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楊萬裡(1127—1206)的名字很大氣,讓人立刻聯想起陽光明媚、晴空萬裡的大好河山,讓人心胸為之開闊,為之一掃心中之陰霾。
楊萬裡享年近八十歲,是古代詩人中少有的高壽之人。楊萬裡的故事與詩歌,都讓人感覺清爽愜意,陣陣涼氣撲面而來。
梅花香自苦寒來。楊萬裡的早年生活很苦,八歲喪母,其父常忍著饑寒購買書籍,在十年之內,積得藏書數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裡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
二十七歲進士及第之後,楊萬裡的仕途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這主要歸因於兩點:一是父親對他的嚴格培養,二是他遇上了兩位高人。
三十二歲時,楊萬裡調任永州零陵縣丞,這一去就是四年。那時,南宋主戰派領袖、後來的宰相張浚謫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裡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後以書信力請,並通過其子張拭﹙主管嶽麓書院教事,湖湘學派的奠基者)介紹才得見。
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紆紫者何限,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裡服膺其教終身,於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志。
胡銓(楊萬裡的老鄉,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當時謫居衡州,楊萬裡又請他寫了《誠齋記》。就這樣,楊萬裡為丞零陵,「一日而並得二師」,張浚、胡銓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裡終身效法的榜樣。
楊萬裡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寶謨閣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五十五歲時因得罪宰臣,謝病自免,回歸江西吉水老家。自此幽屏,便與世絕。
楊萬裡的詩歌與陸遊、範成大、尤袤齊名,並稱「中興四大詞人」。作為江西本地人,他先是模仿以黃庭堅、陳師道為代表的江西詩派,後來覺得江西詩派太過於追求形式、艱深蹇澀,於是在三十六歲的時候,把自己寫好的千餘首詩全部燒掉,以示另闢蹊徑的決心。
他明確表示:「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正因為他不願意寄人籬下,敢於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特的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被稱為「誠齋體」(楊萬裡號「誠齋野客」)。
楊萬裡一生詩作眾多,而他現存的詩中,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小詩。由於他觀察細緻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那些詩句看上去仿佛信手拈來,卻都能曲盡其妙、意趣盎然。
《小池》就是這樣一首清新小品:「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泉無聲像珍惜泉水般淌著細流,映在水上的樹蔭喜歡這晴天裡柔和的風光。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了上頭。
在如畫風光中,有一種生命力無限地樸素、自然。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蔭、幾片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在明媚的夏日裡,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一切都是那樣的細柔樸實,那樣的親密和諧、真切感人。
《閒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些詩都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品之餘味無窮。
確實,吟詩與為人,都要有一種親和力,平和溫馨得像鄰家少女。如果你只想居高臨下地表現自己,那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楊萬裡的詩是一個擋不住的誘惑。盛夏裡,避暑就讀楊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