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策勒:綠樹環繞沙漠村莊

2020-12-05 人民網

  策勒牧場美麗風光
  據百度

  維吾爾族農民古麗扎汗在果園收穫早熟鮮桃
  新華社記者 沈 橋攝

  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策勒縣,在上世紀80年代時,曾一度被沙漠幾近吞噬:沙海已到距離縣城不足2公裡處。惡劣的生態環境還讓村民的生活陷入貧困。

  為了保住家園,當地全力開展生態建設,各地有識之士也帶著熱情、技術和資金來到策勒治沙,並在沙漠裡栽植紅柳大芸、石榴、紅棗、核桃等經濟作物,發展生態農業。經過數十年人沙和諧治理,全縣基本實現了防護林、經濟林全覆蓋。其中,一支來自天津的援疆隊伍,在大漠裡一呆就是6年,用辛勤的汗水與當地人一起治理著家園。

  2010年3月,天津市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協商在和田地區策勒縣開展10萬畝治沙項目。根據部署,原天津農墾集團從2012年起開始,對和田地區策勒縣進行造林治沙工作,並與武清區、西青區成立了新疆津墾廣大農業有限公司,共同推進援疆治沙項目。

  沙漠裡缺水,為不與當地農民爭水、爭地、爭利,項目組先將治沙面積控制在1萬畝,先期開發3000畝土地作為示範區,進行苗木培育和經濟林的示範種植,建立高科技含量的苗木研發基地,培育適合當地種植及生長的苗木和經濟林品種,形成龍頭,帶動周邊地區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沙漠綜合開發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重點開展植樹造林防沙固沙,更要做好栽植林木的保護,涉及灌溉系統、電力保障、道路等一系列工程。示範區項目每年根據沙漠地形地貌及時對原有林帶進行冬灌、清雜除險等正常工作外,聘請技術專家對項目區沙丘條塊進行落差、土方量精準測量,對項目區水、電、管網、運力等情況進行排查摸底,聘請紅柳、梭梭、大芸種植大戶現場幫助查看地形、地貌、土質、水質等硬體基礎,提出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建議,為項目每年春播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策勒縣在每年春季、夏季時都會出現大風、浮塵、風沙天氣,示範項目區位於策勒縣風口附近,環境更為惡劣。這時,治沙隊員最擔心的就是基地的樹苗,他們加緊對苗木進行檢查。當進入基地,風一來,沙借風勢,吹得人睜不開眼睛,有時都站不住。為了確保幼苗不被風沙掩蓋,他們頂著風拿著工具,邊走邊清理,一趟走下來常常就是20多公裡,每個人的頭髮裡、衣服上全是沙子。回到公司,喝一口水,咽下的半口都是沙子。

  在風沙天氣裡,樹木嫩芽在強沙塵影響下極易出現脫水及風乾的現象。為此,治沙人員及時清理被沙丘所掩埋的道路及樹木,並在各風口設置沙帳及防風牆。同時項目區地下水鹼性偏大,長期對輸水設施腐蝕以及對苗木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項目人員及時監控天氣變化狀況,合理布局實施輪流灌溉,縮短同一區域灌溉間隔時間,確保遇到惡劣天氣苗木的根系不會缺水,增加苗木抵禦大風沙等惡劣天氣的能力,提高苗木栽植後成活率。

  2018年,津墾廣大公司在鞏固造林防沙基礎上,治理沙丘500畝,鋪設地下主管道3000米,鋪設滴罐帶64800米,修理更換水泵4座,更換閥門217個,種植梭梭、紅柳共計7.5萬棵。

  未來3年,該項目將繼續完成3000畝防沙治沙項目,以治沙造林為重點,以種植紅柳和梭梭為核心,建成3000畝荒漠肉蓯蓉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的和田綠洲。項目建成後,盛果期每年可生產肉蓯蓉750噸,將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治沙還帶動了策勒縣當地農民就業。津墾廣大公司每年僱傭短期、季節性用工約3000人次,僱傭長期工人8人,每人年均收入可達到近3萬元。在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同時,還對當地農民開展實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公司治沙管護隊的阿里木江2016年進入公司,之前一直在外地打零工,他說:「我現在學會了農林管護技術,能夠建設家鄉,而且收入很穩定,家鄉以後的環境會越來越好,今後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如今,策勒曾經險些被沙漠吞噬的村莊的周圍,大都被綠樹環繞,處在風沙前沿的38個自然村生態環境逐漸好轉,當地農牧民還通過種植經濟林等生態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責編:嶽弘彬、袁勃)

推薦閱讀

青海通過大氣汙染防治條例  日前,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青海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大氣環境質量不達標的政府主要負責人將被約談。據悉,這一條例將於2019年2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將按照規定建立大氣汙染物排放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納入社會誠信體系,並向社會公開。【詳細】

民企進鄉村 攜手促振興  鄉村潛力無限,振興大有可為。四川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黨委書記肖勇介紹,去年鎮上成立了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為前來投資興業的企業在土地流轉、民房租賃、村務協調等方面當好「保姆」。截至目前,鄢家鎮已吸納20餘家民營企業前來投資,帶來資金3000餘萬元,涉及康養、民宿、餐飲、遊樂等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始建於 1983 年。20 世紀 80 年代初,流沙逼近到距離策勒縣城 1.5 km 處,策勒綠洲告急。1982 年 10 月,為了解決「沙臨城下」的嚴重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策勒縣召開了沙漠化治理現場辦公會議,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策勒站,開展沙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 記新疆沙漠科技工作者:「死亡之海」上的守望者—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 在它的腹地,有這樣一群常年堅守的人。他們拋棄舒適的生活,不畏高溫、風沙和強日照,每天與流沙作戰;他們遠離繁華的都市,不畏艱辛、困苦和煎熬,與孤獨為伴。一切只為了治理風沙,保護綠洲。他們中有一線科研人員,也有後勤保障人員。
  • 新疆沙漠深處一百年村莊,連鄰村都對其一無所知
    我們都知道,沙漠地區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即使居民居住在沙漠地區,也很難得到足夠的生存資源。同時,我國還加大了荒漠化的治理力度,確保了荒漠化不影響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和GDP增長。另外,並不是所有沙漠都是惡劣生存環境的象徵,塔克拉瑪幹沙漠仍保留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另外,其他沙漠也有許多的優勢和商業機會。
  • 新疆沙漠小村莊 條件艱苦 很原始 面積兩千平方公裡才兩千人
    新疆沙漠深處的這個村莊,具備原生態的美,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沙漠部落新疆沙漠有個小村莊 條件艱苦 保持著原始互助遺風 面積2000平方公裡只有2000人標籤:中國新疆旅遊、新疆和田于田、達裡雅布依村、中國最大的村莊、旅遊景點推薦介紹在新疆,沙漠與綠洲的交替
  •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綠洲」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2日電題: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  被稱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曾在新疆南部塔裡木盆地肆虐。20世紀80年代,一批科研人員臨危受命,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策勒縣,用30多年時間建起一座「荒漠化智庫」,源源不斷為當地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如今,科研人員又開始為沙區百姓「用沙致富」貢獻智慧。  20世紀90年代末,曾凡江來到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治沙站。那時,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正以年均1.04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展。
  • 沙漠雪景稱奇,新疆下了一場雪,美哭了全世界!
    喬夫·羅賓遜 攝1月7日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鎮艾因塞弗拉下雪了,這成為"沙漠之門"近40年來的第三場雪。撒哈拉的駱駝,一臉懵逼:這特麼是怎麼個情況!不過相比撒哈拉的駱駝,中國西部的駱駝可以說是見過很多世面了!作為相對高緯度的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騰格里沙漠都有降雪記錄,而且頻次比熱帶沙漠高得多。
  • 新疆地震局:已派現場工作隊趕赴震區開展工作
    據新疆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0年6月26日5時05分,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發生6.4級地震(北緯35.73度,東經82.33度),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周邊20千米內無村莊分布,50千米內無鄉鎮駐地分布,100千米內的鄉鎮有阿羌鄉。
  • 沙漠公園丨新疆沙漠遊風生水起
    >浩瀚沙漠,是新疆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遊資源之一。全疆有36個國家沙漠公園,數量居全國之冠。 環繞著塔克拉瑪幹沙漠,出現了羅布人村寨景區、N39°沙漠探險基地等網紅打卡地,沙漠觀光、探險遊成為受人歡迎的項目。在羅布人村寨景區,原始胡楊林在沙海與碧波中熠熠生輝,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N39°沙漠探險基地沙海連綿,浩瀚無垠,是沙漠探險的絕佳之地。 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莎車喀爾蘇國家沙漠公園被越野車手稱為「超級賽道」。
  • 湖州飛英公園,免費開放,綠樹環繞,荷葉滿園
    其中一個視野最開闊,綠樹環繞,荷葉滿園。飛英樓矗立在你面前,其餘的建築都點綴著綠樹。附近,散落堆放著大石頭,從左岸延伸到荷葉裡。遠處有西亭、石橋,都小而可愛,如能撿起在掌心玩耍。大廳右側是一座水榭,平直而長,後面是一條長廊。廊道轉彎後,進入庭院,與韻海樓後相連。樓前還有兩個石凳。雖然與荷塘相隔只有一座水榭,但卻相當安靜。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藏在新疆沙漠中的古村,上百年間,連鄰村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眾所周知,我國沙漠地區代表著惡劣的生存條件,即便有居民生活在沙漠地區,他們也很難獲得充分的生存資源。與此同時,我國也在加大力度整治沙漠化,並且保證沙漠不會影響大城市經濟開發與GDP提高。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象徵著惡劣的生存環境,塔克拉瑪幹沙漠還保留著眾多的礦產資源。除此之外,其它沙漠也蘊藏著許多優勢和商機。
  • 中國最「圓」的村莊,自成圓環狀,人稱「臉盆村」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境內遺留了許多古老的村莊,這些村莊有著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建築風格。而在我國江西省,就有這樣一座奇特的村莊,它是中國最圓的村莊,地形布局猶如八卦,人們稱它為「臉盆村」,這個村莊就是菊徑村。
  • 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新疆日報訊(記者謝慧變報導)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生長著一種檉柳。  用一生踐行諾言  ——「活著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畢業前夕,我堅決要求組織把我分配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1957年,在蘭州大學就讀的劉銘庭主動寫信申請到新疆工作,並如願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從事沙漠植物研究,當年他24歲。
  • 《一座消失的村莊》我那消失的村莊
    《一座消失的村莊》是獲得《黃河文學》雙年獎特等獎獲獎作品。作者蘇寧用簡潔、唯美、細膩的文字把無數在關東鄉村生活過的孩子共同的記憶,以四十二篇文章的形式,永遠定格在人們的記憶裡。坐在新的家園裡,輕輕地翻閱《一座消失的村莊》,心卻早已飛翔在我那消失的村莊裡。從作者的《拉馬河》開始,我在文字裡,感受那個陌生村莊的點滴與故事,腦海裡便浮現出我那座消失的村莊殘缺的畫卷與生活片斷。
  • 每年調多少水,才能讓新疆的沙漠變桑田,需要長江黃河一年的流量
    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海南省總面積達全國之最,超過兩百萬平方公裡),面積達166萬平方公裡,比伊朗(164.8萬平方公裡)、蒙古(156.5萬平方公裡)等國還要大。由於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西北腹地,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繞,海洋氣流影響較弱,形成大陸性溫和乾燥氣候,乾燥少雨,年平均雨量約150毫米,但根據新疆「山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的獨特地形環境,天山將北方稱為「北疆」,而天山將南方稱為「南疆」,所以北疆與南疆有區別,最主要的原因是天山南北氣候差異較大,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生產力不發達時期,對氣候環境的依賴性更大。
  • 多村莊相連,村莊有陸地沉船,房子蓋在沙漠神殿
    這個種子特點是出生後就是沙漠連體村莊、沙漠神殿、村莊直接通往地獄堡壘。」其實這個種子遠遠比他所說的還要強!那我們就一起開始探索這個神奇的種子吧!首先我們在遊戲中輸入種子31680,也不知道這個數字對於她來說是否有什麼含義。我們一出生附近就有一堆的建築物體,仔細看2個村莊連載一起的,一個平原村莊和沙漠村莊。
  • 自駕遊穿越新疆死亡之海塔裡木沙漠
    新疆的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裡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可耕之地。百萬年前,這裡河湖眾多,植物繁茂,滄海桑田,如今這裡僅剩下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帶狀綠舟。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木盆地當中,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
  • 新疆沙漠發現乾屍怎麼回事?新疆沙漠乾屍真實身份是誰?
    視頻顯示,該俱樂部成員在新疆鄯善庫木塔格沙漠中,發現一具男性屍體,屍體大部仍被黃沙掩埋,僅有頭部和一隻腳上的黃沙被風吹開,整個屍體已風乾。旅友從乾屍身邊的一個挎包內,找出一張名為李海軍的身份證,出生年月為1965年11月,身份證信息顯示該男子籍貫為河南新鄉。
  • 中國十大未解之謎:為什麼新疆不包郵?
    新疆的朋友是這樣對我說的我們新疆嘛也不是很大大概也就全國的1/6吧也就等於10個小省的面積之和吧新疆大到都跨時區了比北京時間晚2小時在我們一天快結束的時候新疆的玩友剛吃完午飯呢這樣說的話可能大家還不能明確理解我換一種說法咱們坐上火車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