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祺欣1
華訊方舟(000687.SZ)於6月14日晚披露了2019年年報後,目前正處於停牌中,公司股票自明日(6月16日)復牌起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華訊方舟」變更為「*ST華訊」。
同時,審計機構對華訊方舟2019年年報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獨立董事曹健、謝維信對華訊方舟2019年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無法保證。
今年以來,華訊方舟的股價也是一路下挫。截至6月12日,其收盤價為3.36元/股,年初至今跌幅達50%。
業績巨虧之餘,華訊方舟還深陷債務逾期、訴訟纏身、被監管批評等諸多麻煩之中,與此同時,公司高管相繼離職,控股股東欲轉讓股權離場給這家企業「雪上加霜」,仁東集團會順利取得華訊方舟的控股權嗎?
收購炸雷,兩年巨虧
2019年,華訊方舟實現營業收入2.5億元,同比下降83.51%;淨利潤虧損15.21億元,同比下降208.63%;2018年華訊方舟淨利潤虧損4.93億元,由於連續兩年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經審計的淨資產為-4.81億元,華訊方舟股票將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華訊方舟是專業從事軍事通信應用領域相關產品及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公司的核心業務聚焦在軍工無線通信產業、情報與公共安全產業、無人化產業及智慧產業等四大領域。華訊方舟於1997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華訊方舟表示,2019年公司業績下滑主要是在去產能、去槓桿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公司對軍民融合業務進行進一步規劃,剝離部分業務;同時,受到客戶需求及公司資金等內外生影響,公司業務訂單下滑,交付及回款不及預期。
界面新聞注意到,華訊方舟在2019年對全資子公司南京華訊全額計提商譽減值9億元,對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款計提減值準備3.2億元,是公司巨虧的主要原因。
公司業績巨虧具體可追溯到2018年。2019年1月31日,華訊方舟發布2018年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歸母淨利潤為1200萬元至1800萬元,此後在4月25日發布的2018年業績快報修正公告中,將2018年歸母淨利潤向下修正為-4.88億元。公司2018年年報顯示,實際歸母淨利潤為-4.88億元,主要系報告期內對全資子公司南京華訊、國蓉科技計提商譽減值,以及計提壞帳準備和存貨跌價損失所致。
2020年1月16日,因2018年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不及時等原因,深交所對華訊方舟及華訊方舟董事長吳光勝、董事兼總經理張沈衛、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張崢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
公司連續兩年巨虧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前期收購的子公司商譽減值所致。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間,公司的收購兼併舉動很多,商譽隨之不斷累積增長。
其中南京華訊、國蓉科技是公司2015年通過資產置入及置出的方式取得。華訊科技彼時對擬置入資產國蓉科技、南京華訊作出業績承諾,2015年-2017年兩家公司合計實現的扣非後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64億元、1.89億元和2.2億元,而南京華訊2015年就未完成當年業績承諾。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華訊方舟的資產負債率高達107.72%,貨幣資金僅有6691.2萬元,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和銷售淨利率分別為-29.54%和-633.73%。控股股東華訊科技持有的29.46%公司股份已全部質押並被凍結,實控人吳光勝所持股份的逾70%已質押並被凍結。
肆意掏空,債臺高築
除了業績低迷以外,公司今年以來也是「麻煩纏身」,子公司銀行貸款頻頻出現逾期,公司自查發現違規擔保事項,多次收到監管函,並面臨重整的風險。
2月20日,華訊方舟收到監管函。監管函顯示,公司2月19日公告披露,其全資子公司南京華訊部分銀行貸款出現逾期,涉及本金1億元,同時公司為上述貸款提供了擔保,承擔連帶擔保責任,逾期本金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比重的10.06%。公告披露的貸款逾期時間為2019年12月26日,而公司遲至2020年2月19日才披露上述公告。
3月18日,華訊方舟發布公告稱公司涉及違規對外擔保事項。具體為公司對控股股東華訊科技與天浩投資之間的買賣合同提供擔保,後續華訊科技與天浩投資陷入合同糾紛,天浩投資於2019年12月3日提出仲裁申請,其中華訊方舟涉及的承擔連帶擔保責任的金額達到4.98億元,佔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淨資產的50.09%。經自查,上述擔保未履行上市公司審批程序,公司認為以上違規擔保屬無效擔保,上市公司無需承擔連帶責任。
3月28日,華訊方舟發布《關於債權人申請公司重整的提示性公告》,廣州市沐陽產權經紀有限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以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為由,向法院提出對公司進行重整的申請。該申請能否被法院受理,公司是否進入重整程序尚具有不確定性。
5月19日,華訊方舟因未及時披露控股股東股權凍結事項被深交所通報批評。據了解,公司於2月3日收到控股股東華訊科技的通知,華訊科技所持華訊方舟全部股權於2019年12月24日起被司法凍結,涉及數量2.26億股,佔其所持公司股份的100%,佔公司總股本的29.46%。
5月23日,因未及時披露前述子公司南京華訊貸款逾期事項以及控股股東華訊科技股權凍結事項,華訊方舟收到河北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
高管離職,控股股東欲走人
在公司經營陷入泥潭之際,華訊方舟的高管相繼離職,控股股東亦欲轉讓股權離場,為公司的未來更添幾分不確定性。
1月21日,公司董秘李湘平提出辭職;3月16日,公司董事徐健、監事李曉叢離職;對2019年年報「無法保真」的獨董曹健、謝維信於4月7日提出辭職,同時辭職的還有獨董張玉川。此後,公司證券事務代表劉天睿,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沈衛也相繼離職。
對於高管的相繼離職,深交所也發函詢問。華訊方舟表示,三位獨董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認為近年來和公司管理層的溝通變得不夠順暢,了解公司實際情況比較困難,管理層一再違規,人員更替過於頻繁,且自身年齡較大,沒有足夠充沛的精力面對公司日益複雜的局面,因此辭職。
2019年7月,華訊方舟控股股東華訊科技及公司實控人吳光勝與深圳遠致投資籤署了《股份轉讓框架協議》,華訊科技擬將其持有的公司1.45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約佔總股本的18.94%)轉讓給遠致投資,轉讓價為5.94元/股,總價為8.62億元。股份轉讓完成後,遠致投資或其指定的投資主體將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華訊科技為上市公司的第三大股東,上市公司將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公布擬變更控制權的消息後,華訊方舟股票短期內收穫四個漲停板。此後,公司深陷子公司銀行貸款逾期、涉及訴訟,銀行帳戶被凍結,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被強制平倉和司法凍結的困境之中。
而華訊科技與遠致投資的股份轉讓事項沒有了下文,直到2020年1月21日,華訊方舟公告稱,華訊科技及公司實際控制人吳光勝與仁東集團籤署了《股權投資合作框架協議》,仁東集團擬通過增資華訊科技、受讓華訊科技股權等方式累計取得華訊科技不低於51%的股權,達到控股地位。
同時,吳光勝將其所持華訊科技33.8599%股權(對應15992萬元出資額),並協調華訊科技其他股東將其持有的華訊科技不低於17.1401%股權,合計不低於51%股權,以委託管理方式由仁東集團依其經營管理方式統一進行管理,委託期限自正式股權託管協議生效之日起至仁東集團及/或仁東集團同意或指定的第三方取得華訊集團的股權達到控股的比例時止。若後續能籤署正式的股權託管協議,未來華訊方舟的實控人將由吳光勝變更為霍東。
據了解,霍東擔任仁東控股董事長的一年多時間裡,仁東控股甩掉了多年未能豁免的非標年報,從而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華訊方舟此番的股權託管目的很明確,仁東集團在實現對華訊集團的股權託管、取得實際控制權後,將運用自身金融產業整合的資源優勢,為華訊集團帶來新的經營性流動資金的支持,可優化、重組華訊集團現有債務結構,提升華訊集團的償債能力。
不過,自4月2日披露控股股東與仁東集團的股權合作進展後,華訊方舟至今尚未公布該事項的進展情況。
4月2日,華訊方舟表示,「因疫情影響,原定於3月31日前籤署正式託管協議的計劃無法按期實施,雙方目前正就協議的具體細節進行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