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興義中公教育頭條號,收看更多精彩資訊!歡迎加入我們黔西南國考備考交流群QQ824148510,一起學習備考!
…………………………………………………
最近小編在群裡和小夥伴們交流起國考的備考,有過省考的經歷小夥伴們都說行測是重中之重。
好多小夥伴都說每次筆試就差幾分了[泣不成聲][泣不成聲],那些省考行測一百三十多的大神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啊?[what]
於是小編就偷偷問了一下朋友圈裡的那些行測大神,想要挖取一下他們的高分秘籍[憨笑]。
問來問去,問了幾個行測高分選手。大家都提到要想行測有高分,除了重視數量關係,數字推理,資料分析等行測理的內容以外。
也要更加注重行測文部分內容的解題技巧,掌握好方法,考場一眼選答案,又快又準!
那要怎麼才能做大神那樣的技巧呢?聽聽中公院長是怎麼說的吧!
聽完院長點撥的技巧,你掌握得怎麼樣呢???做做例題感受一下吧![機智][機智]
以題為例:古詩詞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所謂「普及」究竟指向何處?目前來看,社會上對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主要在於記誦。
古詩詞文化的普及固然應包括記誦乃至創作,但僅停留在這些「技」的層面實則並非真正的普及。我們的社會既不需要「有腳書櫃」,也不期望人人都成為詩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傳統文化普及要注重靈活性
B.詩詞文化普及不能止於記誦
C.詩詞歌賦並非當代社會需求
D.記誦並不利於詩詞文化普及
【中公解析】答案:B。文段為轉折文段。材料第一句話提出問題「古詩詞文化的普及指向何處」,第二句話從現狀入手,闡述現在對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在於記誦。
第三句話通過「但」發生轉折,認為單純的「記誦」、「僅停留在這些『技』的層面實則並非真正的普及」,明確文段重點,我們的社會不需要僅會記誦的人。
並且通過尾句進行進一步強調。因此,文段旨在說明詩詞文化的普及不能僅靠單純的記誦。B項符合文意主旨。
A項擴大了主題的範圍,C項僅為部分內容,D項與題幹無關,題幹當中沒有提到記誦對詩詞文化的普及,故本題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