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隨著季節的更替,氣溫逐漸升高,草木越來越繁茂,大自然當中的昆蟲也多了起來。蟬鳴陣陣,彩蝶翻飛,還有靈巧的蜻蜓點水而過,它們為自然贈添了無限的生機。
其中,蜻蜓是一種食肉性的昆蟲,它們捕食蒼蠅、蚊子等多種害蟲,是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所幫助的益蟲。
在古代,蜻蜓還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叫做「青弁使者」,「弁」就是古時候男子戴的一種帽子,這個名字讓靈動的蜻蜓,又多了幾分翩翩風度,可見古人對於蜻蜓的喜愛。
因此在歷代的詩詞作品中,總是能找到蜻蜓的身影,今天,我們就從南宋詩人楊萬裡的筆下,來看一看這輕盈活潑的蜻蜓。
小池
(南宋)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小池》是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據說他一生曾經寫過兩萬多首詩,詩歌的內容大多是日常可見的自然景物。
楊萬裡特別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和稍縱即逝的變化,所以詩中總會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在這首《小池》裡,他就用清新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番夏日荷塘的景象。
詩中寫道:泉水的出口無聲地流淌著細流,似乎是捨不得細細的泉水流走。水面上綠樹掩映,上有一片晴空,下有柔風吹拂,顯得格外幽靜。
詩人用一個「惜」字,把無情化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流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又用一個「愛」字,讓綠樹擁有了生命,它似乎是喜歡晴天裡柔和的風光,於是把池水當作梳妝的明鏡,來展現自己的風姿。
小池中,嫩綠的荷葉才剛把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就早已經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亭亭玉立,蜻蜓捷足先登,在沒人發現這個美景之前獨享秀色。
在這裡楊萬裡用一口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枝小荷、一隻蜻蜓,便構成了一幅清新生動的小品畫,畫裡滿含著他對大自然和新生事物的熱愛。
蜻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它們身體細長,背上有兩對膜狀的翅膀,休息的時候四翅展開,平放在兩側。蜻蜓比較喜歡潮溼的環境,所以總是在池塘或是河邊飛行。
而且,蜻蜓在水面上飛行的時候,經常會用尾尖一點一點地輕觸水面。這個現象,在很早之前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杜甫就曾經有詩這樣說:「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後來人們還用「蜻蜓點水」這樣一個成語,來形容做事不夠深入。
不過,蜻蜓為什麼要點水呢?原來,它們這是在產卵,卵會在水草上孵化出幼蟲,叫作「水蠆」。水蠆要在水裡生活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羽化成蜻蜓。
蜻蜓,是天生的「飛行高手」,它們不僅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還能夠懸停在空中不移動位置。
後來,人們就從仿生學的角度,不斷研究蜻蜓的飛行方式和構造特點,從而改進了飛機的安全系統。
可見,我們這些生活當中,常見的昆蟲身上,也處處體現著大自然的智慧。
「嫩綠堪裁紅欲綻。蜻蜓點水魚遊畔」,蜻蜓裝點著自然景色,也度過著自己忙碌的一生。
曾經有一位宋代畫家創作了一幅《豆莢蜻蜓圖》,記錄下了蜻蜓落在豆莢旁邊的枝葉上休息的景象,我們來欣賞一下。
▲《豆莢蜻蜓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27cm×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了一枝豆莢,枝上葉片舒展,紫花盛開,果實初結。一隻黃褐色的蜻蜓輕輕地落在了枝頭,把豆莢壓得微微顫動。
畫家用中鋒細筆勾勒出豆莢枝葉的輪廓,線條沉穩流暢,然後用花青和石綠輕染,以白粉點出花瓣,色彩豐富自然,形象寫實生動。
畫家對於蜻蜓的描繪更是細緻入微,不僅把蜻蜓翅膀透明的質感和清晰的紋絡描摹出來,在每片翅膀的前端,還用墨色染出了翅痣,使蜻蜓的造型非常逼真,活靈活現。
全畫構圖簡潔自然,疏密得體,畫中絲毫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流露出一種自然而然的神韻,吸引著觀者的目光。
畫的右下方雖然押有「徐熙」的款識,但是沒有文獻記載能夠證實它的真實性,所以並不可靠。不過,這幅畫作的風格倒是非常接近徐熙畫派的。
宋代的畫家們向來注重「寫生」,他們描繪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從瑰麗雄奇的自然山川,到精緻靈動的花鳥草蟲,都被收入畫幅。
像《豆莢蜻蜓圖》這樣的小品畫,尺幅不大,卻能以小見大,突破畫幅的限制,通過一簇枝葉,一隻蜻蜓,便讓我們感受到畫幅之外的自然風光。
也許生活的忙碌充實,有時會讓我們忽略了身邊的景致,這個時候不妨學學古人,「不如花下冥冥坐,靜看蜻蜓蛺蝶飛」,在花叢間看蝴蝶翻飛,看蜻蜓嬉戲,回憶一下那些捉蜂、撲蝶的悠閒時光。
原標題:《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