劇作更了解,更夠貼近人物,與角色共鳴,觀眾方面,有的觀眾跟著這個劇「追」看。作為編劇,創作打磨的過程,就是向紅色的革命文化致敬,向黃色傳統文化學習,梳理藍色海洋文化的一個過程。
藝無止境,我們還會不斷地打磨、探索。
導演、「高新紅」飾演者金道鑫鑫:
這部劇講述了平凡人的平凡故事,通過對小人物的描寫,側面反映了城市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成就,離不開基層的付出與奉獻。他們踏踏實實從點滴小事做起,在這個過程中默默煥發自己的光輝。劇中的高新紅是一個信守承諾、勇於追求夢想的人,他不曾想做粥城老闆,因為大家的信任挑起了經營粥城的擔子。從粥檔到粥鋪到粥城,遇到許多坎坷,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了,高新紅卻依然堅持努力經營好粥城,等老闆回來將粥城完整地交回給她。
「黃糧」飾演者陳宇:
個性異想天開,敢於創新,有自己的堅持和目標,他從陝北來到深圳,從打工仔慢慢成長為一個小老闆,是一個身處社會基層、十分接地氣的小人物。現實生活中,陳宇是個90後,他認為年青一代既要學習延安老區的革命精神,也要擁有深圳開闊創新、敢闖敢試的精神。來自湖北武漢的陳宇,為演好劇中角色,特地奔赴延安感受當地文化,從延安到深圳,他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巨變,對劇中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藍」飾演者王婧晶:
阿藍在劇中是一位粥城小老闆,一心只想掙錢,眼界並不開闊,直到遇見高新紅、黃糧兩個年輕人,才發覺「三人行必有我師」自己學習的空間還很大。王婧晶在劇中從懵懂漸漸變得成熟,她本人的心理也隨著角色的變化而變化,「劇中每一個人物都在成長,演員也在演戲過程中收穫成長。」接到這個角色時,王婧晶沒去過延安,沒到過黃土高坡,對角色的表達有點困難,因此查閱了很多資料,幫助自己熟悉並演繹好劇中角色。
【專家點評】
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秦錦屏創作的話劇《親個蛋蛋的紅黃藍》是一部傑作,她成功塑造了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多個人物,這些人物在改變開放的大背景下走南闖北,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南北交融的文化碰撞,東西互補的創造精神,為豐富藝術人物、豐富新時代文學做了很好的現實註解。文化傳統底色現當代文化意識,傳承與擔當精神在劇中魅力互生,使這個劇具有詩性人文價值,可謂小人物、大時代,好故事,折射出時代的燦爛光芒、追夢的豐沛力量。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李東才:話劇《親個蛋蛋的紅黃藍》是國家一級作家秦錦屏的新作。作品以濃烈的激情與詩意表達,以幾位陝北青年到深圳打工創業,歷盡曲折開辦粥城的經歷,展現他們執著追夢的心路歷程,折射出深圳特區的發展變化。作品將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和海洋文化巧妙融合,以特有的舞臺表達方式呈現,光彩照人,前景可期。一一李東才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秦錦屏的《親個蛋蛋的紅黃藍》,以幾位出生於改革開放初期、成長於改革開放時代的陝北青年闖深圳的經歷,勾勒了大時代給小人物提供的發展機遇,描繪了小人物在大時代的命運轉承。由此,劇作由小人物的成長故事,書寫了發生於深圳這個改革試驗場的中國故事。令人欣喜的是,劇作由人物的遷徙和身份轉換等,勾連起鄉村與城市,串結起老區與特區,使作品別具社會歷史的縱深度與人文精神的豐厚度。
中國劇協副秘書長、中國田漢研究會會長周光:《親個蛋蛋的紅黃藍》以西化的散點透視結構和詩歌的語言形成了這部話劇浪漫的特色。作為一部以深圳為背景,反映改革開放成就,尤其是物質文明發達以後中國人在精神面貌方面的變化與追求的原創話劇,作者的追求是明確的和貫穿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基礎決定精神狀態。從這臺話劇中能夠捕捉到紅黃藍彩等主要人物與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而同步產生的精神上的「變變變」。而這個「變變變」,恰恰是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重要標誌。
中國文聯戲劇藝術中心主任薛金嶺:這是一部時尚的、接地氣的藝術作品。通過幾個追逐夢想的年輕人在特區打拼,實現夢想,體現自身價值,勾連起老區的「紅色往事」,勾連起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以及不能忘記的歷史,讓人們深度思考初心與未來、幸福與小康,從而不斷充實人生,繼承好時代賦予每一個人的歷史擔當與責任。
國務院津貼專家、著名劇作家唐棟:《親個蛋蛋的紅黃藍》是一部成功的劇作。劇作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合理而又巧妙地運用兩個地域反差很大的物理空間,展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空間的激烈碰撞,生動演繹了特定時代的發展趨勢,刻畫了眾多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劇情架構頗有新意,語言機智而又風趣,充滿了生活氣息,具有詩的品質與韻味。
廣東省文聯戲劇影視工作部副主任、廣東省戲劇家協會秘書長胡琦:寫一個好的東西,得俯視社會,俯視這個時代的洪流。《親個蛋蛋的紅黃藍》寫的是從粥檔到粥鋪再到粥城的發展過程,如老舍先生寫《茶館》,也是以茶館為視角,開一個窗在看幾十年的歷史變化。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散點透視,表達眾生相,反映的是一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
深圳市文聯原專職副主席 顧煥金:這是一部以小見大、以卑微人物的命運變化折射國家命運變遷的好劇目。整部劇貫穿了為求 " 建國夢 " 的延安精神和踐行 " 強國夢 " 的深圳精神。深圳精神是延安精神在中國的當代體現,而延安精神又是深圳精神的底色和源泉,兩者一脈相承,橫跨幾代人的承續和堅持,共同支撐著中國精神。該劇恰到好處地把這一時代命題放到幾個小人物身上鋪陳、展開,舉重若輕,視角獨特,選材精巧,人物典型,充滿濃鬱的地域氣息和強大的時代氣韻,具有政治站位準、藝術張力大、市場潛質好的舞臺優秀劇目品性。
【觀劇感想】
觀眾 練立平:
《親個蛋蛋的紅黃藍》讓每一個闖深圳的人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我更看到了自己的熱血青春和當年在深圳紮根所經歷的艱辛。所以看得滿心激動,熱淚盈眶。粥檔,粥鋪,粥城的發展軌跡,也讓我們隱隱看到了深圳經濟特區 40 年發展的歷程。通過本劇,看到了紅黃藍三種文化與文明的傳承、碰撞和融合,很受啟發!
觀眾 陳麗琦:
我是第二次追看話劇「親個蛋」,感覺這次比首次的演出更出彩了,第二次演出,演員發揮得很好,個性鮮明塑造的更鮮明,小細節處理的更貼近人物,黃糧和高新紅的闖深圳,粥鋪阿藍從小跟母親學煲粥,兩組人物,在粥店相見,從粥檔到粥鋪,最後到粥城,這一路的發展,濃縮了許許多多人闖深圳的縮影。讓觀眾感受到,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老一代特區人的成功與失敗俱往矣,新一代年輕人必須滿懷希望,以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決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建設發展中發揮力量。未來,特區還會有許許多多黃糧、高新紅、阿藍,他們正在努力進取的路上,像當初的特區開荒拓路老一輩人一樣,奮勇前行,勇敢追夢!
觀眾 遠紅:
我是眾多從深圳追到花城觀戲的 " 蛋粉 " 之一,穿過一個城,為追一部劇,在這個 "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 的時代,不是因為真心的熱愛,相信很難做到。 再一次觀劇,坐在針落有聲的廣東藝術劇院小劇場觀眾席,心中仍是激動不已,心陪著主人翁笑與淚跌宕起伏,直到散場後,情緒仍久久不能平靜。此劇成功入選廣東省最高水平的專業藝術表演盛會,是因為這部戲淬鍊了延安精神、深圳精神,以小人物從延安到深圳闖蕩的點滴,呈現了愛拼總會贏,汗水終是金的永恆定律與哲理映射。
披著星光,收穫滿懷,回到深圳已是凌晨。為 " 親個蛋蛋紅黃藍 " 點讚,向編劇秦錦屏老師、全劇組的演職人員致敬!感謝好戲!感謝辛勞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