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又慮,今天能否有一得?
1905年,研究心理學的法國人比奈和醫生西蒙編出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測驗量表,即比奈西蒙量表。以此為標誌,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便被炮製了出來:
智商,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巧得很,那一年中國人的曆法紀年是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從國家層面確認了傳統文化是引進民主和科學的障礙,經學教育從此中斷,《易經》開始被掃地出門,《易經》智慧當然也被視為了「落後」或「不合時宜」的同義詞……
從此,東西方兩大智慧門派的力量對比的差距越來越大,傾向於西方斷章取義式的極端片面思維的群體越來越普遍,而認同東方綜合權衡式的中庸整體思維的人越來越少。驚天大騙局「智力商數」便粉墨登場了。
現在讓我們來拆穿它。
首先,以彼之矛來攻彼之盾。
「智力商數」具備合理性的邏輯基礎是:智商必須得是像血型一樣具有穩定屬性,因為如果智商能夠被人為改變,那智商測試就變得毫無意義。而西方科學體系中的腦科學認為,人腦的絕大部分潛能處於沉睡狀態,人類真正能夠使用的大腦功能僅佔10%左右,如果這是事實,則「智商」之說純屬無稽之談,當90%的有生力量被用作戰略預備隊的時候,而且這部分強大力量隨時隨地可能投入戰鬥,這樣的形勢下勞神費力去統計那區區10%,還有意義嗎?
令人遺憾的是,西方智慧認為專業的人只應該幹專業的事。
研究腦科學的人認為:由心理學家和醫生搞出來的「智商」之說和自己專業不對口,完全無意參與討論;而西方哲學家則可能認為「智商」僅僅是一個具體學科的概念,與哲學家應該關心的邏輯推理相距甚遠,也不屑與之爭論。
於是「智商」之說順利避開了西方智慧的審視和監督。
其次,我們擺擺事實講講道理。
我們先來說說萬能科學家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在中學時屬於「偏科生」,在數理化方面一塌糊塗,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0分。1931年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特招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九一八事變」時當他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後,錢偉長拍案而起說:「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決定要轉學物理系以振興中國的軍力。」
若是所謂的「智商測試」有道理,那錢偉長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的「智商」該怎麼說?後來成功轉到物理系後的「智商」又該怎麼說?
我們再來說說晚清名臣曾國藩,網上盛傳這樣一個故事:曾國藩小時候讀書很勤奮,一天有個小偷去他家偷東西,躲在房梁上,想著等曾國藩讀完書睡覺後再行竊。誰知曾國藩誦讀一篇文章讀了幾個時辰,到半夜也未能背出來,小偷在房梁上實在聽不下去了,於是跳下來,走到曾國藩面前,一字不差將那篇文章背出,然後揚長而去,讓愣在一旁的曾國藩看得目瞪口呆。
若是所謂的「智商測試」有道理,曾國藩的智商到底是高還是低?是否能比得過那個小偷?要是所謂的「智商測試」有道理,為什麼那個「智商」高過曾國藩的梁上君子後來沒有什麼作為?
關於聰明與愚笨之間的關係,中國的古聖先賢早有研究。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勤能補拙」……各種各樣的道理不勝枚舉,在此我們就不一一展開來說了。
這些事實和道理充分說明,「拙」與「巧」,或者說「智商」(假如真的可以有的話)的高與低都絕非一成不變的,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含藏的。
由此可見,「智商測量」毫無意義,那所謂的「智商」之說難道還不是驚天大騙局嗎?
最後,我們用《易經》智慧來分析一下。
《易經》乃「變」經,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這與西方智慧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一致。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智商」,所謂「智商」,「是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從一開始的邏輯關係就建立在人的智力水平的相對位置關係是固化不變的基礎之上,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但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之下,不斷修修改改,時不時改頭換面。
然而,騙局終歸是騙局,哪怕已經橫行一個多世紀,哪怕已經變得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但終將難逃被揭穿的命運。
#集體學習易經#
(點讚鼓勵一下唄!搞創作的都渴望激勵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