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
創十一、10、閃的後代記在下面.……24、拿鶴活到二十九歲、生了他拉.31、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
十一、26、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32、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十二、4……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
徒七、4、他就離開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蘭。他父親死了以後,神使他從那裡搬到你們現在所住之地。
他拉有二個我們需要解開:
一、聖經記著是:「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而在教會中傳揚的總是亞伯拉罕說服了他拉,以至放棄作偶像的營生,因為傳說(傳揚)他拉是以作偶像為營生,是不認識神的人,故事說:「亞伯拉罕在他父親他拉不在家的日子裡,他把家裡的一大堆偶像打翻在地,等父親他拉回來一看說為什麼是這樣呢,亞伯蘭卻說:「是他們自己大打出手,自己根本無法阻止,以這樣證明偶像是假的,」
今天我要說的是這樣傳揚(傳說)是錯誤的,是沒有根據的,是有害的。因為聖經的家譜告訴了我們,他拉是蒙神所喜悅的人。凡在家譜中有名錄的都是敬畏神的,並得神的喜悅,那麼有一個問題出來了,為什麼聖經總是以亞伯拉罕為榜樣,而沒有他拉為榜樣,並在以後的聖經中很少提到他拉。
這裡我們需要認識一下神的作為(奧秘)。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神揀選了閃,他拉的兒子有亞伯蘭、拿鶴、哈蘭,神揀選了亞伯蘭。也就是說沒有他拉就沒有亞伯蘭可供揀選,揀選了亞伯蘭是亞伯蘭最具備了合乎神的心意。正是今天只有在教會中(信了耶穌)的人具備神的揀選一樣。神決不會在教會(信耶穌)以外的人得著揀選。亞伯蘭……、是由他拉帶出了吾耳。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拉」一樣的人曾帶領我們。認識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他拉的地位。比如戴德生也是當時的他拉之一,帶領了許多的「亞伯蘭」。
亞伯蘭預表了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第一蒙召的人,最初建立教會所蒙召的都在亞伯蘭的地位上。為此我們最需要認識亞伯蘭跟隨神,而非跟隨帶領的人。因為跟隨的人需要有信心的不是跟隨曾帶領的人,而是如何認識神的聲音,成為自己進迦南的方向。因為所有帶領的人只能是到哈蘭,不能到迦南。下一問題解答為什麼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
二、亞伯蘭離開吾耳到底是在父親他拉死了以後,還是他拉沒有死,因為他拉是205歲那年死的,而亞伯蘭離開吾耳到哈蘭,隨後又離開了哈蘭,往迦南去,那一年亞伯蘭75歲,他拉是145歲,因此說他拉還在哈蘭生活,並沒有死。可為什麼在「徒七、4說:他拉死了以後神使他搬到了迦南地」。雖然他是拉帶著亞伯蘭一行離開吾耳往迦南去,可是他拉卻住在了哈蘭。他拉住在哈蘭沒有往迦南去,正是摩西死在約旦河東邊沒有進入迦南一樣,他告訴我一件事,真正帶領進入迦南(天國)的是神(基督)不是人,他拉的死是帶領責任的「死」。以摩西的死證實人的帶領必在合適的站點停止(死)。
今天許多肩負帶領使命的人沒有明白這一點,好像自己能將跟隨他的人帶到「迦南」。不願意「死」,這裡的「死」也可以稱為重生,也是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也可以稱為舍己,捨去帶領教導人的使命。就是「來8:11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主,』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人一直堅持作帶領的是何等大的重擔阿,為什麼不願意將這重擔卸下交託於主呢,我們總是將「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的經文認識到日常生活的重擔,日常生活的擔子,我們有俗話說:「船到橋頭總會直」。是我們用錯了地方。
在以西結十四章20節明白的告訴了我們、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在其中,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們連兒帶女都不能救,只能因他們的義救自己的性命。」亞伯蘭沒有停留在哈蘭,能「獨自」前往,這就是信心,又稱為信心之父,就是信神必會帶領。我們不必擔心「他拉」怎樣?要擔心的是我們當怎樣?我們能離開曾帶領我們的「他拉」嗎?有的雖然離開了曾帶領的「他拉」,然而卻又找到了另一位「他拉」。有的找到的「他拉」已經真的死了,不在人間,可有的人還是跟隨了他。凡已經死了的人決不再帶領人進迦南。唯有耶穌是死了卻又復活的才能做到永遠帶領人進天國。
天下人間沒有別的名死而復活。死了的人就是死了,有的自己雖是得救卻也只能救自己,他們連兒帶女都不能救,為此曾經帶領人的要明白,自己要在合適的時候 「死」,聖經又稱為收割。受人帶領的也要明白,讓人「死」是參與收割的人,因為收割的人就是天使(責任),在聖經中也有稱為斷奶的才能吃乾糧。唯有曾帶領的人「死了」,斷奶者才真正的開始,神必使我們走上奔天國之路,正是亞伯蘭的「父親死了以後,神使他(亞伯拉罕)從那裡搬到你們現在所住之地」。
羅得只是情感(欲)跟隨了亞伯拉罕進入了迦南,卻沒有在經歷上進入迦南。今天必定也似有羅得一樣的人在情感上好象「斷了奶」,但卻又吃不得乾糧,和羅得一樣喜歡得眼前平原、滋潤之地。那地卻是靠近所多瑪,雖能坐到了城門中(掌了權柄)其實是滅亡臨近,羅得是因為接待了客旅,才得以生存。正是來13:2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羅得接待天使不是受人的教導,也不是跟隨了大眾,而是愛心,在羅得身上體現了「彼前4:8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