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需要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緩解微重力對大腦的影響。
太空探索將會改變人類社會,但科學家開始發現這也將導致人類身體的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微重力導致的變化將會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的幾個月內仍然持續,尤其是對大腦的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周一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誌上。
來自安特衛普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安吉麗克·范·翁伯根博士領導的這項新研究,填補了之前對太空航行如何確切改變腦室,也就是大腦中能夠使液體流動的空心腔中流體移位研究的空白。
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範·翁伯根發現微重力將腦液向上推,這導致了11個太空人的三個腦室出現輕微擴張。總體上說,169天內這些在大腦中的空洞平均擴張了百分之11.6。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這些擴張的血管開始退縮到正常水平——但是很慢。七個月後,它們仍然比在飛行前的水平膨大百分之6.4。
範·翁伯根表示儘管需要更多的研究,這一類補償機制可能有兩個潛在後果。
馬克和斯科特·凱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雙生實驗中的雙胞胎。
「據我所知,雙生實驗中沒有進行特殊的神經生理檢查,但是進行了認知確認,」範·翁伯根說。「我們的一系列數據是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雙生實驗的有力補充。」
在微重力環境下長時間的影響是十分微妙的。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後,隨即對他的基因,血液和細胞展開了眾多的研究。總體上,他看起來還不錯,而且身體沒有留下太多持久的變化。
範·翁伯根告訴天文在線,這些結果為前期發現長期宇航飛行對身體影響的研究提供了更多重要的證據。例如在四月發布的關於斯科特和馬克·凱利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雙生實驗,並沒有關注到大腦內部解剖結構的變化。她說這項新的研究將擴張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雙生實驗的人體研究範疇中。
大腦中的腦室膨大有什麼副作用嗎?
這些解刨學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行為上的影響——儘管這些在她的論文中並不清晰。
另一方面,這些可能和一種稱作航天眼神經綜合症(SANS)的眼部狀況有聯繫,這已經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關注了很多年,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人類研究方法來看,這是深空探測的一個顯著障礙。
幾乎所有太空人在宇航飛行後都經歷過視力喪失。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7年的報告,37.5%到51%的美國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ISS)返回地面後幾乎都受到過視力喪失的航天眼神經症候群的症狀表現。過往的研究表明腦液移位是航天眼神經綜合症(SANS)發展和導致微小視野影響的壓力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範·翁伯根的研究並沒有闡釋腦液移位是如何與航天眼神經綜合症相關的,但是她表示她的研究找尋到了左眼視力退化和腦室容積擴大的小小關聯。儘管效果很小,但在能頻繁的在她的研究中被看到。
每當太空人從太空中歸來,我們就能更多了解到之後在那裡度過時日的人將會發生什麼。
儘管這項研究可能不足以確定如何應對航天眼神經綜合症(SANS)或太空飛行的其他生理影響,但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雙生實驗後的一次顯著進步。
作者:Emma Betuel
FY: Horu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