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出現「地動說」見於戰國《列子·天瑞》篇。
列子說:「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
地球不過是宇宙空間的一個細小物體,但又是我們周圍有形物體中最巨大的,這種認識頗為得當。
列子又說:「運轉靡已,大地密移,疇覺之哉!」
大地在不停地運轉,短時間內已移動了不少路徑而使人難以覺察,也完全正確。
《春秋緯》中說:「天左旋,地右動。」
古人看不到地球自轉,但是能看到天空上所有的星體如同掛在天上一樣,隨著周天從東向西旋轉,這就是所謂「天左旋」。
地球公轉形成日月一年周期性變化,從視覺上看,日月旋轉運行方向從西到東,即所謂的「地右動」。
古《洛書》早有暗示,則一三七九為天數,二四六八為地數。
天左旋:天數起於三(因一沒有乘餘);三三得九,上為九;三九二十七,右為七; 三七二十一,下為一;一三得三,左為三;
地右動:地數起於二;二二得四,左上為四;二四得八,左下為八;二八一十六,右下為六;二六一十二,右上為二;
《素問六節藏象論》:「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餘氣而盈閏矣。」
古人把「周天」分365.25度,即地球繞日公轉一周要365.25天。
《尚書緯·考靈曜》說:「地與星辰四遊,升降於三萬裡之中。春則星辰西遊,夏則星辰北遊,秋則星辰東遊,冬則星辰南遊。
地有四遊,冬至地北上而西三萬裡,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裡,春秋二分,其中矣!「
地有四遊」,就是指地球繞一圓形軌道而公轉.從文中所說,就可以畫出地球繞的公轉圈,儘管文中尚未提到說太陽為軌道中心。
《尚書緯·考靈曜》又說: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自覺」。
直到今天我們向學生說明地球在運動時,還都應用二千多年前《考靈曜》中的譬喻。
總之,我國從秦朝開始,許多學者都以為地球不但在自轉,而且還有公轉。
中國人的「地動說」,比哥白尼的「地動說」早多了;
而「天動地靜」觀點.主要是某些儒家學派的「一家之言」,並不能代表古代中國的整個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