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序
在道教的諸多神祗之中,人們往往比較熟悉的都是被供奉在各大道觀的代表人物,其實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熟知的,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諸神:婺女星君、翼宿星君、牛郎織女,希望大家喜歡。
02婺女星君
北方七宿之第三宿為女宿,女宿又稱婺女或須女。自從天孫織女下凡之後,地上的痴情漢們就難免要有守株待兔之想,希望同樣的好事連臂而至,所以仰望天穹,這個帶女字的星宿自然就成了目標。
而且,此星與河鼓(即牽牛)相近,其北即為織女,習俗相染,也應該早動凡心的。於是民間就常有婺女下降人間的故事。五代杜光庭的(神仙感遇傳)中就有天上織女、婺女、須女三女星下凡的故事,三女同時嫁給三個書生,由於過於美麗,被別人疑為妖物,而書生們洩漏天機,好姻緣便成了惡姻緣。
南宋洪邁《夷堅志》中也記有三女星下凡,著白衣襟袖,飄飄若神仙,還記有婺女星度人至蓬萊學仙之事,但已經沒有多少風流韻事了。
03翼宿星君
翼是南方七宿中的第六宿,翼宿星君在民間被當成「樂神"。梨園行神田元帥,就是天上的翼宿轉世,田元帥頭插一對雉雞尾羽(就是現今舞臺上的「翎子」),正像「翼」字頭上的「羽」,而田姓則正是「翼」字之腹,翼下的「共」又像兩手兩足。這說法附會得有些牽強,但不管怎樣,翼宿星君也算在戲曲史上留下了一號。
04牛郎織女
牛郎即牽牛星,又稱黃姑、河鼓。《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是指牽牛星名之本意為祭祀所用之牛,而後來因與織女星每年七夕在銀河相近,遂產生「牛郎織女」傳說。
其傳說最早見於《詩·小雅·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院被牽牛,不以服箱」。西漢時期的古詩詞則更為具體:「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故事家喻戶曉,此不重複。窮漢要個勤勞美麗的老婆,卻只能一年一會,唐明皇不愁吃喝,所以只看到「天長地久」的一面,卻不想人家平時日子如何過,見了面如何哭哭啼啼。
所以有人建議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對老百姓確實不大吉利。但這總比道學家們不但不同情這一對小夫妻,反而橫加編派,好像牛女的兩地分居是罪有應得似的要強得多了。
宋張文潛《七夕歌》云:織女「河東美人天帝子」,「帝憐獨居無何娛,河西嫁與牽牛夫。自從嫁後廢織衽,綠鬢雲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責歸卻踏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見,七月七日橋邊渡」。
這個織女不理解主人把她嫁人,是為讓她更努力地創造剩餘價值,同時可以再生產出新的勞動力,卻從此愛起漂亮,追求起主人家才配享有的生活方式了,所以天帝爺才讓她與牛郎兩地分居,在勞動中改造思想。
明末朱名世有《牛郎織女傳》小說四卷,就據此演義成天帝賜婚,而織女「導淫」,已純為假道學的惡搞了。
05結語
好了,《道教諸神:婺女星君、翼宿星君、牛郎織女》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如果大家還想了解不同的道教神祗,也可以留言評論區讓我知曉,未來與大家分享!
最後想說的是,就算大家錯過了七夕,也還請把握剩下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小長假,祝大家有情人終成眷屬!另外想補充的是,若是找到了一生所愛,不要忘了帶他(她)回去跟你父母一起賞月吃飯吃月餅,願大家全家和樂,愛情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