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VS水銀體溫計誰更準?
單純從技術上來講,電子體溫計能達到準確度其實都是高於水銀的。水銀體溫計精度取決於刻度值,除非你定製一個一米長的體溫計,否則刻度只能達到0.1度,再往下只能估讀。而類似於排卵期測定用的精密的電子體溫計的精度可以達到0.01度。實際上日常使用的電子體溫計精度在0.1度,和水銀的差不多。
不過水銀溫度計的一個優點準確度很穩定,不管是35.5的低體溫還是41度的高燒。但一般電子體溫計是在37-39這個區間最準確,更高或者更低都會差一些。
那為什麼大家總覺得電子體溫計不準確呢?我們簡單的梳理了一下原因:
1,的確是體溫計質量問題,這種就只能買稍微正規一點品牌的了;
2,電量不足,在電池將要沒電的情況下,電子體溫計的度數會出現較大誤差;
3,未按要求使用體溫計,比如口腔體溫計用在腋下了,或者未聽到蜂鳴聲就拿出來;
4,電子測量了幾次,結果不一樣。這種的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測量的溫度本身就變化了,對於發燒過程中,體溫變化快是很正常的,出汗、喝水、洗漱等問題都會引起體溫變化,而比如左腋下和右腋下,左耳和右耳的溫度差別和很正常;
5,測量的過程中發生錯誤,比如口腔體溫計沒有壓在舌下,耳溫沒有對準鼓膜,腋下沒有加緊,測量中出現不準確絕大多數是因為類似情況;
6,耳溫計沒有更換或者清潔探頭耳套,使用前沒有注意開始的標準自測溫度是否正確。
電子VS水銀體溫計誰更快?
只考慮快速的話,額溫計和耳溫計一定是最快捷的方法。如果將準確度納入考核,腋下和口腔電子體溫計也會贏過水銀體溫計。
讓水銀體溫計中的水銀完全加熱到體溫需要比影響電子體溫計感溫器更多的熱量,而水銀體溫計的玻璃也比電子體溫計的探頭比熱高很多。因此水銀體溫計一定需要5分鐘的測量時間,而電子體溫計只要使用方法正確,1分鐘左右就可以聽見嘀的一聲了。新式的電子體溫計加上計算功能,更是15秒就可以預判出體溫來。
假如在某次測量中很久沒有嘀聲,這往往意味著沒有放好。在測量腋下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將探頭壓在腋下窩中間,緊密夾好,抱住孩子固定胳膊不要亂動,給孩子講個故事唱個歌,這樣很快就可以搞定。
怎樣的電子體溫最準確?
首先要先說明:不是每次測量都一樣,就是準,也不是每次測量不一樣就不準。假如你測量的方法錯誤,反應不了孩子真實體溫,那麼100次都是一個數字也沒有意義。
通常來說,電子體溫計分為接觸式和和非接觸式。前者使用的是熱傳感器技術,後者則是紅外測溫技術。接觸式相對測量更準確,但是時間較長,而紅外測溫非常快,準確度則不足。這和技術好壞沒關係,而是因為所針對測量部位和方法的不同。
測量是否準確,很重要的是測量環境的封閉性。最準確的測量和判定孩子是否發燒是肛溫,這是最貼近孩子體內溫度的環境,尤其對於3歲以內的孩子更適合,如果家長認真學習和實踐1-2次,其實也不難(具體方法在之前發燒那篇文章裡,關鍵字見文末)。其次是口腔溫度,但是如果孩子測量過程中張嘴說話呼吸,則準確度會大受影響。
再其次則是腋下,如果測量得當,也可以視為封閉環境。然後是耳溫,雖然耳溫槍是目前爸媽們的新寵,但是耳朵不是封閉空間,因此耳溫槍測量的結果值誤差會比較大。同樣小寶寶尤其是3個月內的新生兒因為耳道太小,也不適合用這種方法。測量耳溫的時候需要拉起耳朵,拉直耳道才能準確測量。
最差勁的測量方法是額頭溫度,這裡和人體內部環境本身就差了很遠,又是個完全開放環境,隨便什麼風吹草動、出汗洗臉都會非常大的影響額頭的溫度。所以測量額頭溫度只是一種快速但粗糙的檢測方式而已。因此如果需要準確的結果,請忽略額頭體溫槍。