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調多少水,才能讓新疆的沙漠變桑田,需要長江黃河一年的流量

2021-01-09 說電影就容易

感謝您的提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西北新疆的基本情況,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準噶爾盆地北面的「三山夾兩盆」,從北到南依次是: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準噶爾盆地北面的「二盆」和塔裡木盆地南部的「二盆」。

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海南省總面積達全國之最,超過兩百萬平方公裡),面積達166萬平方公裡,比伊朗(164.8萬平方公裡)、蒙古(156.5萬平方公裡)等國還要大。

由於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西北腹地,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繞,海洋氣流影響較弱,形成大陸性溫和乾燥氣候,乾燥少雨,年平均雨量約150毫米,但根據新疆「山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盆與盆相間」的獨特地形環境,天山將北方稱為「北疆」,而天山將南方稱為「南疆」,所以北疆與南疆有區別,最主要的原因是天山南北氣候差異較大,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生產力不發達時期,對氣候環境的依賴性更大。

眾所周知,天山南北在溫度、降雨量等方面差異較大,總體而言,北疆比南疆溫度低,降雨量也比南疆多,南疆地形封閉,氣溫高,蒸發很旺盛,氣候明顯比北疆乾燥,雖然只有10毫米,蒸發量卻接近3000毫米,為了研究一年調多少水,才能把新疆沙漠變成桑田,只需掌握新疆沙漠面積的大小,以及這些沙漠的降水狀況和蒸發情況。

如上文所述,我國主要沙漠有8個:塔克拉瑪幹沙漠(33萬平方公裡),巴丹吉林沙漠(4.92萬平方公裡),準噶爾盆地沙漠(4.88萬平方公裡),騰格里沙漠(4.27萬平方公裡),柴達木沙漠(3.49萬平方公裡),木屋沙沙漠(位於蘭州北部)。

以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例,蒸發量在250400毫米左右,降水量只有4100毫米;梅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緯度高,蒸發量少,地勢向西開放,利於氣流流動,每年降雨量不只100毫米左右,冬天有雪,因此氣候較溼潤,水源也多,有300多種植物生長,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治理就是通過平整土地,修建牆,埋管等措施加強綠化,改善地理環境。

相關焦點

  • 往塔裡木盆地調水可改變我國乾旱氣候,需要多少水?可對比青海湖
    近些年來,一些官方機構和民間人士都對我國西北地區環境改造和沙漠化治理提出了一些方案,比如大西線工程,天河計劃,紅旗河調水工程等等,最終結果都是想辦法往塔裡木盆地中注水,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海變桑田。然而這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想治理這個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的沙漠,所耗費的水量是非常巨大的。
  •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淡水都匯入了大海,不能在長江黃河流域儲存嗎?
    比如說東部線路每年從長江之中抽調走的水也只不過30多億立方米。這對於長江來說本身就只是九牛一毛。事實上通過人工工程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非常好的利用黃河水,但是長江恐怕一時半會兒還做不到。要知道,有的大河本身就會流經很多國家,所以在不同區段的利用實際上需要多個國家共同制定計劃才能實現。但是長江黃河在這一點上似乎就沒有什麼困擾。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濮陽市黃河河務局防汛辦主任陳寶國說:「近年來濮陽段出現過三次畸形河勢,如果不及時搶險,會引發下遊河勢連環變化,橫河、斜河一旦直衝大堤,就有決口風險。」 黃委會防汛專家指出,過去,黃河下遊的險工及控導工程是按4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中水河槽情況布局的,現在水少沙少,條件變了。
  • 調西藏水到新疆使沙漠變良田,中國最少能多養活兩億人口!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佔到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然而新疆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其它三分之二也是處於半缺水狀態。但也有人認為,此做法不可取,就算能實現將海水引入新疆,但層層抬升需要的能源消耗價值與引海水到新疆產生的價值也不分上下。同時,海水到新疆後是否會造成土地鹽鹼化,甚至引發自然災害,這些也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 紅旗河工程讓沙漠變綠洲?藏水入疆到底行不行?將改變新疆?
    紅旗河工程也是藏水入疆工程,一旦可行,那麼沙漠真的有可能變成綠洲。紅旗河工程全長6180公裡,大致與長江相當。起點在我國西藏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終點位於我國的新疆喀什,一旦可行,那麼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將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巨變。
  • 黃河斷流將成為季節性河流可能性增加
    黃河流域圖在我國,流入沙漠的河流,許多成了內流河,而黃河例外新疆的和田河、葉爾羌河、塔裡木河四是黃河青海、甘肅、寧夏、河套地區段,人口稀少,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少,這使得黃河水可大量調配給中下遊地區。青海省每年用水量約30億立方米,甘肅蘭州用水量約14億立方米,用水較多的寧夏,年消費用水也不過70多億立方米,河套地區的工農業用水量大,也不過80多億立方米。上遊總用水量僅194億立方米,佔黃河全年總流量的3%,為黃河的不斷流做出了貢獻。
  • 長江和黃河都白白流入大海,我國那麼缺水,為何不築壩徹底利用?
    徑流量世界排名第三的長江就在中國,除長江以外還有著名的黃河,以及黑龍江、珠江以及西南的瀾滄江等水系,從河流分布以及總徑流量來看,中國並不缺水,但事實上中國卻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國家,為什麼放任長江和黃河白白流入大海?不能將其截獲存起來慢慢用嗎?
  •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
    黃河水變清了,可魚的種類和數量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麼?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我們漸漸的能夠把握住黃河的整體流量了,如今的黃河上面遍布大壩水電站,不再危害黃河兩岸的人們,反而成為了人類灌溉良田的幫手。
  • 如果塔裡木盆地灌滿了水,太多方面將發生巨變,各種利好紛至沓來
    資料顯示塔裡木盆地每年的水氣蒸發量高達3000億立方米,因此必須得有一條年徑流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的河流,長年累月地注入其中,才能經過漫長的時間將其注滿,而我國雖然河流更多,年徑流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的河流只有長江和珠江
  • 我國這條河,水域面積遠超長江,流量是黃河7倍
    水是世界上最冷漠的事物,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水都是可以克服的,水是生命之源,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古代文明與河流密不可分,人類是最早居住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人,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創造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長江和黃河都從唐古拉山流出,衝過群山,翻越平原,然後跳入海中完成任務
  • 黃委主任李國英:治理黃河泥沙重在「調水調沙」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談黃河調水調沙,指出治理黃河時著重調整黃河水沙關係,使其更加符合黃河泥沙的自然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調」  中新社記者 史寶銀  「我們不怕水少,也不怕沙多,就怕水沙關係不平衡,不平衡的水沙關係使得黃河下遊河道形態持續惡化,給黃河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 水是生命之源,紅旗河調水源頭為何選擇在西藏,這一工程能否實現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同水抗爭,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京杭大運河、都江堰水列樞紐,現在的南水北調工程等等都是人們重視利用水的事例。我國新疆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但常年處於缺水狀態,許多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 中科院稱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我國多條大河水量將變多,調水更可行!
    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從這裡延伸出了無數條大河通向四周海拔較低地區,其中更有一些世界聞名的大河如長江、黃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恩梅開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印度河等,這些河流都發源於青藏高原,並且從那裡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造就了肥沃的土地,滋養了二三十億的人口。
  • 這條河流域面積超過長江黃河之和,水卻白白流向大海,太可惜了
    原標題:這條河流域面積超過長江黃河之和,水卻白白流向大海,太可惜了感謝提問,在正式答覆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出答案:葉尼塞河歸於世界大河之一,是俄羅斯水最大的一條河流,均勻徑流量為19830立方米每秒,換算成年徑流量約為6300億立方米,是我國黃河年徑流量的約
  • 黃河斷流不稀奇,那長江會斷流嗎?有說長江也曾兩次斷流,真的嗎
    ,1996年黃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一年之中經歷了7次斷流,時長達136天,1997年斷流天數更達到了226天,直到2000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竣工,黃河斷流現象才得到遏制。斷流的地方是指江蘇泰興,根據《泰興民國前大事記》上面的記載,在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八月,長江水一夜之間枯竭見底」。這一段記者很是讓人疑惑,因為八月正處於長江的汛期,滾滾的長江水怎麼可能會一夜之間就枯竭見底呢?
  • 我國正打通南水北調東線 長江水過黃河「咽喉」
    中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穿黃河工程28日正式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長江水過黃河的咽喉將在未來36個月內被打通。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28日在穿黃河工程開工儀式上說,工程建成後,將打通東線穿黃河隧洞,連接東平湖和魯北輸水幹線,實現調引長江水至魯北地區的目標,同時具備向河北省和天津市應急供水的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為了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工程。
  • 黃河水是如何變黃的?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得清澈?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當提到黃河,心中總是感慨萬千、熱血沸騰,同樣是發源於世界屋脊、華夏脊梁的長江、黃河,但黃河水有長江水的長度卻沒有長江水清澈到底的命,孕育我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竟然如此渾濁不清,惹得阿貓心中感慨萬千,迫不及待想去了解一下原因,以及有沒有讓黃河水變清澈的方法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毫無疑問,長江與黃河就是這樣的大江大河。它們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敘說,有太多的英雄值得追憶,有太多的變化需要辨析,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延續。而對這樣的江河,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